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與遠方,真的在遠方嗎?}
陳學平 /文
{引言}
每個人都有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典型的、誤解較深的莫過于關于“詩與遠方”。
這一流行語最初來源于高曉松作詞、許巍演唱的歌曲《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歌詞中寫道:“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高曉松曾在采訪中提到,這句歌詞源自母親張克群對他的教導:“人要追求詩意的生活,不要被眼前的瑣事束縛。”
“詩與遠方”象征對精神自由和理想生活的追求,但要達到這種生命境界本身是很難的。所以這一期望卻在流行的過程中逐漸變了樣。
隨著歌曲廣泛傳播,成為網絡流行語的“詩與遠方”被一些人曲解,成為一種對現實生活困擾的逃避,并被認為是對現實中求而不可得的、過于理想化的生活場景。
還有一些人覺察到現代人生命中的空虛并敏銳地捕捉到商機,于是,“詩與遠方”又成為勸導、鼓動、誘惑人踏上旅途,去異地他鄉尋求心靈慰藉的一種情感訴求,于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成為一些人決然踏上旅程的動力,讓“詩與遠方”成為一些旅游公司經典的廣告用語。
但正如海子《遠方》中所描繪的“遠方除了遙遠一無所有。”去過遠方,終究還會回到現實,工作瑣事、柴米油鹽依然環繞在身邊......
“詩與遠方”究竟在哪里? 我們憧憬、我們尋找、我們迷茫......
一、再也不能這樣活
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向我們描繪了一副充滿田園詩意之圖景,但當我們也投身于其中之時才發現,農耕也遠不像陶淵明描繪的那般美麗,它可能會是一場天災將所有耕耘成果席卷而空的無耐,為什么同樣的生活場景,體驗會如此不同?
你有沒有這樣的體會?當忙碌完一天的疲憊,拋下一切煩惱,唱首歌、哼個曲兒,能讓心情瞬間愉悅,這不就是生活中的詩嗎?
突然想想,你有多久沒唱過歌兒了?這是應該有的一種生活嗎?正如有首歌詞中所唱的:春夏秋冬忙忙活活,急急匆匆趕路搭車,閉上眼睛就睡,張開嘴巴就喝,迷迷瞪瞪上山,稀里糊涂過河,究竟你這掛老車走的是哪道轍?
你是否也思考過這生活?不妨也大喝一聲:再也不能這樣活!
遠方無詩,身邊再無歌,人啊,究竟應該怎樣過?
對此,孔子怎么看的呢?當他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一起坐著談論人生理想目標時,面對弟子們談論治國之豪情理想時,他最為欣賞曾點說出的“春暖花開穿新衣,七八個伙伴相約去洗浴,吹著風兒唱著曲”的生活追求。這就是一種對精神自由安寧及與自然相和諧的生命觀。
這不也是一種“詩與遠方”的詩意生活嗎?所以,將詩歌融入我們的生活,充分享受融入自然之美,生命就不再凌亂,也就將生活過成了歌!——“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二、以詩歌開啟新生活
有人說自己五音不全,不能唱歌。那是他不明白歌唱的目的,也許太古先生的努力可以給予大家一些啟示。
太古先生最近學習歌曲非常上心,他說自己以前從來不曾唱歌,現在已學會十多首。當讓我給他錄制唱歌的作業視頻時,一遍又一遍地不厭其煩地重錄,深深地陶醉于其中、樂此不疲的神情讓我極為觸動。
他說:唱歌目的就是要愉悅自己,還說自己臺州口音太重,普通話說不好,咬字不清晰,在唱歌體現得尤為明顯。為此他不斷練習并感到自己不僅在逐漸改善這方面的問題,還對氣息與節奏調控有了一些感覺。
這種努力讓我頗為感動:他在學習唱歌中也能獲得一種進步與收獲的喜樂啊!這不就是一種如詩如歌的生活嗎?——詩不在遠方,恰在身邊啊!
