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旅游集團,一個坐擁世界自然遺產、國家森林公園、天門山玻璃棧道等頂級資源的"窮孩子",最近又雙叒叕虧損了!看看那可憐巴巴的財報,2022年凈虧損2.3億,2023年繼續(xù)虧損1.7億,這日子真是聞者傷心見者落淚——畢竟他們可是壟斷著方圓398平方公里、年客流量超3000萬的"窮山惡水"!“一本萬利”的門票(張家界森林公園228元/人、天門山278元/人)恰似銀行的印鈔機。
多么令人心疼的商業(yè)模式!別人賣礦泉水要建廠鋪渠道,他們只需在億萬年形成的石英砂巖峰林前架個閘機,就能收每人228元的門票;別人開發(fā)景區(qū)得求爺爺告奶奶征地拆遷,他們只要把"世界最長高山客運索道"的票價從72元漲到137元,就能讓游客哭著掏錢;更絕的是那招"二次收費大法",游客明明買了大門票,想看個天門洞還得另付32元扶梯費,這種"俄羅斯套娃式經營",完全寫進哈佛商學院教材。
最感人的是他們的財報魔術。一邊是門票收入年入5億卻自稱虧損,一邊是管理層年薪百萬卻要員工"共克時艱";一邊哭窮申請政府補助,一邊豪擲千萬辦元宇宙發(fā)布會。那些說他們"坐擁金山要飯"的人太刻薄了,沒看見人家光是給景區(qū)欄桿刷漆就花掉三千萬嗎?這哪是欄桿,分明是鑲金邊的搖錢樹!
更讓人淚目的是他們的環(huán)保擔當。嘴上喊著"生態(tài)優(yōu)先",手上卻能把世界自然遺產區(qū)變成工地,索道電纜如蛛網密布,懸崖酒店似腫瘤生長。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都感動得發(fā)函警告了,這是多大的國際殊榮啊!游客們踏著每分鐘1000人承載量的玻璃棧道,在云霧中體驗"步步驚心",這不正是文旅融合的典范?
聽說最近又要搞"提質升級",把門票捆綁VR體驗、數字藏品一起賣。多不容易啊!別人數字化轉型是降本增效,他們是創(chuàng)造新的收費名目。建議下次直接推出"空氣呼吸費",畢竟負氧離子含量每立方厘米10萬個呢——這么好的資源不收費,對得起股民嗎?
唉,真是替張家界集團委屈。明明守著聚寶盆,卻非要演苦情戲,這份"視金錢如糞土"的淡泊,這份"虧損也要搞開發(fā)"的執(zhí)著,建議直接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只是不知道那些被砍掉的老樹、被驚走的獼猴、被掏空錢包的游客,能不能領到"情懷補償金"?
據說國內圈地圈景的主兒都過得不咋地,長白山2023年虧損1.19億元;黃山門票收入占比降至40%以下,凈利潤同比下滑12%;廬山管理權分散導致重復建設,負債率超70%,白鹿洞書院等子景區(qū)年虧損超千萬元。
它們的通病都是患有嚴重的門票依賴癥, 盲目上馬文旅項目(如演藝、古城);而且管理極其低效。
“圈地圈景”的本質是短視的逐利邏輯,既傷害自然遺產的公共屬性,又讓國企陷入虧損泥潭,目前已經讓國家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高墻圍堵自然遺產,割裂民眾與山河的情感紐帶,背離“綠水青山即人民共享”的初心,獲利不多,罵名累累。
唯有打破“圍墻”,讓山河重歸人民,方能終結“一邊收高價票、一邊巨虧”的荒誕劇,真正彰顯“國家公園”的全民共享價值。
杭州西湖自2003年免費開放以來,打破“圈景收費”的常規(guī)模式,成為全球文旅典范:雖每年減少數千萬元門票收入,但通過延長游客停留時間、拉動餐飲、住宿、零售等消費,帶動城市綜合收益超百億元。
西湖取消圍墻與門票,將山水景觀歸還公眾,強化了“綠水青山屬于人民”的公共屬性,提升了城市形象與市民幸福感。
西湖模式證明,公益性開放可通過財政補貼、特許經營(如文創(chuàng)開發(fā))彌補收入缺口,形成“以城養(yǎng)景”的可持續(xù)循環(huán)。
唯有摒棄急功近利的“圈地邏輯”,才能讓山河重歸人民,實現生態(tài)保護、民生福祉與經濟高質量發(fā)展的統(tǒng)一。
張家界啊張家界!如果還要這么年復一年虧損下去,你們要點臉,拆掉閘機,將景區(qū)還給國民吧!
----- THE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