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權轉自公眾號:胖翻譯官筆記(id:fatnote)
一、僵尸形式主義的興起與沒落
21世紀初的當代藝術界曾出現過一股奇特的潮流:一些年輕藝術家熱衷于重復抽象的形式和炫技般的技巧,創作出大量看似高深莫測卻內容空洞的作品。這種過度依賴形式、缺乏思想內涵的創作風格,被藝術評論界戲稱為“僵尸形式主義”(Zombie Formalism)。之所以稱其為“僵尸”,是因為這些作品仿佛復活了早已被藝術史拋棄的現代主義形式,卻沒有賦予新的靈魂;而之所以說“形式主義”,則指它們高度注重繪畫形式本身(顏色、肌理、構圖的重復實驗),卻幾乎不傳達現實關懷或深刻觀念。
“僵尸形式主義”興起于2000年代末到2010年代初,當時火熱的藝術市場推波助瀾,為這種形式至上的創作提供了溫床。那些視覺上新穎但觀念上淺薄的抽象畫作,反而因為易于被迅速理解和傳播,成為了收藏投機的寵兒。年輕藝術家們發現,只要遵循某些固定公式——例如在畫布上潑灑顏料、刮出幾何圖案,或者采用標新立異的材料工藝——就能吸引畫廊關注和藏家買單。藝術顧問和炒家們大量購入這些作品,轉手就在拍賣行牟利。一時間,此類抽象繪畫充斥畫廊和藝博會的墻面,儼然成為一股時髦風潮。
這種只追求形式效果而忽視創作內涵的做法,很快招致了批評。2014年前后,不少有影響力的藝術評論者公開發聲,質疑這些作品不過是行尸走肉般的模仿秀。其實,這些“僵尸”繪畫不過是把上世紀中葉盛行的抽象美學重新包裝,卻未帶來任何新的思想火花。有人甚至直言:“為什么當下這么多抽象畫看起來都一模一樣?” 隨著批評聲四起,市場的狂熱也開始退燒。曾經被熱炒到數十萬美元一幅的“僵尸”抽象畫很快無人問津——短短幾年間,這股浪潮由盛轉衰。在藝術史的長河里,它更像是一場由市場催生的泡沫,破裂后留下關于創作與投機的深刻教訓。關于這段往事,ArtNet上有一篇相當不錯的介紹與反思文章:
二、社交媒體中的那些攝影僵尸
耐人尋味的是,“僵尸形式主義”并非藝術圈獨有的現象。在社交媒體時代,我們在攝影領域看到了某種異曲同工的趨勢。打開各大社交媒體平臺或者圖片分享平臺,不難發現許多照片風格驚人地相似:統一的濾鏡色調、類似的構圖套路、雷同的拍攝主題,充斥著人們的時間線。許多攝影人熱衷于套用特定風格的視覺公式,以獲得快速認同和關注。以下幾種套路化的攝影風格尤為典型:
新地形攝影:1975年新地形展覽強調以客觀冷靜、無明顯情感渲染的方式記錄人類改造過的景觀,如郊區開發、工業設施等。這一風格在社交媒體被重新發掘之后,引發了“景觀熱”,成為風景攝影創作的熱門范式,刻意采用平直的視角、平淡的光線來拍攝公路、廠房、小區等場景。然而,這種模仿往往流于表面的構圖和色調雷同,缺少對景觀背后社會意義的深入探討,以至于網上現在開始用“新地形小鬼”開始形容這一趨勢。
閃光燈街拍:另一股潮流是使用強力閃光燈進行街頭攝影。這類照片通常畫面直白生硬,人物在閃光下呈現出猝不及防的神情,營造出一種荒誕或尷尬的美學效果。如今許多年輕攝影愛好者把這當成吸睛法寶,爭相模仿。在社交平臺上,不乏有人舉著相機和外接閃光燈,在街頭捕捉陌生人夸張表情的影像。結果是此類照片充斥網絡,彼此相似。
森山大道風:日本攝影大師森山大道以粗粒子、高反差、失焦、搖晃的黑白攝影風格聞名,被譽為街頭攝影的傳奇。他那張著名的《流浪狗》影像以及《挑釁》雜志中的一系列作品,奠定了“晃動-模糊-粗顆粒”美學在攝影史上的地位。然而,這種原本帶有反叛和主觀精神的風格在當下被大量照搬,成為一些人追逐的“酷炫濾鏡”。許多初學者通過后期濾鏡或刻意失焦來制造森山式的粗顆粒黑白效果,卻未必理解此風格誕生于日本戰后反思和攝影觀念革新的語境。
