程云皎站在蕭橋的橋頭,手指輕輕撫過那些被歲月磨得光滑的石柱欄桿。五月的陽光透過云層,在青灰色的橋面上投下斑駁的影子。她蹲下身,仔細觀察著橋面石板的裂縫,眉頭不自覺地皺了起來。
"比我想象的還要嚴重啊..."她輕聲自語,從背包里取出相機,對著裂縫拍了幾張照片。
作為建筑系研究生,程云皎這次回到家鄉是為了完成她的碩士論文——關于江南地區古橋的保護與修繕。蕭橋是明代建筑,已有四百多年歷史,曾是這一帶重要的交通樞紐。但隨著新橋的建成,這座古橋逐漸被遺忘,只有偶爾會有老人來這里散步懷舊。
程云皎沿著橋面慢慢走著,數著腳下的石板。橋不長,不過三十多米,但每一塊石頭都仿佛在訴說著什么。走到橋中央,她停下腳步,望向橋下的溪流。溪水已經不像她小時候記憶里那樣豐沛,只剩下淺淺的一線水流,勉強維持著生機。
"小姑娘,在研究這座橋啊?"一個沙啞的聲音從身后傳來。
程云皎轉身,看見一位頭發花白的老人正拄著拐杖向她走來。老人臉上布滿皺紋,但眼睛卻異常明亮。
"是的,老伯。我是學建筑的,在研究這座古橋的保護問題。"程云皎微笑著回答。
老人點點頭,走到她身邊,也望向橋下的溪流。"這橋啊,在我小時候可熱鬧了。牛車、馬車,還有挑擔的貨郎,天天從這橋上過。"老人用拐杖點了點橋面,"看見這些凹痕沒有?都是車輪子碾出來的。"
程云皎順著老人指的方向看去,果然在石板表面發現了深深的車轍痕跡。她蹲下身,手指輕輕描摹著那些凹陷,仿佛能感受到當年車水馬龍的景象。
"老伯,您知道這橋上一次大修是什么時候嗎?"程云皎問道。
老人瞇起眼睛想了想,"民國時候吧,具體哪年記不清了。那會兒大旱,溪水都快干了,正好修橋。我爺爺那輩人還參與過修橋呢。"
程云皎眼睛一亮,"您爺爺?他叫什么名字?"
"程硯修。"老人驕傲地說,"他是我們這一帶有名的石匠,手藝好得很。"
程云皎的心猛地跳了一下。程硯修?那不是她的高祖父嗎?她從未聽家里長輩提起過高祖父是石匠的事。父親只說過祖上出過讀書人,還留有家訓"修橋鋪路,積德行善"。
"老伯,您知道當年修橋的細節嗎?有沒有留下什么記錄?"程云皎急切地問。
老人搖搖頭,"那會兒哪有什么記錄啊。不過我家里倒是有張老照片,是我爺爺和修橋的人一起照的。你要有興趣,可以來我家看看。"
程云皎立刻答應了。跟著老人穿過幾條小巷,來到一棟老式平房前。屋內陳設簡樸但整潔,墻上掛著幾幅泛黃的老照片。老人從抽屜里取出一個牛皮紙信封,小心翼翼地抽出一張照片遞給程云皎。
照片已經發黃褪色,但畫面依然清晰。十幾個人站在一座橋上,背景正是蕭橋的輪廓。站在中央的是一位面容嚴肅的中年男子,手里拿著一卷圖紙。程云皎的心跳加速了——雖然從未見過高祖父的照片,但那個人的眉眼間,依稀能看到幾分爺爺的影子。
"這就是我爺爺,程硯修。"老人指著中央的男子說,"旁邊這些都是當年參與修橋的工匠和鄉紳。"
程云皎的手微微發抖,"老伯...程硯修是我的高祖父。"
老人驚訝地睜大了眼睛,上下打量著程云皎,突然笑了起來,"難怪我看你面善!原來是硯修公的后人!這可真是緣分啊!"
兩人重新落座,老人泡了茶,開始講述他所知道的關于高祖父和蕭橋的故事。
"民國二十四年,大旱。溪水干了,橋基露出來,發現有好幾處都松動了。鄉里決定趁這機會把橋徹底修一修。你高祖父當時已經六十多歲了,本可以不接這活,但他說'橋若塌了,罪過在我',硬是帶著徒弟們干了三個月..."
