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征程上的奮斗者”系列中外記者見面會的首場見面會,五位生態環境領域的代表與大家見面交流。山東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高級工程師谷樹茂是參加見面會的代表之一。
▲見面會現場圖據中國網
深夜爬上幾十米煙囪突擊監測
“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到極致”
2007年以來,谷樹茂一直堅守在污染源監測第一線,工作涉及現場執法監測、應急監測和排污單位自行監測檢查等領域。他掌握數十種監測分析方法和監測儀器的應用,百余項監測能力持證項目均一次性通過考核。參與研發超低污染物排放現場監測設備,攻克了超低排放準確測定的難關,在全國率先規范開展超低排放監測。
谷樹茂說,環境監測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能夠為環境管理提供及時、準確的監測數據。像工業企業高高的煙囪,突發環境事件現場,這些都是他監測的陣地。有時候任務繁重,常常是夜以繼日、節假無休、連軸轉,一年最多的時候出差能到200多天。有時候為了調查取證,常常在深夜就爬上幾十米的煙囪開展突擊監測。
▲谷樹茂圖據中國網
由于監測工作的性質,監測的時間比較長,谷樹茂常常在高空一待就是一天,無論寒冬酷暑。夏天身上的衣服會反復被汗水浸濕好幾遍,冬天即使穿著厚厚的棉衣,也抵擋不住現場刺骨的寒風。谷樹茂說,雖然現場工作條件比較艱苦,但自己從未退縮。一直高標準要求自己,嚴格按照技術規范,保證監測數據質量。
在有些人看來,監測或許是枯燥無味、很平凡的一件事,但谷樹茂堅信,“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到極致,就是不平凡。”
識破“完美數據”貓膩:
高效監測監管手段讓弄虛作假無所遁形
谷樹茂告訴記者,自己作為污染源監測的工作人員,每年都會對工業企業進行現場監測和幫扶指導,到現在累計監測幫扶企業有千余家次,出具監測數據十萬余條。這些數據不僅支撐了環境管理,同時也推動企業不斷優化生產工藝,選擇合適的治污工藝和治理設施,可以從源頭減少污染物的產生量,從末端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從而促進大氣和水環境的持續改善。
“生態環境監測是生態環境保護的眼睛、耳朵,是一項法寶利器。要想第一時間發現破壞生態環境的問題,就需要有高效的監測監管手段。”谷樹茂介紹,像山東,已經核發排污許可證的企業大概有3.5萬家左右,如此龐大的數量,單靠人力去監測監管,往往監測了成百上千家企業也發現不了多少問題。為此監管部門建設了大數據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匯集了全省7800家重點排污單位1.4萬個點位的自動監測數據。
“同時,還有企業的用電量數據、生產狀態參數數據等等。通過對比這些參數,我們就可以很容易地在線上發現企業是否存在涉嫌弄虛作假的行為,然后根據這些線索,再去現場進行監測檢查。”谷樹茂說。
谷樹茂介紹,有一次,他們發現某家企業自動監測數據看起來和平常沒有什么區別,但是對比用電量數據,發現該企業的治污設施基本上處于停運狀態,帶著這一線索,再到現場檢查監測,最后發現是企業擅自修改了監測設備的參數,而且污染物還超標排放。
環境質量的“守夜人”是怎樣練成的?
去年,谷樹茂獲得全國生態環境監測專業技術人員大比武污染源監測組的第一名。谷樹茂說,在大學畢業剛踏入工作的時候,標準規范就成了“枕邊書”,監測設備就成了“手把物”。對標準規范不理解的時候,就向同事們請教。儀器操作不規范、不熟練,就利用閑暇勤加練習,還時常像解剖麻雀一樣拆裝設備,深入了解設備的構造和原理。
谷樹茂說,污染源現場監測,經常需要背負十幾斤重的設備,爬到幾十米高的平臺高空作業。有時候監測點周邊設施的溫度還挺高,甚至會達到一百多度。一不小心鞋子可能會被燙壞,皮膚也有可能被燙傷。有一次,谷樹茂和同事在30米高的平臺上監測,企業用于脫除污染物的液氨罐閥門突然泄漏,氨氣順著煙囪很快就到了他們身邊,那種窒息的感覺,谷樹茂至今還記得非常清楚。
“當時,我們就抓起身邊監測用的紗布,迅速捂住眼睛、鼻子和嘴巴。好在那天有風,而且這種氨氣在高空擴散得比較快,最后我們安全順利地撤離了現場。”
還有一次,在離谷樹茂現場監測不到20米的地方,一個環保設施因為某些情況突然發生爆炸,當時他差點從高空監測平臺上掉下來。到現在想來,還是有點后怕。
“雖然監測工作比較辛苦,但是我從不后悔選擇這份職業。慢慢地,爬煙囪成為了習慣,學習成為了習慣,守護祖國的綠水青山也成為了習慣。”谷樹茂說。
紅星新聞首席記者 吳陽 北京報道
編輯張尋 責編 馮玲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