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2月29日,十一屆五中全會全體公報通過決定,“批準汪東興、紀登奎、吳德、陳錫聯四位同志的辭職請求,免除或提請免除四位同志所擔負的黨和國家的領導職務”。
自此之后,汪東興、吳德、陳錫聯進入中顧委工作,紀登奎進入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農研所)工作,4人實際上離開中心,但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參與建言獻策。
陳錫聯的退休生活
在待遇方面,其余3人基本都是正部級待遇,唯陳錫聯有些特殊,因為他是中顧委常委,可以享受副國級的待遇,但實際差別并不明顯,主要在于陳錫聯家中有一個警衛排負責安保。1980年后陳錫聯主動要求減少人數,于是減為2個班,后來是一個班,直到陳錫聯去世。
陳錫聯擔任中顧委常委期間,主要負責的一項任務就是出席各種關乎軍事的紀念活動和開幕儀式,比如七七事變紀念碑落成,百團大戰50周年紀念活動,中央革命根據地成立的周年活動等等。
陳錫聯自己在回憶錄中寫過,1994年的時候,徐向前元帥的銅像落成揭幕儀式在太原舉行,中央委托他和其他同志去參加,當時陳錫聯身體不好,但他說:中央的委托我不能推脫,戰爭年代徐帥救過我的命,我就算搭上老命也要去。
除此之外,陳錫聯由于此前負責過體育方面的工作,也經常代表中央去出席參加一些在全國各地舉辦的運動會。
雖然已經不在軍隊工作,但作為一個戎馬半生的軍人,陳錫聯的交際圈主要還是軍隊的老戰友、老部下。他們逢年過節常常會互相走動,不變的話題就是戰爭年代的難忘回憶。
在個人愛好方面,陳錫聯喜歡釣魚,參加過很多釣魚比賽,并獲過不少獎杯。當時釣魚比賽的廠家都希望像陳錫聯這樣的老領導得獎,可以方便他們宣傳。陳錫聯也喜歡看電視,主要是看軍事新聞、戰爭片、武俠片和京劇。有時候看到電視里播報官員貪污的新聞,陳錫聯就會一邊看一邊罵:“該殺頭!該殺頭!”
據陳錫聯的子女回憶,陳錫聯的客廳里擺著一張毛主席的畫像,自從1973年擺上去后就再也沒有換過。
紀登奎的退休生活
紀登奎在4人之中的特殊之處在于,他是1923年出生的,退休時只有57歲,還算年富力強,所以他在農研所工作,擔任正部級研究員。
據紀登奎的兒子紀坡民回憶,十一屆五中全會前,即紀登奎還未辭職前,小平同志曾有意讓紀登奎管三件事:一是制定工資改革的方案,二是改革民航的工作,三是發展旅游業掙外匯。但紀登奎只接了最后一個任務,因為他認為“犯了錯誤的干部,不能擔事兒”。
在農研所工作期間,紀登奎也一直保持著低調的本色,每次發言都很簡單而且平和。但據經常接觸他的人說,他能感覺到退休之后的紀登奎內心并不平靜,有很多思考。紀登奎的兒子紀坡民的說法證實了這一點,他說父親生前想寫兩本書,一本是個人的回憶錄,一本寫自己從河南調到北京后的工作經歷。
由于紀登奎年紀還不大,他一直覺得自己將來總有時間動筆,所以就沒有著急下筆,結果1988年7月13日,紀登奎卻因為心臟病發作突然去世,成了4人之中年紀最小但去世也最早的人。后來,汪東興、吳德、陳錫聯的回憶錄相繼出版,偏偏沒有紀登奎的,這不得不說是一個歷史的遺憾。
吳德的退休生活
吳德退休的前幾年,就在北京東交民巷17號3號樓的房子里呆著,哪里也不去,當時17號院還有幾位老同志,吳德和他們很少來往,和在在吉林、北京的老部下接觸也不多,每天就是在家練書法,用瘦金體抄寫毛主席的詩歌,然后就是看看書,種種花。組織配給他的車,每年幾乎都不怎么加油,生活可以用“歸隱”來形容。
后來,中央的領導去他家看望他,說他可以去全國各地看看,看看改革開放,于是在女兒吳鐵梅的陪同下,吳德就去了西安、廣州、海南。
吳德也喜歡看新聞,主要是《新聞聯播》,有時候他看到新聞上播報一些官員貪污的消息,就會生氣地說:把電視關了!有一次,他和朋友聊天,聽到一些不好的消息,還專門跑到中紀委去發言。
吳德晚年賦閑后,在當代中國研究所同志的協助下,寫出了回憶錄《吳德口述:十年風雨紀事——我在北京工作的一些經歷》,此書在吳德去世8年后,在鄧力群的幫助下得以問世。這本書出版后,曾因為一些措辭引起吳桂賢的反對,此事已在之前文章中介紹過,在此不贅述。
據吳德女兒吳鐵梅回憶,吳德病逝后,治喪委員會的同志告訴他,吳德的葬禮是按照“比國家級領導人低半級,比部級領導人高半級”的規格舉辦的,即在副國級和正部級之間。
汪東興的退休生活
在4人之中,汪東興的職務是最高的,他退休前曾任十一屆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員會副主席。
據閻長貴回憶,汪東興退休之后“心很寬,想的開”,90歲大壽的時候,他曾在飯店請當年的老同事吃飯,大家都夸他身體不錯。然而,汪東興當時已經經歷過兩次大手術,其中一次切除了3/4的胃。
“心很寬,想的開”或許就是汪東興的長壽秘訣,另一秘訣是運動,每天都要散步,一開始每天走4000步,后來體力下降,每天走2000步。他在2015年以100歲高齡離開人世,成為4人中最后離世者。
汪東興退休后,從中南海搬到了西單六部口新壁街的一座四合院,這里距離中南海新華門只有不到3里,對面就是王震的住所。汪東興的生活低調安靜,據周圍的鄰居說,從來不見他們家開門。
但事實上,汪東興的家里常有人來拜訪,比如閻長貴、楊銀祿,據他們回憶,汪東興晚年常常談起毛主席,言談間充滿敬佩,有時候說著說著會流下眼淚。到去世前幾年,汪東興還在通讀《毛澤東選集》,以從中尋找問題的答案。
汪東興去世后,中央給他的《生平》是最長的,占了7頁A4紙,這主要是因為汪東興在歷史的特殊貢獻和地位。在談及汪東興六七十年代的工作時,《生平》寫道:汪東興“保護了一批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民主黨派及無黨派人士”,“及時向周恩來同志和中央、地方、軍隊的其他領導同志傳達毛澤東同志講話精神,……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堅決執行黨中央政策,協助黨中央采取斷然措施……”
作為第十屆和第十一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最后一位辭世者,外界評價,汪東興的逝世象征著一個時代的落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