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2”、“L2+”、“L2.9”、“L3”、“準L3”、“智能駕駛”、“輔助駕駛”、“高階駕駛”......
如果看不穿這些詞,那你還不夠了解現在的輔助駕駛產品。
當一位準車主看完網上“車在完成一些駕駛動作”的視頻后,想去了解類似產品時,通常剛入門就被以上名詞弄昏了頭。
如果本身認知不清晰,再碰到個不夠專業的銷售,在不適用智能駕駛的地方盲目相信智駕導致發生事故后,得到的回復也是“目前階段駕駛員仍為車輛負責人,功能只是輔助?!?/p>
智駕傳播野蠻生長,一方面讓用戶對產品功能邊界模糊不清,導致事故頻發;另一方面,不健康的傳播和競爭已經嚴重影響了行業發展。
最近,工信部終于坐不住了。
昨天,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組織召開了智能網聯汽車產品準入及軟件在線升級管理工作推進會。會議圍繞《關于進一步加強智能網聯汽車產品準入、召回及軟件在線升級管理的通知》展開,聽取了汽車生產企業的落實情況及建議。
會議強調,汽車生產企業要深刻領會《通知》要求,充分開展組合駕駛輔助測試驗證,明確系統功能邊界和安全響應措施,不得進行夸大和虛假宣傳,嚴格履行告知義務,切實擔負起生產一致性和質量安全主體責任,切實提升智能網聯汽車產品安全水平。
總結起來就一句:不準亂夸功能行!必須說清楚功能哪里不行!
具體有以下細則:
1.不得夸大和虛假宣傳:從命名就開始糾正,統一命名“(組合)輔助駕駛”,避免使用可能引起消費者誤解的詞匯,如“自動”、“自主”、“智駕”、“高階智駕”等,嚴禁企業對智能駕駛輔助系統的功能進行夸大和虛假宣傳,確保宣傳內容真實、準確。
“(組合)輔助駕駛”這個命名也很好理解,當前的輔助駕駛功能可以完成變道、轉彎等不少動作,但還需要駕駛員全程保持開車狀態,必要時自己掌管方向盤,也就是“人機共駕”,時刻提醒大家不能依賴功能。
2.充分開展測試驗證:汽車生產企業必須對組合駕駛輔助系統進行全面、充分的測試驗證,確保系統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以滿足相關準入標準和法規要求。
這項要求,一方面會加大車企推出OTA的成本,現在“三天小版本、一周大版本”的高頻率更新現象會受抑制;另外,千人團、萬人團的用戶內測模式也有可能會成為歷史。
另外其實所有品牌推出“(組合)輔助駕駛”產品之前都會做驗證,大家過去在各大發布會上也經常能看到一些關于“驗證里程”、“接管次數”等數據,品牌方以此證明他們付出了多少精力、把產品做到什么水平。
不過就拿“接管次數”概念來說,這只能起到借鑒的作用,并不能完全代表產品能力。每天道路情況各不相同,即使同一套系統分2天跑同路段面對可能也會有不同表現。
同時,官方也表示以后輔助駕駛功能不能用“接管”,“接管”是“L3”的詞。但刪去這部分驗證方式以后,目前官方也沒宣布新的驗證功能準則,大家還得拭目以待。
3.明確系統功能邊界和安全響應措施:企業需要清晰界定其系統功能的邊界范圍,明確在不同駕駛場景和條件下系統能夠實現的功能和限制,并制定相應的安全響應措施,以保障駕駛安全。
這點要求車企不再只拿出功能最牛的一面,而是標注清楚當前功能不能在什么情況下使用,如果功能開啟過程中,碰到處理不了的地方,它把方向盤交還給駕駛員會通過方式、會給多少反應時間。
4.嚴格履行告知義務:企業應向消費者如實告知智能駕駛輔助系統的功能、性能、使用條件、限制以及潛在風險等信息,確保消費者在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做出購買決策。
這和第3點是相輔相成的作用,避免“你做了但我不知道”,主打一個通知到位,各位銷售們速速記下。
新規出臺,是對輔助駕駛功能宣傳亂象的一次撥亂反正,也是給廣大車主打了一注強心劑。
在我們多期關于輔助駕駛功能的內容下,都有朋友在評論區表達了對輔助駕駛功能泛濫的擔憂。
原因也很好理解:輔助駕駛問世以來,出現過多起智能汽車安全事故引起了廣泛關注,與此同時,車企的大肆夸張傳播,自然會給人留下不好的觀感。
車企夸大宣傳,車主濫用功能,安全事故頻出,智駕功能一度成為大眾用戶唾棄的功能。
當宣傳回到正軌,車企與用戶正視功能價值,輔助駕駛功能合理發揮作用,虛假宣傳者被洗牌,車企與供應商以真實產品性能來征服市場,所謂的“安全智駕”才離我們更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