程云皎聽得入神,仿佛看到了高祖父在烈日下揮汗如雨的身影。她忽然明白為什么父親總說"修橋鋪路"是家訓了——那不僅是善舉,更是一種責任,一種傳承。
離開老人家時,程云皎借走了那張老照片,答應復印后立刻歸還。回到臨時租住的小屋,她迫不及待地打開電腦,開始查閱縣志中關于蕭橋的記載。
在民國二十四年的條目下,果然找到了相關記錄:"大旱,溪涸。鄉紳集資修蕭橋,石匠程硯修主事。用糯米汁拌石灰為漿,鐵鋦固石,三月乃成。耗銀八百兩,用工千余..."
程云皎繼續往下讀,發現了一段讓她驚訝的文字:"硯修公曰:'橋乃眾人之路,修橋即修心。石可朽,心不可朽。'竣工之日,恰逢中秋,明月當空,鄉民聚橋上賞月,稱善。"
她合上電腦,走到窗前。夜色已深,一輪明月高懸天空,與四百年前照耀蕭橋的想必是同一輪月亮。程云皎忽然有種奇怪的感覺,仿佛高祖父正透過時空注視著她,期待她做些什么。
第二天一早,程云皎就去了縣文化局。她想查閱更多關于蕭橋的資料,特別是結構方面的詳細記錄。文化局的李科長是個四十多歲的中年人,聽說她是程硯修的后人,顯得很熱情。
"程硯修啊,縣志上有記載的。不過具體的建筑圖紙..."李科長翻找著檔案柜,"恐怕早就遺失了。那個年代,能留下一張照片就不錯了。"
程云皎有些失望,但還是堅持查看了所有相關檔案。在一本發黃的工程記錄本里,她意外發現了一頁手繪的簡圖,標注著蕭橋的主要結構尺寸。雖然不夠詳細,但已經比什么都沒有強多了。
"李科長,現在蕭橋的狀況很不好。我昨天實地考察,發現橋基有多處松動,主拱也有裂縫。如果不及時修繕,恐怕..."程云皎憂心忡忡地說。
李科長嘆了口氣,"我們也知道。但修繕古橋不是小事,需要專家論證、方案設計、資金審批...而且..."他欲言又止。
"而且什么?"程云皎追問。
"縣里最近有個旅游開發項目,規劃中...可能需要拆除蕭橋,在原址建一座仿古商業街。"李科長低聲說,"當然,這還只是初步設想。"
程云皎感到一陣眩暈。拆除?四百年的古橋,高祖父親手修繕過的蕭橋,要為了商業開發而被拆除?
"這絕對不行!"她幾乎是喊出來的,"蕭橋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怎么能說拆就拆?"
李科長做了個安撫的手勢,"別激動。這只是個提議,還沒定下來。如果你有更好的方案..."
"我當然有!"程云皎迅速從包里拿出筆記本電腦,"我已經做了初步的修繕方案。保留原貌,采用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結合的方式..."
接下來的兩個小時,程云皎詳細闡述了自己的方案。李科長聽完,表情有所松動,"你的方案很有見地。這樣吧,下周縣里有個關于蕭橋去留的論證會,你可以來參加,陳述你的觀點。"
離開文化局,程云皎立刻給導師打了電話,請求指導完善方案。然后又聯系了幾位研究古建筑的同學,請他們幫忙分析蕭橋的結構問題。接下來的幾天,她幾乎住在了縣圖書館,查閱一切能找到的古橋修繕案例。
論證會那天,會議室里坐滿了人。除了文化局、建設局的官員,還有幾位專家和一家旅游開發公司的代表。程云皎是最后一個發言的。
當她展示出蕭橋的現狀照片和詳細的修繕方案時,會場響起了一陣議論聲。旅游公司的代表——一個西裝革履的中年男子立刻提出了反對意見。
"程小姐的方案固然專業,但成本太高了。我們的商業街項目能為縣里帶來大量稅收和就業機會。一座破舊的古橋,保留它有多大實際價值?"