孔子更是如此。他不僅在言語上肯定曾點的生活,在行動上也是一直積極踐行的,不僅編輯了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而且在演繹音樂方面還頗有造詣。
《史記》記載:孔子向師襄子學樂,一首曲子學了數十日,彈了無數遍,從“習其曲”,到“得其數”;從“習其數”,到“得其志”;“從習其志”,到“得其為人”,最后竟然“悟”出了樂曲塑造的對象是周武王。
他對師襄子說:“丘得其為人,黯然而黑,幾然而長,眼如望羊,如王四國,非文王其誰能為此也!”作為孔子音樂之師的師襄子非常驚訝,離開座席連行兩次拜禮,說“我的老師說過,這首曲子叫作《文王操》! 孔子對音樂的領悟已經達到了一種通神的境界。
理想再大,也大不過孔子助君治國之理想;工作再忙,也忙不過孔子教授三百學生、游歷八方宣貫治國主張之事務。
朋友說樂生活就是“詩與遠方”:隨自己心意過好每一天,吃到一餐美食,買了一件漂亮衣服,爬一座山,和同頻道的朋友喝茶聊天,成交了一單生意等等,享受開心愉悅的事,不管是好的壞的都坦然面對......
我們不能讓詩“成為遠方”,而需要將詩歌與快樂“融入工作與生活”、成為提升生活愉悅度的重要精神食糧。
三、以詩歌之真,體味人間之情
中華文化悠久燦爛,詩詞傳統更是傳統文化中璀璨的明珠。自古詩與歌為一體,不會唱歌沒關系,那就讀古詩,或是欣賞、哼唱現代歌詞。
很多詩歌情感真摯,具有博大率真的人文情懷,學習詩歌可以借鑒、尋找生命的靈感。孔子就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就是說作為經典流傳的這些歌曲,情感表達真摯自然,能幫助人凈化心靈。
每個時代的歌都是對社會生活的藝術化凝練,都蘊含著社會倫理與表現形式,并孕育著人類歷史與生活的智慧。以詩經為代表的歌曲文化,內容廣博,是古代社會生活濃縮的精華,如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先秦之前周代歷史生活的一面鏡子。
四書五經之中,早期《詩經》位居首位,具有內容廣、情感真、藝術美的特點,對人性、同理心的啟蒙與喚醒,以及個人的修身都有著很強的啟發。
比如《詩經》大量展現了愛情之美,如: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對美好愛情景象的描繪。
“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是對男女幽期密約時的興奮與喜悅的細膩描寫(《邶風·靜女》)。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又是一種對朦朧美感和追求理想的唯美描述《秦風·蒹葭》。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詩經·邶風·擊鼓》)“谷則異室,死則同穴”(《詩經·王風·大車》)表達了對愛人的深情承諾。
其他,還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鄭風·子衿》,“螓首峨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碩人》......
這些對純真愛情之美的描繪詩句,都能夠喚醒人心底最純凈的感情。
當然,愛情婚姻也并不總是美好的,也有一些欺騙與背叛,這樣的背叛同樣讓人不禁唏噓不已,引發共鳴,并促人更珍惜眼前生活。
如《衛風·氓》就描繪了一段從最初熱烈追求、初戀的期待、迎娶的歡樂,到遭虐待的痛苦、被遺棄的悲涼、娘家兄弟不理解的無助、不堪回首嘆息的婚姻情感故事,極具情感震撼力。
歌中有對“氓之蚩蚩,抱布貿絲”的追求,有“士也罔極,二三其德”的薄情,有“夙興夜寐,靡有朝矣”為家庭付出的操勞,有“信誓旦旦,不思其反”的變心,還有“及爾偕老,老使我怨”的痛苦,深刻形象的描述促使我們對婚姻家庭責任關系的思考,對喚醒人性同樣具有積極的作用。
