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報》第395期 美育
名師簡介
王東聲,中國國家畫院藝術家、博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從事藝術創作、教學和視覺文化研究,近年多關注水墨藝術、書畫印比較、陶瓷印藝術及藝術觀念研究。
學書法或國畫,臨摹都是基礎。對藝術家來說,沒有這些基礎,就缺失了對“理”的認識、把握與判斷。但是,單有“理”的概念,還不可能成為藝術家。從藝術史與藝術史觀來看,只有對“理”把握到一定程度后,才能與創造性的工作緊密相連。
眾所周知,任何一門藝術都擁有一個完整而獨特的系統。不同的媒材工具決定了不同的表達方式,進而使呈現的作品狀態與審美質感各具特色。然而,媒介材料并非一成不變的,它們需要在時代的浪潮中不斷被開發和拓展。藝術史正是一個不斷試錯而推陳出新的過程,唯其實驗性、唯有開發想象力、唯有不斷“試錯”,才是藝術創作不斷掘進的本質動力。如此,藝術的邊界與寬度得以不斷拓展,藝術史的演進才如此光彩斑斕,宛如一幅絢麗多彩的長卷,緩緩鋪展在人類文明的長卷之中。
王東聲?《我與你攜七言聯》?紙本水墨 233cm×52.5cm×2?2024年
應該說,人生是一場好奇心躍動的奇妙旅程,而藝術,恰似這旅程中最為璀璨的星辰,它的本質是一種心靈與世界的深度對話,是一種無法被完全定義卻又始終被追尋的精神投射。
藝術創作,是一件極為隱秘的私人事件。任何一位有創造性的藝術家,都是在創作上“隨心所欲”、骨子里“唯我獨尊”的存在。從事藝術工作是對審美與觀念、歷史與現實、生命狀態與群體意識的一種個人感知與解讀。它要求藝術家調動全部的行動力,去貫徹“有話要說”的心靈意象,是一種遵循個人藝術理想去推衍的創意實踐。創作之路需要技藝的積累與砥礪,需要素養和認知的蘇醒與覺悟,更需要那種超功利性的理想主義精神,以及我行我素、特立獨行的堅守。藝術工作與科學研究一樣,都是在研發、在實驗,都是在不斷探索新方法、新材料,嘗試所能生發、創新的可能性。
任何時代都是藝術創作的最好時代。因為在任何時空與境狀之下,藝術家都往往有話要說。藝術個體不同,選擇的闡述方式可能不同;不同時代,藝術個體選擇的闡述方式也會有所差異。于是,藝術的范疇與寬度被不斷拓展,藝術的演進史才如此豐富多彩,宛如一幅不斷被添彩的畫卷,永遠充滿著未知與驚喜。
藝術的真諦在于不斷打破既有框架,以開放的心態擁抱未知的可能。在藝術教育的道路上,應當引導學生去發現、去探索、去創造,讓他們在好奇心的驅動下,勇敢地破除迷信,不斷試錯,去尋找屬于自己的藝術語言。因為藝術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不可預知性;藝術的價值,就在于它的獨特性。創作者應該在這場心靈與世界的對話中,保持清醒的自我認知,保持對“藝術何為”的追問,找到個體表達的獨特路徑,追求經得起推敲的深度表達。
王東聲?《關于九峰雪霽的演繹之五》?紙本設色 138cm×68cm?2024年
以實景寫生為例,我更愿意面對實景做另外一種視角的冷眼旁觀。先到處走走,對整體氛圍與生態做相對全方位的了解。寫生不一定依賴紙筆,畫家與“現場感”之間應該互相給予靈感,內心對場景應該重新解構,而非單方面服從。理想化的寫生,不應是對現場的復制,而應是一種“精神的采集”,是對心靈與世界對話的一種獨特記錄。
藝術的發展就是一個從無到有,從簡單到復雜,從粗糙到逐漸精確、精微、精細,達到客觀描繪精工細作的極致,而后又尋求主觀性,不斷風格化甚至不斷觀念化的過程。油畫、水墨、書法、篆刻等,無一不在遵循著這一規律不斷向前發展。■
編輯 | 黃家馨
制作 | 閆天蒙
校對 | 蔡培新
初審 | 李振偉
復審 | 馬子雷
終審 | 金 新
《中國美術報》藝術中心內設美術館、貴賓接待室、會議室、茶室、視頻錄播室,背靠中國國家畫院,面臨三環,功能齊全、設備完善,誠邀您到此舉辦藝術展、品鑒會、研討會等活動。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西三環北路54號
聯系人:顏培大
聯系電話:010-68464569 15711102835
《中國美術報》為周報,2023年出版46期。郵發代號:1-171
1.全國各地郵政支局、郵政所均可訂閱,230元/年
2.直接向報社訂閱,發行聯系人:吳坤 電話: 13071178285
新聞熱線
電話:010-68469146
郵箱:zgmsbvip@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