程云皎深吸一口氣,看向在座的每一個人,"蕭橋不僅僅是一座橋。它是四百年來這片土地上人們生活的見證,是我們祖先智慧的結晶。我高祖父程硯修在民國大旱年間主持修繕這座橋時說過,'橋乃眾人之路,修橋即修心'..."
她打開投影儀,展示了那張老照片,"這些人的心血,這些年的歷史,難道就值一座仿古商業街嗎?我們保護古建筑,不僅是保護幾塊石頭,更是保護我們的根,我們的記憶。"
會場安靜下來。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專家慢慢站起身,"我支持程小姐的方案。古橋修繕確實花費不菲,但拆了就永遠沒有了。我們可以申請省級文物保護專項資金..."
會議持續了三個多小時。最終,縣長決定暫緩商業街項目,給程云皎兩個月時間完善修繕方案并尋找資金支持。
走出會議室,程云皎感到既興奮又忐忑。兩個月時間太緊了,但至少蕭橋暫時安全了。她決定回老家一趟,看看能否找到更多高祖父留下的資料。
老家在縣城二十里外的程家村,一個依山傍水的小村莊。程云皎的父親見到女兒突然回來,既驚訝又高興。晚飯時,程云皎講述了這些天的經歷和發現。
"爸,您怎么從來沒告訴我高祖父是石匠,還主持修繕過蕭橋?"程云皎問道。
父親放下筷子,嘆了口氣,"祖上的事,說來話長啊。你高祖父確實是這一帶有名的石匠,但他更希望子孫讀書。你曾祖父就上了學堂,后來做了教書先生。到我爺爺那輩,家里已經沒人做石匠了。"
飯后,父親帶著程云皎來到閣樓,打開一個塵封多年的樟木箱。"這是祖上留下的東西,你看看有沒有用得上的。"
程云皎小心翼翼地翻看著箱子里的物品:幾本發黃的賬冊、一些工具、幾卷字畫。在最底層,她發現了一個油紙包,打開后是一疊泛黃的圖紙和一本小冊子。
圖紙上赫然是蕭橋的詳細結構圖!每一塊石頭的尺寸、位置都標注得清清楚楚。小冊子則是修繕記錄,詳細記載了用料比例、工藝流程,甚至還有各種天氣條件下施工的注意事項。最后一頁寫著:"此橋若再有損,后人可按此法修之。程硯修,民國二十四年中秋。"
程云皎的手不住地顫抖,淚水模糊了視線。高祖父仿佛預見到了這一天,特意留下了這些珍貴的資料。她緊緊抱住那疊圖紙,仿佛抱住了跨越時空的承諾。
"爸,我找到了!這就是我們需要的!"程云皎激動地說,"有了這些,蕭橋一定能修好!"
父親看著女兒閃亮的眼睛,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你高祖父若在天有靈,一定會為你驕傲的。"
帶著這些珍貴資料回到縣城,程云皎立刻著手修改修繕方案。高祖父的記錄解決了最關鍵的傳統工藝問題,她只需要補充現代檢測和加固技術即可。方案完成后,她通過導師聯系了幾位古建筑保護專家進行評審,獲得了高度評價。
一個月后,省級文保部門的專項資金批下來了。程云皎被聘為修繕工程的技術顧問,負責監督施工質量。
開工那天是個晴朗的秋日。程云皎站在橋頭,看著工人們按照高祖父圖紙上的方法,用糯米汁拌石灰制作傳統粘合劑。陽光照在古老的橋面上,那些深深的車轍仿佛在微笑。
一位老工匠走過來,指著橋拱的一處說:"程工,你看這里。當年你高祖父用的鐵鋦還在呢,一點沒銹。"
程云皎湊近看,果然在石縫間發現了那個古老的鐵制連接件。八十多年過去了,它依然牢固地履行著自己的職責。她輕輕撫摸著那個鐵鋦,仿佛觸摸到了高祖父的手。
"繼續吧,"她直起身,對工人們說,"讓我們把這座橋修好,讓它再站四百年。"
夕陽西下,蕭橋在金色的余暉中顯得格外莊嚴。程云皎站在橋中央,望著天邊漸漸升起的明月,心中充滿了平靜與力量。她知道,自己正在完成的不僅是一項工程,更是一個跨越時空的承諾,一次心靈的傳承。
明月照古橋,古今同一心。石可朽,心不可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