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科學文化是當今社會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促進科學知識的傳播,還在跨文化交流中發(fā)揮著獨特的作用。為推動科學文明的發(fā)展,科學文化傳播專委會特別邀請了知名科幻作家鄭軍教授進行深度對話,探討科學文化的內涵、意義及與傳統(tǒng)人文文化的關系。希望通過本次訪談,能夠啟發(fā)更深入地理解科學文化在當今世界中的角色及其未來的發(fā)展方向。
Q:人們都把你叫做科幻作家,但你在網絡平臺上卻注冊為“科學文化鄭軍”,為什么不叫“科幻作家鄭軍”?
A:我覺得,科幻只是廣義上科學文化現(xiàn)象的一部分。它本身很難獨立發(fā)展,應該放在科學文化這個大框架里運作。
1997年,我參加北京國際科幻大會時,拿到主辦方的論文集。里面有《科幻世界》社長楊瀟的一篇文章,名叫《科幻與跨文化交流》。她認為,科幻可以成為促進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交流的中介。當時我還沒發(fā)表處女作,努力想成為科幻作家。受這篇文章啟發(fā),我從一開始就把科幻當成科學文化的一部分來實踐。
Q:那篇文章是怎樣描寫“科文對立”的?
A:楊瀟首先總結了客觀存在的“科文對立”現(xiàn)象,原文是這樣的:“從事科技的科研人員心無旁鶩,輕視不解決實際問題的人文藝術,而從事人文藝術的知識分子承襲了傳統(tǒng)中輕視實踐與科學的不良因子,對科學技術的陌生達到令人吃驚的程度。
然后,她又闡述了“科文對立”的根源。“科技文化以為自己可以解釋或解決一切社會問題而表現(xiàn)出某種科學主義傾向,人文文化由于對新興的科技文化不了解,非常容易把當前社會所產生的弊病都歸之于科技發(fā)展的結果。”
我開始做科幻時,受到了這些觀點的啟發(fā),但不是完全接受這些觀點。現(xiàn)在我更覺得,“科文對立”是一種新舊對立,它們不是能夠平行存在的兩種文化。科學文化是全新的文化。而人文文化,我更愿意在前面加上“傳統(tǒng)”這個定語,它們是近代科學革命和工業(yè)革命之前誕生的舊文化。
只要是文化,必然是人文的,科學文化是新的人文文化。而目前流行在文科院校與文藝界的文化,則是舊的,或者說傳統(tǒng)的人文文化。科學文化也不只是科學界內部的文化,它應該變成全社會接受的新文化。
Q:這樣一來,你不是又陷入楊瀟在文章里提到的“科學主義傾向”了嗎?
A:科學主義傾向是指幻想用科學技術解決一切問題,其實是“沒文化”的表現(xiàn)。科學工作不是文化工作,從事科學工作也不用考察文化素質。所以,有些科學工作者缺乏人文素養(yǎng),但仍然能在科學領域做出成績。他們的一些言論確實有輕視文化的意思。
科學文化則是自覺的文化建設。搞科學文化,就是要讓科學本身變得有文化,但不再是簡單接觸傳統(tǒng)文化。現(xiàn)在人們提到“科文融合”,想到的就是讓科學工作者彈琴、作畫、背詩,這不是重點。關鍵是從科學實踐中整理出全新的文化體系,讓科學擁有自己的文化。
Q:那樣的話,這兩種文化之間就不再是交流,而是一個取代另一個?
A:長遠來看,科學文化會以自身為本體,吸收傳統(tǒng)文化的有用之處,擯棄落后于時代的糟粕,成長為一種全新的人文文化。這個過程準確地講應該叫揚棄。詩詞曲賦、琴棋書畫都還會有,但要用它們表達科學精神,宣傳科學事業(yè),簡單重復傳統(tǒng)人文文化沒有意義。科學是人的事業(yè),本身就是人文現(xiàn)象,科學文化是新人文文化。
Q:科協(xié)系統(tǒng)還有一個概念叫做“科學文藝”。《科幻世界》創(chuàng)刊時就叫《科學文藝》,現(xiàn)在中國科普作協(xié)里面還有一個“科學文藝專業(yè)委員會”。那么,科學文藝與科學文化之間又有什么關系?
A:科學文藝是指所有以科學為內容的文藝作品,包括科學散文、科學詩、科學家傳記、科學攝影、科教影視等等,當然也有科幻小說與科幻影視。1980年葉永烈老師創(chuàng)作《論科學文藝》時,就是這樣安排篇章結構。
準確地講,科學文藝是指具體的文藝作品。它們可以發(fā)行、上映、展出,知識產權的運作方式和一般文藝作品沒有區(qū)別。科幻片就是故事片,科幻小說就是類型小說。創(chuàng)作《哥德巴赫猜想》的徐遲,人們用他的名字命名一個獎項,面向所有報告文學作品,而不僅僅是科學家傳記。
科學文化是指科學共同體內部形成的文化現(xiàn)象,包括規(guī)章制度,風俗習慣等等。即使沒人總結提煉,它們也客觀存在。一個人創(chuàng)作科學文藝作品,就會把科學文化當成素材來表現(xiàn)。創(chuàng)作和傳播科學文藝,一個重要目標就是推廣科學文化。
無形的科學文化從有科學共同體那天就存在,有形的科學文藝則產生于19世紀。不過,“科學文藝”概念在今天的影響力已經遠遠小于“科學文化”。可能只是科協(xié)部門開會時才提一下,還得是在中國科協(xié),地方科協(xié)我都沒遇到有誰還知道這個概念。學術界也已經有很多年不出版研究科學文藝的專著。
但是,科學文化這個概念不僅科學界在提,文化界也有人研究,陸續(xù)出版很多新的專著。所以,面對公眾時我不再刻意強調兩者的區(qū)別,直接用“科學文化”稱呼科學文藝作品。我也把自己定位成“科學文化作家”。
鄭軍,科幻文學作家。1969年出生,1990年畢業(yè)于天津師范大學教育系學校教育本科。1997年10月開始發(fā)表作品。迄今累積在大陸、港、臺等地出版長篇小說十六部、科幻作品集一部,科幻評論著作八部、心理健康著作五部。中短篇小說三十余篇、評論文章三百余篇,各類科普文章二百余篇,總計八百余萬字。策劃、主編、參與策劃科幻叢書多套。而且他還參與了一些科幻影視節(jié)目的制作工作。出版長篇科幻小說《災難群島》、《生命之網》、《決戰(zhàn)同溫層》、《星球大戰(zhàn)前傳三部曲》等多部作品。2012年獲世界華語科幻星云獎年度中篇銀獎;2013年、2015年獲世界華語科幻星云獎年度長篇銀獎。2013年創(chuàng)辦中國科技文化產業(yè)網,推動科技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并出任重慶瑪嘉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2014年出任中國未來研究會科幻藝術分會會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