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京西的門頭溝區有著豐厚的抗戰歷史和諸多抗戰人物與傳奇故事,其中就包括曾任宛平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縣長的魏國元。魏國元是宛平七區(現門頭溝區雁翅鎮)青白口村人,全家抗戰,滿門忠烈,并影響和帶動了一批革命者,為抗戰做出杰出貢獻。
青年魏國元為弘揚抗戰精神,挖掘與傳承紅色文化,門頭溝區文聯原常務副主席、作協名譽主席馬淑琴查閱了200多萬字的文史資料,在雁翅鎮黨委和政府的支持下,多次深入歷史現場采訪,以樸素、本真的筆法,創作出中篇報告文學《魏國元和他的兄弟》,并在《北京文學》2025年第1期“紀念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專欄發表。作品緊緊圍繞主人公魏國元的英雄事跡,呈現了一段驚心動魄又蕩氣回腸的京西抗戰史,向魏國元和他的兄弟們,向所有為民族獨立和解放奮斗獻身的英雄們表達了崇高的敬意。
近日,在北京市文聯的支持下,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和北京作家協會作為指導單位,門頭溝區委宣傳部、北京文學期刊中心、雁翅鎮人民政府、區文聯、區文旅局等單位共同主辦了報告文學《魏國元和他的兄弟》研討活動,從歷史細節、文學價值、英雄塑造、革命群像等多個角度,對這部新作進行了探討。
報告文學《魏國元和他的兄弟》研討活動合影“重大題材的寫作并不靠驚嘆號”
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長徐劍表示,讀《魏國元和他的兄弟》,會讓他想起馬淑琴曾獲“秋白中短篇報告文學獎”的《改航》,《魏國元和他的兄弟》延續了扎實的寫作風格,沿著一條線性的時間線,以文學的方式展現了一位已于歷史中消失的老人跌宕起伏的一生,一種浩氣貫穿其中,而《北京文學》在今年第一期推出這篇報告文學,很有眼光和超前意識。
對作者馬淑琴而言,魏國元不僅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先輩,還是一名令她感到親切與驕傲的鄉人,過去歲月的刀光劍影與鏖戰風云,都無言地沉淀在了京西連綿不斷的大山與孕育了京城的勁流中。如今人們更為熟知的是1938年春天,宛平縣抗日民主政府建立,以及八路軍主力部隊到達后,迅速打開了平西抗日根據地的形勢。在此基礎上,《魏國元和他的兄弟》在歲月的塵埃中繼續向深處挖掘,還展現了平西地下黨所做的長期的發展組織、發動群眾、掌握武裝力量的工作,使主力部隊進駐平西更為順利,并很快建立起抗日革命根據地。北京文學期刊中心主任、《北京文學》執行主編師力斌認為,《魏國元和他的兄弟》寫出了抗戰的驚心動魄、艱難曲折與人性的歷史復雜性,體現了英雄的智慧。大量的史料和細節讓人信服,又有許多出乎意料。
魏國元之弟魏國相的烈士證在發言中,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梁鴻鷹認為,馬淑琴的報告文學《魏國元和他的兄弟》,以細膩的筆觸、詳實的資料,生動地展現了魏國元及其兄弟的英勇事跡,為讀者打開了一扇通往那段烽火歲月的大門,以報告文學的真實性魅力,對歷史進行了精準還原,讓人們得以知曉歷史真相,感受英雄們的偉大精神。作者不僅用文學成功抒寫了平西及北京的抗戰,寫出了魏國元帶動全家抗戰不惜犧牲的精神,同時還寫出了人物的智慧和人格感召力,對英雄的塑造充滿了傳奇。從許多細節都可以看出魏國元的智慧與忠烈:他利用自家藥鋪“一元春”作為中共宛平縣委的秘密聯絡中心,與其他同志在沿河城深山籌劃建立槍支修造所;暴露后為挽救被捕同志和減少損失,他不顧生死自投落網,遭受非人折磨也絕不認罪;出獄后,利用補辦婚禮成功上演中共宛平縣委恢復工作與接通黨團組織關系的大戲;嚴密布置,建立起一條從北平通往晉察冀邊區的紅色交通線……
魏國元之弟魏國臣的烈士證梁鴻鷹表示,《魏國元和他的兄弟》將平西抗戰融入了抗戰全局,將鄉村抗戰與城市結合,充分體現了抗戰的雄厚基礎與正義性和人民性。而且,作品的開頭代入感很強,以“一張薄脆陳舊的報紙”上的訃告引入,文字凝練,兼具散文式的詩意。人民文學出版社原社長潘凱雄也對作品中的平淡和樸素印象深刻:“它的寫法不同于其他慣用的濃縮、虛構、提升,而是更加取信于民,更充滿理解。其實,重大題材的寫作并不是靠用很多的驚嘆號。”
作者馬淑琴在“一元春藥鋪”遺址用文學搭建“京西抗戰紀念館”
中國作協創研部原主任、魯迅文學院原常務副院長胡平曾在8年前參加過馬淑琴另一篇抗戰紀實文學《尋找李文斌》的研討會,他說:“馬淑琴的最大特點是扎根本土,深挖地域文化資源,而且采訪做得很到位、很詳細。魏國元和李文斌是深度合作的兩個人物,體現了革命者的信仰和素養及個性。這兩篇報告文學,用文學搭建起了兩座京西的抗戰紀念館。”
著名軍旅作家張子影認為,《魏國元和他的兄弟》在歷史真實與文學想象的交界處,構建起了一個充滿張力的敘事空間,作品中涉及的人物、事件眾多,時間跨度長,描寫得又極其細致嚴謹,“以長焦的掃描和放大鏡般的特寫追究,在紀實與文學的交界處,完成了一次對紅色記憶的創造性重構”。關于作品結構的成功,中國藝術報新聞部主任邱振剛也有很深的體會:作品的每個部分都是一個重要的橫斷面,縱向的10個重要節點呈現了豐富和深度,穿插點綴亦格外細膩。作品從八寶山革命公墓開始,到八寶山革命公墓結束,如同一條珍珠項鏈的循環結構,形成從文學到哲學的升華。
魏國元和龐勉1934年春在青白口村閱讀《魏國元和他的兄弟》,會有感于作品的真實與細膩,其中有魏國元與前妻龐勉這對革命伴侶的結合與分離,龐勉晚年提起魏國元時的柔情與傷感,還有魏國元的鐵骨錚錚與喜愛蒔花的反差等等,均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開頭從魏國元墓與聞一多墓相隔不遠引入,描寫了作者在拜謁魏國元時,耳邊響起了聞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講。結尾處,這段演講又將文字間噴薄而出的情感推向高潮:“我們不怕死,我們有犧牲的精神,我們前腳跨出大門,后腳就不準備再跨進大門。”
八寶山魏國元墓參與研討會的作家石一楓出生在門頭溝,對京西很熟悉,但此前并不了解門頭溝區如此慨慷悲壯的抗戰歷史和魏國元等人物,作品給補了課。從寫作風格上,他的強烈感觸是作品還原了真實的歷史邏輯——“這樣的還原與展現比虛構更簡潔和有力。”在作者馬淑琴心中,用文學喚起抗戰記憶,用崇敬之心捧起抗戰英烈的血色輝煌,是作家的責任與使命。
斯人已逝,精神長存!這是一群“前腳跨出大門,后腳就不準備再跨進大門”的勇者的故事,無論多少次重讀、重寫,都感人至深。
來源:北京晚報·五色土
記者:曾子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