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場被命名為《淘金米》的藝術展活動引起熱議。藝術家楊燁炘將黃金大米和普通大米混在一起,讓觀眾從中將黃金大米挑出帶走,網友質疑這一行為“嘩眾取寵、浪費糧食”。對此,楊燁炘表示這些大米不會被吃掉,也不會浪費,將以藝術品的方式處理它們,策展方也將配合藝術家收集場館內的大米,不會浪費糧食,一定會進行回收。
《淘金米》之所以遭到網友幾乎一邊倒的批評,主要原因恐怕來自普通大米與黃金大米的懸殊對比——從5噸普通大米中挑出500克黃金大米,這近似于“大海撈針”,被無數人腳踩過的大米也很難再進入食用渠道。藝術家與策展方的回應,也正面確認了5噸大米沒法被食用的事實,這無疑會刺痛很多人的心。
之所以網友用較為激烈的言辭批評《淘金米》,是因為此活動制造了一個“悖論”:在“不會被吃掉”與“也不會浪費”之間,《淘金米》給公眾制造了一個理解難題——沒被吃掉的糧食到底是不是浪費?在傳統觀念和一般常識里,糧食最大的價值就在于被吃掉,沒被吃掉的糧食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變質,這變質糧食的特殊屬性,使這些無法被食用的糧食擺脫不了“被浪費”的嫌疑。而之所以公眾情緒從驚訝、不解迅速轉化為批評與憤怒,在于此次藝術展耗費的5噸大米,在數字上難以被接受,如果在分量上降低,比如50公斤或500公斤,公眾的痛感或會低一些。
現在人們普遍覺得身邊的糧食安全沒有問題,那是因為我國糧食生產持續豐收,以及在儲存、進口、供應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另一方面,受地緣政治、貿易沖突等影響,任何國家都沒法保證糧食安全不受威脅。袁隆平在表示中國不會“糧荒”時,也強調糧食安全這根弦一刻也松懈不得,這兩個說法并不矛盾,因為居安思危精神在中國人的糧食觀方面體現得尤其明顯。更何況,還有“粒粒皆辛苦”這五個字深深根植于中國人內心,已經成為根深蒂固的價值觀,任何對這一價值觀帶來挑戰的行為都會被審視。
“黃金有價,但大米無價”,藝術家想要借助藝術活動推廣這一觀念是沒有問題的,但前提要解決掉藝術觀念與藝術行為之間的強烈沖突。當藝術家主導的活動引起公眾較大范圍關注的時候,衡量其藝術行為成功與否的標準,也必將承受重壓。在滿足藝術訴求的同時也獲得公眾理解,這樣的“雙贏”局面很難達成一致,但藝術家與策展方的確要慎重考慮社會現實與受眾心理。如果活動引來普遍的質疑與批評,且從本質層面無法觀察到其深刻含義,則要考慮重新詮釋活動意義,并竭力尋找平息輿論的解決方案。
公眾需要對藝術家的創作抱有寬容,藝術家也要對公眾抱有負責任態度,這是一個長久話題。目前《淘金米》面臨的最迫切的問題是5噸大米的去處,“回收”的結果如果仍然是導致這些大米變質并最終被扔掉,這將會給藝術家與策展方帶來持續的壓力。要是能夠在一定的時間限度之內,將這些大米轉歸其他用途,比如用于釀酒或加工為動物飼料,或能成為這場藝術活動的補救措施。這一補救措施盡管或許不是最理想的,但也基本符合人們對糧食的感情與認知。最終,“讓藝術的歸藝術,讓糧食的歸糧食”,才是《淘金米》最為恰當的一個收場。
文|韓浩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