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宋美璐 楊 夏
近日,馬應龍(SH600993,股價26.56元,市值114.5億元)發布了2024年年報,除了穩健增長的營收、凈利潤之外,還有一項數據引人注目:2024年美妝系列產品營收同比增長30%。痔瘡藥龍頭竟然賣起了美妝,還頗有市場?這再次引發市場對藥企跨界美妝的關注。
過去十年,云南白藥(SZ000538,股價57.33元,市值1023億元)、片仔癀(SH600436,股價210.00元,市值1267億元)、福瑞達(SH600223,股價7.78元,市值79.1億元)等藥企,紛紛以“降維打擊”的姿態進入美妝領域。經過多年長跑,如今已出現分化,行業里孵化出薇諾娜、敷爾佳(SZ301371,股價33.65元,市值134.6億元)等明星品牌,但更多的品牌則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悄然消失。
隨著賽道競爭加劇、產品高度同質化、渠道與營銷能力短板凸顯,部分藥企跨界的美妝品牌逐漸陷入增收不增利、增長放緩的瓶頸。當護膚紅利趨于見頂,藥企們又將頭皮護理視作潛在“下一站”。在與傳統美妝巨頭、新銳品牌的同臺競技中,藥企能否實現真正突圍,走出屬于自己的“第二增長曲線”?
廣州麻尚會生物科技創始人陳來成表示,中藥植物護膚以及頭皮護理,特別是植物中藥頭療是藥企轉型的重點。“之前藥企合作以代工為主,現在更多是要結合藥企的獨家成分做研發,要求有核心原料、專利。”
藥企和妝企誰在“降維打擊”?
隨著部分藥企主業盈利空間不斷收窄,美妝成為新的業績突破口。近年來,云南白藥、片仔癀、福瑞達等紛紛下場做美妝。部分從業者甚至提出“藥企做美妝是降維打擊”的口號,試圖憑借醫藥研發、循證醫學優勢重塑護膚品賽道。
這波“降維打擊”也確實跑出了明星選手。貝泰妮(SZ300957,股價42.85元,市值181.5億元)旗下的薇諾娜,華信藥業孵化的敷爾佳,均在功能護膚領域脫穎而出。前者上市后,市值一度突破1200億元;后者則頂著“醫美敷料第一股”光環上市,2019年營收增速高達260%。但如今敷爾佳營收增速降為個位數,貝泰妮凈利潤開始下滑。
“真正能走出來的藥企美妝品牌其實并不多。”從事化妝品CRO(研發外包)服務的廣州麻尚會生物科技創始人陳來成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指出,“大多數藥企還處在摸索期,不少品牌因路徑不清、打法不明而走得磕磕絆絆。”
風口過后,站在潮頭上的企業所剩無幾,在洪流中倒下的也不乏頭部藥企。
以云南白藥為例,其推出的美膚系列產品“采之汲”曾被寄以厚望。2021年財報顯示,云南白藥研發成本同比增長82.99%,主要用于新增特醫食品研發注冊及“采之汲”生物醫學護膚品研究開發等研發項目。然而,自2022年起,該品牌在年度報告中再未被單獨提及。
另一頭部傳統藥企片仔癀,在確定“做大化妝品”的戰略后,近年來一直著手推進化妝品業務分拆上市,但財報數據卻不容樂觀。自2020年開始,其化妝品業務營收連續兩年下滑,占比也連年下降,2020~2023年其化妝品業務營收占比分別為13.9%、10.5%、7.3%、7%。
這與大部分藥企的美妝產品同質化、品類單一有關。從跨界方向來看,面膜、面霜等護膚品類仍是藥企轉型的主力方向。
“很多藥企對化妝品的配方研發與概念驗證能力缺失,大部分科研人員容易以做藥的單一組分思維看待產品功效。”陳來成說,“藥企由于習慣了做藥思維,太注重療效和循證醫學,在打造品牌的過程中相對比較保守和瞻前顧后,配方研發周期較長,加上化妝品行業需要的社交屬性在藥企思維中是短板,導致出現爆品的難度比較大。”
另一方面,藥企雖有研發、資本和學術資源的優勢,但在美妝這個高度市場化、強調營銷的賽道上卻面臨天然掣肘,銷售渠道成了一大困局。“OTC(非處方藥)藥店不適合美妝新銳品牌,醫院又進不了美妝品。”陳來成直言,美妝品牌的打造不僅依賴成分和功效,更在于與消費者共情、講好品牌故事,“藥企的營銷邏輯過于保守,跟不上95后、00后的消費節奏。在這一點上,是化妝品行業對藥企的降維打擊。”
美妝之后藥企盯上頭皮生意
面對競爭激烈的護膚品市場,部分藥企開始將視野轉向新藍海——頭皮護理。
根據歐睿數據統計,2023年頭皮護理行業市場規模為636億元,與2022年基本持平,2017~2023年復合年均增長率為3.6%。預計到2028年,頭皮用品零售市場規模將會達到753億元,且中高端洗護產品占比持續提升。
云南白藥便是藥企成功開拓頭皮護理市場的典型代表。近兩年,其頭皮健康護理品牌“養元青”代替護膚品,頻頻出現在財報中。2024年年報顯示,其包含牙膏和“養元青”的健康品事業群營業收入達65.26億元,略次于藥品事業群,同比增長1.6%,其中“養元青”頭皮健康護理品牌營收4.22億元,同比增長超30%。
面對這片藍海,如同多年前跨界美妝的熱潮,眾多藥企紛紛入場:巨子生物發布頭皮健康品牌“函得仕”;福瑞達推出微生態洗護品牌“即沐”;龍津藥業控股新銳消費品牌“地球主義”運營母公司上海柔以時生物75.61%股份,后者主要運營洗發護發產品。
但頭發護理賽道早已擠滿了“玩家”,聯合利華、寶潔、歐萊雅等國際綜合日化巨頭占據市場多年。為此,藥企選擇另辟蹊徑,更多從防脫、固發等功效層面入手,比如“函得仕”主打養護毛囊、解決油屑敏脫問題;“即沐”提出平衡頭皮微生態的理念。
陳來成稱,中藥植物護膚以及頭皮護理,特別是植物中藥頭療是接下來藥企轉型的重點。“之前藥企合作以代工為主,現在更多是要結合藥企的獨家成分做研發,要求有核心原料、專利。”
在“藥妝熱”潮水褪去之后,一場新的戰役或將在頭皮上打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