復雜式構圖:瑪格南照片大師亞歷克斯·韋伯以色彩豐富、光影強烈、多層次主體的街頭攝影聞名。在社交媒體上,可以看到許多號稱致敬韋布的街拍作品:比如一道斜陽照進街巷,明暗交錯處站著幾個人物,各自形成小的情節。這種“多主體+戲劇光影”的模式被頻繁復制。然而,正如韋布本人所提醒的,那些表層風格并非攝影的核心,他更鼓勵人們找到屬于自己的視覺語言,而不是簡單模仿他的照片。
除此之外,青橙對比、賽博朋克、高原佇立、賽爾達光等等類似的視覺雷同比比皆是。很多人照片仿佛套用了同一個模板:網紅打卡點前的標準姿勢、人像大片雷打不動的黃金構圖、旅拍風景圖里固定的主角背影和統一的天空調色,常讓人們產生“這張圖好像在哪見過”的錯覺。事實上,一類流行的視覺樣式一旦被證明能博取關注,立刻就會有成百上千的人競相復制。今天你發布了一張朦朧膠片質感的城市夜景收獲無數點贊,明天就會有無數類似的夜景圖涌現出來。
這些在社交媒體上泛濫的攝影作品往往并非源自創作者的真情實感或對影像語言的探索,而是出于一種功利心態:“什么樣的照片更容易獲得關注,就去拍什么。” 換言之,形式上的成功經驗被不斷復制,至于照片背后是否有作者自己的故事和思想,反而變得無關緊要。照片在視覺上精美卻千人一面,丟失了每個作者原本獨特的靈魂。當無數人追逐同一種美的時候,美本身也就失去了新意。社交網絡中的攝影由此陷入一種循環的形式游戲。
三、賺取注意力的新僵尸形式主義
傳統藝術界的“僵尸形式主義”受商業利益驅動,創作者的目的往往是讓作品賣出高價、躋身主流藝術市場。相比之下,社交媒體上“新僵尸形式主義”的動因來自于注意力經濟。大家試圖賺取的不再是鈔票,而是點贊、評論、分享、粉絲數量等社交貨幣——也就是受眾注意力所化的指標。
在社交媒體上,一張照片收獲成千上萬點贊與關注所帶來的滿足感,對于創作者而言是一種強大的驅動力。粉絲數的增長、評論區的熱烈反饋,構成了社交網絡中的虛擬成就感。這種數字上的成功甚至可以轉化為現實收益:粉絲多的博主能接到商業合作,或發展出其它變現渠道。即便不直接變現,單純成為“網紅”本身也足以帶來心理上的滿足。這對網絡人氣的追逐,正是許多攝影創作者趨同模仿的心理基礎。
為了最大化獲取社交貨幣,不少人將攝影創作策略化、套路化。常聽到的“養號”就是一例:創作者刻意按照平臺算法的喜好定時定調地發圖,營造出賬號統一的風格,以迎合推薦機制,從而博取更多曝光。舉個例子,如果算法偏愛明亮干凈的美食圖,博主就頻繁發布此類內容,不斷強化賬號的標簽。久而久之,賬號被“養肥”了,粉絲漲起來了,接下來就可以朝“做博主”的方向發展。所謂“做博主”,意味著把自己塑造成一個能夠持續產出特定風格內容的個人品牌,通過源源不斷的圖文吸引關注,并進一步將注意力轉化為商業價值。
可見,新“僵尸形式主義”的攝影與傳統藝術市場的那股風潮有著相似的內核:都是由外在反饋驅動的創作行為。過去藝術家的外部驅動力是畫廊和拍賣場的金錢回報;現在社交媒體創作者的外部驅動力是即時的關注和虛擬聲望。創作者不再先問“我想表達什么”,而是問“別人想看什么”。為了討好市場或觀眾,他們甘愿重復既有的成功公式。
