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1981年,我在蘭州軍區守備師一團當副團長。部隊駐扎的地方離張掖城往北七百多里,叫青山頭。那地方別說城鎮了,方圓幾百里連個人影都見不著。雖說當時有規定營級以上干部家屬能隨軍,可這荒灘野嶺的,要工作沒工作,要學校沒學校,家屬們只能擠在張掖城里的留守處。
張掖城那時候也就五六萬人,巴掌大的地方。城里除了地委機關和某軍軍部,正經的廠子沒幾個。地方上倒是積極給軍屬們辦招工手續,可光有手續沒崗位,我們團二十多戶隨軍家屬,就兩家找到活干。那時候干部工資也就七八十塊,兩地分居還要養家,不少人愁得直嘆氣。
我分管后勤那陣子,整天琢磨這事兒。有天突然想到老家豫東產紅薯,家家都會做粉條。張掖這地方蔬菜少,粉條應該好賣。要是能辦個粉條廠,原料從老家運,技術請老家師傅,家屬們不就有活干了?
跟團里匯報后,大家覺得可行。湊了一萬零二百塊錢,在留守處蓋了十三間廠房,買了大鍋、水缸這些家當。我帶著人回老家,公社書記聽說給部隊辦事,二話不說幫著聯系供銷社,收了六萬多斤紅薯粉面。走鐵路運到張掖,又從村里請來兩個老師傅。
開工那天,留守處主任兼了廠長。我們立了規矩,從利潤里扣完折舊費和公積金,剩下的按出勤發工資。家屬們穿起圍裙,跟著老師傅學手藝。做粉條得先和粉漿,倒進帶眼的鐵瓢里,老師傅握著瓢把子咚咚敲,粉漿漏到滾水里成了粉條。撈出來過冷水,掛繩上晾著。西北風大,粉條凍得硬邦邦的,賣相特別好。
那年春節前,紅薯粉條賣瘋了。老百姓都說比本地土豆粉條筋道,供銷社門口天天排長隊。有時候粉條還沒晾透就讓人買走了。算賬時發現,在老家九斤粉面出八斤粉條,在張掖能出九斤多,多賺不少。到五月份天熱停工,滿勤的家屬能分四百多塊,比營團長工資都高。
消息傳開后,可熱鬧了。之前找到工作的家屬都想來粉條廠,外單位的也托關系要進。過年那會兒買粉條得找熟人,跟現在搶年貨似的。有首長拍著我肩膀說:"原以為你只會搞訓練測繪,沒想到管后勤是把好手。"沒多久我就升了團長,管全團的事兒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