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又有3000余株云杉、樟子松、落葉松樹苗在二連浩特公路口岸經海關查驗后,運往蒙古國的扎門烏德。這是2025年中蒙最大陸路口岸出口首批種苗。
據介紹,該批樹苗對氣候和土壤適應性強,能耐干旱、貧瘠和寒冷,在酸性、石灰性土上均能生長,非常適宜在蒙古國種植。
一位苗木出口企業負責人表示,2021年蒙古國全面啟動種植10億棵樹計劃后,來自蒙古國的苗木訂單不斷增多,今年預計五月之前將出口1000萬株苗木。
據統計,2024年,內蒙古共向蒙古國出口苗木282.6萬株。其中,興安盟出口苗木20萬株,錫林郭勒盟出口54.9萬株,巴彥淖爾市出口苗木46萬株,鄂爾多斯出口中間錦雞兒100萬株,二連浩特市出口樟子松、云杉、落葉松、檸條錦雞兒、榆樹、山杏等苗木61.7萬株。
作為世界上受土地荒漠化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中國早已在防沙治沙方面開展了一系列生態治理工程。從“十三五”開始,國家累計完成了880萬公頃的防沙治沙任務,其中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了有效治理。
這些努力顯著改善了中國沙塵天氣的頻率和持續時間。我國沙塵天氣的年發生頻率和年天數已經由20世紀80年代前的上升趨勢轉為顯著下降趨勢,尤其是2000年后,沙塵天氣發生的年數大幅下降。
然而,跨境沙塵暴問題卻愈發嚴重。2023年春季的研究數據顯示,蒙古國對中國及其下游地區的沙塵濃度貢獻占比達44%,遠遠超過內蒙古(34%)和新疆(16%)。華北地區的沙塵中,有約56%來自蒙古。
蒙古國由于過度放牧、礦業開采以及氣候變化等原因,沙塵源地不斷擴大,而我國與蒙古國毗鄰,其沙塵天氣也對我國環境造成了影響。
為解決這一問題,中國持續與蒙古國加強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國不僅通過出口苗木幫助蒙古國治理沙漠化,還幫助其建設生態保護與修復示范區,推廣中國成熟的植樹造林技術和防沙治沙模式、開展沙塵暴監測與預警合作等。
由于地理位置毗鄰和產業結構互補,中蒙經貿合作不斷深入。中國已連續18年成為蒙古國第一大投資來源國和貿易伙伴國,中國需要從蒙古國進口礦產品,而蒙古國也需要從我國進口機械設備、食品和飲料、紡織品、鋼材和水泥、塑料和橡膠制品等工業制品。
中國向蒙古國大規模出口樹苗,也是雙方經貿合作進展的重要體現。
蒙古國主要產業以服務業和采礦業為主,工業和科技基礎較為薄弱,無法像中國那樣投入大量成本進行沙漠治理。而中國基礎設施發達,在人工植被建設、沙漠固沙工程以及人工降雨技術等沙漠治理方面具有顯著優勢。
某種程度上來說,中國幫助蒙古國治理沙漠也是基于產業結構優勢的“出口”項目之一,蒙古國政府不僅從中國進口樹苗,也多次派遣代表團前往中國寧夏、內蒙古等地學習防沙治沙的先進經驗。
作為東道主,蒙古國政府也在加強自身的沙漠化治理力度。通過加大對無序采礦、超載放牧等行為的管控,蒙古國在防治沙塵暴方面也做出了積極努力。
可以說,通過環境治理的合作,中蒙兩國不僅促進了經貿交流,還在共同實現生態修復的目標。這種合作的深化,必將帶來積極的成果和長遠的效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