當然,兩者也存在關鍵差別。過去的“僵尸形式主義”主要發生在精英藝術圈,牽涉少數畫廊主、收藏家和明星藝術家;而社交媒體上的這種模式則去中心化了,幾乎任何人都可能卷入。如今在網上發布一張雷同的網紅照,不需要美術學院高材生的光環,也不需要畫廊人脈,只要掌握幾款流行濾鏡和構圖套路,普通用戶也能參與這場模仿大賽。這種全民參與的形式狂歡,讓視覺同質化的影響范圍更廣、速度更快,也更難扭轉。社交平臺的推薦算法本就在不斷強化同質內容的循環:一旦某種風格的照片被驗證“受歡迎”,算法就會推送更多類似內容給更多人;創作者們見哪類圖片易爆紅,又會有意多拍這類照片。如此一來,一個算法與模仿的反饋循環便形成了——大眾視野里充斥著風格雷同的影像,而獨樹一幟的作品反而難以被看到。
四、僵尸形式主義崩潰命運的警告
當我們回看僵尸形式主義從崛起到崩潰的短暫歷程,我們就越發必要警惕當下這種以流量為導向的攝影潮流。當某種視覺風格被視為獲取關注的捷徑,它就不再僅僅是藝術表達的手段,而淪為可以被快速消費的商品符號。攝影史上的許多經典風格原本承載著特定時代的理念與語境,但在流量競逐中,它們被抽空了思想內核,只剩下表面的樣式供人套用。這種對風格的淺層使用會導致大眾對攝影語言的誤讀和誤解:他們以為復制某些視覺元素就等同于掌握了攝影精髓,卻忽視了風格背后的文化意義和創新精神。
長此以往,視覺語言的僵化不可避免。正如僵尸形式主義時期許多畫家的作品讓人感覺“似曾相識”一般,如今的攝影平臺也充斥著“看過就忘”的套路照片。當大家都在拍攝類似的題材和以相同方式處理影像時,攝影語言的發展就停滯不前。從業者缺乏探索新表達的動力,觀眾的審美體驗也變得單一乏味。審美疲勞隨之而來,人們對照片的新鮮感要求越來越高,但供給卻在重復,形成惡性循環。
更深層的隱憂在于,這種公式化創作的盛行會削弱攝影作為藝術創作的主體性。攝影師變成了迎合算法的執行者,而非自主的藝術實踐者。當創作決策更多基于外部反饋數據而非內在理念驅動時,藝術所強調的個人視角與原創表達就被邊緣化了。如果一張照片的存在價值只是為了換取社交媒體上的數字指標,那么它與真實情感和思想的關聯又有多少?
這種創造力危機在 AI生成式影像日益普及的時代顯得尤為嚴峻。如今的人工智能技術已經能夠根據人類提供的提示,自主生成高度逼真的圖像。訓練在海量圖像數據上的機器學習模型可以高效地分析并復制圖像的模式和風格,從而產出令人驚嘆且以假亂真的作品。進入人工智能時代,智能機器已具備獨立的圖像創作能力,不僅沖擊了傳統的藝術創作觀念,在某種程度上更動搖了人類作為藝術創作者的主體地位。
當AI都能輕松模擬出“森山風”的街頭照片或“韋伯式”的多層街景時,如果人類攝影師仍局限于套路化的重復,那么與機器相比又有何優勢可言?換句話說,人類創作者的價值恰恰在于創造性。而當人類放棄了創造性的長處,一味走向模式化、公式化,無異于主動讓渡本可彰顯獨特性的領地。這可能會加速整體創意的貧乏——既因為同質化生產扼殺了新想法的成長,也因為AI將快速填補那些規律明確的視覺風格,讓人類陷入更加被動的境地。
在最悲觀的圖景中,我們或許會看到這樣一種局面:網絡平臺上充斥著由真人和AI共同制造的大量“僵尸照片”,它們精美卻空洞,迎合眼球卻欠缺靈魂。有思想深度、有個性視角的攝影創作反而更加稀缺,淹沒在信息噪音之中。當然,這一切并非不可逆轉的宿命,而是對我們拉響的警示。一如當年僵尸形式主義浪潮在市場熱炒幾載后迅速退潮、藝術世界重新審視繪畫的價值,當下的流量攝影亂象也在催促我們思考:攝影的核心價值究竟是什么?當點贊和流量退去,哪些作品才經得起時間檢驗?
五、擺脫新僵尸形式主義,找回創作的人類靈魂
問題已經擺在眼前,更重要的是尋找出路:在社交媒體的洪流中,我們該如何擺脫形式至上的漩渦,重新找回創作的初心與靈魂?
