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深夜,網友在某位古典樂評博主的帖子下留言:“其實我已經忘記拍手了,大概升華了。”
他們熱烈討論的正是當晚在上交音樂廳上演的左岸音樂節重磅主題演出《升華之夜》,上半場由小提琴家黃俊文和鋼琴家丹尼斯·科茹欣領奏,聯合青年指揮家金郁礦以及新古典室內樂團一同完成了門德爾松《d小調為鋼琴、小提琴和弦樂隊協奏曲》。
這是門德爾松“少年天才”時期的代表作之一。年僅14歲的他,音樂構思已經非常成熟,帶有典型的浪漫主義色彩,同時又保持著古典主義的嚴謹。
整首作品充滿活力,既有炫技的華麗,也有抒情的柔美,鋼琴與小提琴如詩人般對唱。弦樂隊則讓音樂層次更加豐富,情感更加立體,對樂手的演繹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這首作品在門德爾松生前幾乎無人問津,直到20世紀才被重新發現并大放異彩。現在已經成為門德爾松作品中頗受歡迎的一部。有趣的是,音樂中已經能聽出他后來載入史冊的偉大作品《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的影子,展現出門德爾松非凡的音樂才華。
年輕演奏家們的表現可說為觀眾帶來了極大的驚喜。
來自中國臺灣的小提琴家黃俊文是久負盛名的艾弗里·費舍爾職業大獎(2015)和林肯中心新興藝術家獎(2017)的得主。被譽為當代最具特色的小提琴家之一。
這位獨奏藝術家也是眾多世界一流室內樂音樂節的常客,每年策劃自己的“黃俊文與朋友們”系列音樂節。就在兩天前,他剛剛在上交音樂廳對面的第三空間音樂廳完成了上海版本的“黃俊文與朋友們”音樂會。
當晚演出,黃俊文以十分穩定的運弓,溫暖華美的聲音精準演繹門德爾松這部作品的同時,又不失蓬勃的青春熱情,而由金郁礦率領的新古典室內樂團,成員們個個是弦樂的一把好手,非常輕盈且穩健地承托住了黃俊文的演奏。
鋼琴家丹尼斯·科茹欣的演奏被不少樂迷稱之為“帶有爵士樂感”的表演,外溢出技術天賦之外的飽滿情感,他熱情洋溢的演繹與黃俊文相得益彰。一部古典時期作品的精彩呈現為觀眾帶來了巨大的驚喜和滿滿的青春氣息,在觀眾熱烈的掌聲中,演奏家們完成了5次返場謝幕。
在觀眾的掌聲與歡呼中,兩位演奏家在臺上給對方一個猛烈的擁抱。
下半場的演出,小提琴家黃俊文、本杰明·貝爾曼,中提琴家薩拉·麥克爾拉維、巴桐,大提琴家納列克·哈赫納扎良、陳亦柏登臺,一同演奏了作曲家勛伯格的作品《升華之夜》。
《升華之夜》是勛伯格早期的代表作,創作于1899年,原本是為弦樂六重奏而寫,后來他改編成了弦樂團版本。這首作品靈感來源于德國詩人理查·德默爾(Richard Dehmel)的一首詩歌,講述一對戀人在夜晚散步時,談論起重大的人生問題,并最終達成諒解與共識,夜晚因此得以升華的故事。
當時的勛伯格正熱戀著未來的妻子瑪蒂爾德,在愛情的甜蜜期中創作這一首《升華之夜》。使這首作品也帶有那種濃烈、熾熱的感情。其音樂的風格深受瓦格納和勃拉姆斯的影響,旋律充滿情感,和聲色彩豐富,展現出勛伯格在無調性時代到來之前的浪漫主義氣質。
《升華之夜》已經把和聲的可能性推到了極致,盡管時不時冒出一些怪異的和弦,一些維也納的學者們認為和聲“太前衛”。但如今《升華之夜》已成為弦樂作品中的經典之一,這些怪異和聲的迷人之處,以其細膩的情感表達和戲劇化的音樂張力深深打動人心。
而這部寫作于19與20世紀交替,也是古典樂發生時代變革時刻的作品。六名來自世界不同國家地區的年輕人,個個是具備獨立登臺能力和經驗的演奏家,為這部作品形成了室內樂組合,既在演奏中體現出了各自豐富的技術特點,也相互聆聽,相互配合,合流成一場完成度極高的演出。
以“升華之夜”為名,可以說這已不只是勛博格的升華之夜,同時也是觀眾和這些古典樂新星的升華之夜。
原標題:《演界 | “太前衛”又深深打動人心,年輕人的左岸“升華之夜”》
欄目主編:張春海 文字編輯:蔣迪雯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董天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