《詩經》中還有很多對美好生活的場景描述,如“呦呦鹿鳴,食野之蘋”(《小雅·鹿鳴》)展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畫面;還有對親人思念,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表達思鄉之情的經典詩句與當代鄉愁也有著共通之處。
孔子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興:詩歌能激發情感,喚起共鳴,使人產生聯想和感悟。觀:詩歌反映社會現實,幫助人們觀察和理解生活與人性。群:詩歌促進人際交流,增強群體凝聚力,推動社會和諧。怨:詩歌可以表達不滿和批評,抒發情感,起到宣泄和反思的作用。
多讀詩并多唱歌,是因為詩歌有穿透時代的力量,可讓我們更透徹地代入、理解作者的情感。正如朱自清所說,這種旁觀者的情感代入,本身是對他人情感的一種觸感,不是自身的實際遭遇,而不會帶來過度的憂傷,因此起到陶冶我們感情的作用。
四、以詩歌融入社會生活
音樂通過旋律、節奏、和聲等元素,抒發著音樂演奏者內心的喜怒哀樂,直接觸動人的情緒,喚醒人內心深處的善良與仁愛,培養同情心和同理心,引發共鳴。同時,音樂能夠調和人心,達到凈化心靈、愉悅身心、構建身心和諧秩序的境界。
“成于樂”,孔子將樂作為詩、禮的歸宿,展現了個人修身與社會治理達到一種圓潤、和諧的境界。他說“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這句話描述了音樂從開始到結束的完整過程,強調了音樂的和諧、純凈、鮮明和連貫,最終達到完美的狀態,這既是對音樂由低吟到高潮循序漸進至臻完美的寫照,更是一種個人修身實現內外和諧、社會治理達到一種和諧之美的肯定。
他在齊國被《韶》樂深深吸引,以至于“三月不知肉味”,由衷感嘆沒想到音樂竟然能達到如此美妙的境界!——“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他對音樂的欣賞不僅停留在感官層面,更注重音樂的內涵與精神境界,認為《韶》樂“盡美矣,又盡善也”,即音樂的形式美與道德內涵達到了完美的統一。
“成于樂”不僅是個人聽覺的享受,更是審美和人文精神的培養與人性教化升華的高級境界,也是一種社會理想和文明境界的象征。
《禮記·樂記》中說:“樂者,天地之和也。”“樂”被視為天地和諧的體現,是社會秩序與自然規律的統一。
荷爾德林說過:“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生命歷程不過3萬天,當面對塵世中的紛紛擾擾,何不活得更為灑脫、隨性一些。
詩與遠方給枯燥的人生帶來夢想與希望。對遠方的追求并不能讓我們從現實脫離。學習古詩也許會讓我們感到詰屈聱牙,沒關系,許多現代的歌曲也可以讓你擷取而欣賞,“成于樂”,以音樂的調和圓潤達到個人社會的和諧境界。
最后,讓我分享一首自己在上下班路上吟唱,并改編的四川民歌——《太陽出來喜洋洋》。
這首歌詞原本描述的是四川人不顧山高水深、虎豹豺狼威脅,跋山涉水、肩扛背抬、刀斧砍柴的場景,歌頌了四川人勇敢、勤勞、樂觀、豁達的性格,也反映了四川人民爬坡上坎、辛苦出行的現實圖景。
我改動了幾個詞,就將歌詞意境轉化成描述現代四川交通已讓天塹變通途,享受當代自駕出行的便捷交通生活,同時也歌贊現今呵護綠水青山的綠色發展,勉勵大家共同努力創建幸福生活的意境。
僅僅幾個字詞的改變,就讓生活圖景立顯不同,是不是非常奇妙?這就是語言精煉的詩歌的魅力所在!
《太陽出來喜洋洋》
太陽出來羅喂喜洋洋羅郎羅
開著車兒郎郎采光采
走四方羅郎羅
不管山高羅喂河又寬羅郎羅
條條大路郎郎采光彩
平又寬羅郎羅
筑路工人羅喂了不得羅郎羅
遇山打洞郎郎采光彩
遇水架橋郎羅
過了一山羅喂又一山羅郎羅
綠水青山郎郎采光彩
好風光羅郎羅
只要我們羅喂多勤快羅郎羅
幸福生活郎郎采光彩
抿抿甜羅郎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