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量產汽車究竟達到了L幾級別的自動駕駛?
L2、L3、L4還是L5?
如果你是一名普通消費者,恐怕早就被國內汽車發布會上的“高階智駕”給搞迷糊了吧!要是斷章取義余承東先生直播時的“該睡個覺睡個覺”,那你就危險了,要知道人家說這話是有前提的。
最近幾年,汽車行業在刮一場“浮夸風”。你說說500萬以內最好的車,1000萬以內最好的車就算了,那頂多是算是吹牛逼,連廣告法都沒法管你。但是夸大智駕水平和能力,很可能給消費者帶來嚴重誤導。
好在,工信部終于對“智駕”上“緊箍咒”了!
4月16日,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召開智能網聯汽車管理工作推進會,直指行業兩大痛點:技術躍進中的安全缺位與營銷亂象中的責任失守。這場會議恰似一劑清醒劑,揭開了智能駕駛“野蠻生長”的暗面——技術驗證不足、功能邊界模糊、用戶教育缺失與虛假宣傳泛濫正在成為威脅公共安全的定時炸彈。
據了解,根據這次會議紀要,可能將會有幾大改變。
- 法規沒有明確L3落地前不允許L2級別智能駕駛用“接管”。接管明確是L3用詞。
- 規范宣傳,不要擴大宣傳。不要出現自動,自主,智駕,高階智駕,建議大家就用組合輔助駕駛。
- 對頻繁OTA的企業,要重點審查。緊急OTA走召回,停產,走市場監管總局審批,通過后再 OTA。
- 從技術層面去禁止駕駛員脫離,比如利用組合駕駛輔助的人臉ID識別,禁止座椅平躺。
技術狂飆與安全斷崖
中國智能網聯汽車市場正經歷前所未有的爆發期。2024年L2級輔助駕駛新車搭載率已達57.3%,比亞迪、特斯拉等企業更實現全系標配,智能駕駛從豪華配置降維為“平民科技”,這本應該拍手叫好,但技術普及的代價觸目驚心。
今年3月,一輛開啟NOA功能的電動車以116公里時速撞擊高速施工路障致3人死亡,事故暴露出系統在復雜場景下的致命短板——即便檢測到障礙物并啟動減速,仍可能無法規避極端風險。更令人擔憂的是,用戶將L2級輔助駕駛等同于“自動駕駛”的認知偏差普遍存在,司機高速脫手剪指甲、抽煙等案例,折射出技術能力與用戶期待之間的巨大鴻溝。
車企在這場技術競賽中的策略加劇了風險。某品牌方案將高速NOA功能打入7萬元市場,某品牌以“全國都能開”為賣點,還有某品牌則宣稱2025年實現“真L3級”技術。但細究技術內核,多數所謂“高階智駕”仍依賴有限的感知硬件與算法優化:某品牌采用純視覺路線,芯片算力卻僅84TOPS;某品牌雖配備激光雷達,但L3級功能仍處實驗室階段。
這種“硬件堆砌先行、安全驗證滯后”的發展模式,本質上是用市場聲量置換安全冗余。
從“準入試點”到“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制度重構
此次推進會釋放的監管信號,標志著中國智能駕駛治理從“包容審慎”轉向“系統重構”?!锻ㄖ窐嫿ǖ臏嗜搿y試、宣傳、召回管理體系,直擊行業四大癥結。
技術驗證的“全景化”要求。強制覆蓋極端天氣、混合交通流等中國特有場景的測試,并將沙盒監管周期延長至24個月,意味著企業不能再以“基礎場景達標”作為安全托辭。長安汽車朱華榮曾指出,中國復雜的交通環境需要比歐美更嚴苛的驗證標準,而現有測試場地重復建設、認證不統一導致資源浪費。
功能邊界的“透明化”界定。要求明確系統工作速度、道路類型、地理圍欄等參數,并轉化為用戶可理解的指南。這針對的是當前普遍存在的“功能模糊化”策略:例如某車企宣傳“城市NOA”卻未告知僅限主干道使用,或隱藏雨霧天氣下的功能降級機制。
安全響應的“剛需化”設計。分級預警、最小風險策略(MRM)、強制接管等被納入準入評估,迫使企業正視“失效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現實。此前特斯拉Autopilot事故頻發,正因系統缺乏有效的駕駛員狀態監測與緊急制動策略。
宣傳行為的“去泡沫化”治理。嚴禁使用“自動駕駛”“脫手駕駛”等誤導性術語,直指行業潛規則。華為余承東曾公開批評“湊合能用”與“真正安全”的智駕存在本質差異,而部分車企通過剪輯演示視頻營造“完全自主”假象,實為營銷欺詐。
監管升級力促行業轉型
監管升級將引發產業鏈深度重構,行業轉型迫在眉睫。
首先,激光雷達與純視覺的路線之爭或將分化。比亞迪通過規模化壓低純視覺方案成本,短期內贏得市場,但極端場景下的感知短板可能引發召回風險;華為、小鵬堅持多傳感器融合,雖成本高昂卻更符合監管對安全冗余的要求。未來“性價比”與“安全性”的平衡,將成為技術路線的核心考量。
日均7200萬公里的訓練數據曾是比亞迪的競爭優勢,但《通知》要求事故數據48小時內上報并共享,意味著數據壟斷策略終結。企業需在隱私保護(如匿名化處理)、數據互通(如V2X協同)之間找到新平衡點。
用戶層面。從購車時的書面確認到車載系統引導,告知義務的履行需要體系化設計。理想汽車首創的“智駕能力考試”模式值得借鑒——用戶必須通過模擬接管測試才能激活功能,這種“教育前置”策略既符合監管要求,也降低誤用風險。
智能駕駛的終極目標仍是解放人類,但通往L5級的道路注定布滿荊棘。監管的及時介入不是扼殺創新,而是為行業劃定“安全試驗區”:北京、上海等7個城市的L3/L4試點,既提供技術驗證場景,也測試責任劃分、保險配套等制度設計。企業需認識到,真正的“智駕平權”不是價格下探,而是讓每個消費者在知情前提下享受技術進步的紅利。
這場博弈的勝負手,在于能否建立“技術-監管-用戶”的三角信任。當車企不再將“首例城市NOA落地”作為頭條,而是主動公示系統失效概率;當監管部門從“事后追責”轉向“過程共治”;當消費者意識到輔助駕駛只是“更聰明的工具”而非“全能的司機”,智能駕駛才能真正駛向安全的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