首先,創作者應當堅定從自身經驗和真誠出發。與其一味迎合潮流,不如回到個人生活中去發掘獨特題材。每個人的所見所感都是獨一無二的,當我們拿起相機記錄自己真實的經歷和情感時,作品自然會打上別人無法復制的烙印。比如,同樣是拍城市街頭,如果你關注的是自己熟悉的社區巷弄、捕捉日常生活的細節詩意,而非趕時髦去追拍網紅墻,那你的作品就已跳出了模式化陷阱。哪怕某些景色別人拍濫了,只要你注入了個人體驗和思考,也可能展現出截然不同的新意。地域性在這里是寶貴的財富——把鏡頭對準你所在的土地和文化,濾除一些全球流行的套路元素,融入本土的故事與細節。這不僅賦予作品獨特性,也是對抗全球審美同質化的一劑良方。
其次,在創作過程中保持批判性和獨立思考。時時自問:我為什么要拍這張照片?我除了讓它好看之外,還想表達什么?這個主題背后有沒有更深層的含義?當我們帶著問題意識去創作,而不是為了拍照而拍照,作品往往會多一層意味。批判性也意味著不盲從視覺潮流,敢于質疑那些看似漂亮卻千篇一律的審美套路。舉例來說,當朋友圈都在曬同款濾鏡的夕陽時,你是否愿意嘗試不同的呈現手法,或者干脆去拍被忽略的夜晚街燈下的另一種風景?這種逆流而上的思考,正是擺脫僵化創作的起點。
再者,讓創作動機重回“表達與探索”本身。創作的迷人之處恰在于它充滿未知和挑戰,而不在于每一次都換取某種確定的回報。我們應當給自己留出嘗試新風格、新題材的空間,即便它暫時不被大眾理解或歡迎,不要過于在意每條社交媒體帖子的數據表現。許多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藝術作品,問世之初并未得到主流追捧,但歲月證明了它們的思想深度和感染力。同樣道理,如果你的攝影作品蘊含真誠的靈魂,總有一天會證明它的價值。創作本身就是一種回報——當我們投入熱情并享受探索的過程,那份收獲遠比幾秒鐘的點贊快感更為持久深厚。
最后,從教育與策展層面創造良性土壤。在視覺教育中,無論是高校攝影課還是業余培訓,都應鼓勵學生認識社交媒體流行風格的局限,引導他們分辨“拍照”與“創作”之間的差異。教學可以通過賞析經典作品,讓學生體會形式如何服務內容,而不是舍本逐末追逐表面效果。在今年評選青年攝影大展的過程中,就能明顯感覺到高校投稿出現了題材扎堆的現象,每個學校有每個學校各自雷同的題材,甚至能感到背后指導老師的苦口婆心。
同時,也要討論當下社交網絡的亂象,引導新人思考:為什么某些照片會爆紅?它們真的優秀嗎,還是只是迎合了大眾心理?培養年輕創作者的主體意識,讓他們敢于堅持自己的想法和審美,即便與潮流格格不入,也是一種長遠而可貴的品質。
策展人、評論家以及平臺運營者也可以有所作為,營造更支持多元與原創的環境。攝影展覽、畫廊項目可以多關注那些具有個人視角和實驗精神的作品,而非一味挑選迎合眼球卻千人一面的照片。藝術雜志、文化公號可以深入報道和評析“新僵尸形式主義”現象,提升公眾對視覺同質化的認識。當評價和曝光不再只以流行度為導向,創作者也會更有動力堅持個性化表達。作為觀眾,我們也可以用腳投票——多給真誠有創意的作品一些耐心和掌聲,少給那些千篇一律的內容盲目點贊。
在社交媒體的浪潮中,我們一度迷失于形式的盛宴。但冷靜下來便會發現:形式可以被模仿和批量復制,唯有創作的靈魂無法替代。社交平臺的算法推薦無疑會傾向于某些吸睛類型的內容,但創作者可以有意識地在迎合與突破之間取得平衡。攝影的魅力不只是捕捉光影,更在于透過鏡頭傳遞出創作者獨到的視角和情感。當我們把目光重新投向內心深處,關注鏡頭背后那個鮮活的人,注重作品蘊含的思想而非迎合流行的包裝,我們就找回了創作的主體性。真正動人的作品,源自那份獨立燃燒的熱忱之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