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毛主席回顧革命戰爭史時,曾動情地評價道:“用了一個羅榮桓,山東這盤棋就活了;山東這盤棋活了,全國這盤棋就活了。”
山東根據地對中國革命的意義重大,對羅榮桓的意義同樣不一般。
而在1942年以前,羅榮桓是無法代表山東根據地的,更沒有統一領導山東抗戰革命的資格。但是1942年年中發生的一件事,或者說一位“貴賓”的到來,改變了這一切。
山東領導班子的分歧由來已久,無論是山東縱隊,還是115師,都希望中央能派人來解決。1942年3月19日,劉少奇從蘇北出發,回延安開大會。
于是中央和毛主席委托劉少奇,從華中北上途經山東,檢查指導工作。“發生爭論為時已久,你經山東時請加考察予以解決。”
劉少奇時任新四軍政委、華中局書記、政治局候補委員,完全能代表中央。
并且,劉少奇還有一個身份:白區干部代表之一。山東長期屬于白區,山東省委在抗戰前的重建工作,就是劉少奇直接領導的;盧溝橋事變爆發后,任北方局書記的劉少奇,又指導過山東抗戰武裝暴動。
1941年有三個月時間,山東根據地歸屬中原局領導,劉少奇又是中原局領導。因此,劉少奇對山東根據地的情況,可謂是知根知底。
而且劉少奇對山東根據地的黨政軍干部,羅榮桓、朱瑞、黎玉、陳光等,有一定的接觸和了解。
因此,劉少奇一到山東,就開展工作,與黨政軍負責人一一談話。跟115師的兩位師首長陳光、羅榮桓,就談了一天一夜。
在查閱大量材料和向山東的干部群眾直接了解情況后,劉少奇便召集山東分局委員和115師高級干部,開了一次座談會。
劉少奇的理論水平很高,提出的看法和建議都十分中肯,很有價值。
山東的問題,其實就是統一領導問題,中央清楚,劉少奇更清楚。
一開始,毛主席有意讓劉少奇長駐115師,作為中央全權代表,指揮整個山東及華中黨政軍全局。
但劉少奇最后為什么還是回延安去了?一,山東工作走向中央所預期的正軌,接下來按部就班即可;二,延安的“七大”更重要,更需要他在;三,也是最重要、最主要的,他為山東根據地選出了一位“統一領導”人物,那就是羅榮桓。
山東的分歧就是山東干部的分歧,那些干部都是成熟的革命者,三觀早已牢固,不可能僅憑劉少奇的一些話就徹底改變,除非他長期坐鎮。因此,調解他們分歧的最好做法,也是最直接的做法,就是調離一些人。
劉少奇決定將中共山東分局書記朱瑞和115師代師長陳光,先后調到延安黨校學習,115師政委羅榮桓接任山東分局書記一職,黎玉為軍區政治委員,并將山東抗日挺進縱隊收編歸115師領導,山東省委書記黎玉不再兼任挺進縱隊政委一職務,山東分局和根據地黨政軍合署辦公。
劉少奇選中羅榮桓主持山東大局,主要就是中央于情于理都更看重紅軍改編成的八路軍115師,而陳光明顯不如羅全能。
也許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毛主席對羅榮桓更加信任,認為羅榮桓的軍政能力比朱瑞強,劉少奇也受到此影響:當時要說緊跟毛主席,恐怕沒人比得上他。
山東根據地的各種問題和數年來的失誤,都是明擺著的,羅榮桓看得相當清楚,他曾試圖改變過——如提批評、說建議,但是沒有這個權力,就無法真正改變。
1940年9月召開的桃峪會議,不僅沒消除山東縱隊和115師原有的矛盾,反而把矛盾激化得更大、變得更多,擺到臺面上了。
正因為如此,羅榮桓幾次三番請求中央來裁決。1942年年中,羅榮桓得到“欽差大臣”劉少奇的授權,終于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改造山東根據地了。
羅榮桓深知,要解決那些問題,首要就是做好思想工作。1942年8月開始,他開始公開發表文章:《堅持我們的邊沿游擊區》、《準備打破敵人緊縮包圍封鎖我們根據地》、《克服在游擊戰爭中認識上的一些偏差》。
到1943年3月13日,他正式擔任山東軍區司令兼政委,115師政委、代師長的第二天,在山東軍政工作會議上,作出《分散性游擊戰爭與對敵政治攻勢問題》的報告。
對于山東根據地的貢獻,毛主席曾作出這樣的評價:“四野的主力,三野的一半,二野的一部分,一野還動員了幾萬兵,都是從山東動員的。”
而關于山東根據地的發展,除羅榮桓外,劉少奇則是深藏功與名。
劉少奇對山東的指導檢查工作,讓山東軍民順利渡過抗戰的艱苦階段,其對山東工作局面的轉變,起到了決定性的積極作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