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下次,這些休憩與啟發,或許能由我們自己找到。」
4月中上旬交接之時,因刮風而聞名的北京城,迎來了一次不同尋常的大風。4月10日(周四)上午,北京市氣象臺發布了近十年以來首個全市大風橙色預警,預告周五傍晚起將有大風刮過北京,建議市民在周末期間盡量避免出行。
高鐵取消、地鐵關停、比賽延期、超市爆滿……一時間,整座城市嚴陣以待,緊張地準備迎接大風的沖擊。
但與備戰天災的緊張氛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大風到來前夕,社交媒體上出現了不少有著相似標題的帖子:“或許我們需要這場大風。”
(網友發布的相關熱帖)
面對一場潛在的危機,表現出期待的情緒似乎有些奇怪。但仔細體會就能發現,網友們所歡迎的,并非作為一場自然災害出現的大風,而是大風帶來的副產品——在個體看來難以抗衡的、規定了人們生活方方面面的“秩序”的暫停。
更確切地講,大風為人們提供了一個足夠有力的理由,讓自己從以“盡力工作”為宗旨的職場要求中、從由千篇一律的“自律高能量”模板構成的休息規訓中,短暫地解脫出來,從而能真正享受自由決定的權利、追隨內心的契機。
但與此同時,借助“大風”這一具有破壞性的意象,來表達自己對獲得休憩之機的慶幸,可能在不經意間忽視了那些大風受害者的痛苦。
也許,人們并非借助一場大風,才能實現真正的休息、體察自己的真心。
也許,脫離規訓的權利,本應由人們自覺自主地行使。
01 來自外部的“解救”:無痛擺脫工作規訓
眾多呼喊“需要大風”的帖子中,最常被提及的內容,是大風給工作的“秩序”帶來的改變。
“單位錯峰提前下班了。”“周六不必再通勤去公司加班了。”往日的職場要求,在即將到來的大風前全部失效。
如果沒有這場大風,周末也不一定意味著一周工作使命的終結。整周積攢下來的疲倦、煩躁,本就可能讓作為放空時間的周末兩天捉襟見肘。如果周末還需要繼續跟進工作內容,這種休息的短缺就更顯得雪上加霜。
(電影《年會不能停》)
打工人們可能早就希望擺脫這種一周接一周、綿延不絕的疲倦,期盼著能度過一個完整的周末,甚至在此基礎上再多給自己放幾小時的假,好舒緩一下歷經了長期工作的身體和心靈。
但是表達“因為疲倦想要休息”的意愿,可能給一個人帶來“問題員工”的標簽。
作為一種主觀感受,疲倦在造成身體上的后果前,常常是外界難以確認的。而 這樣的不透明性也給來自他人的猜忌留下了空間:“也許他只是太懈怠、太懶惰,找理由逃避工作。”
如實描述主觀感受,卻很容易招來道德上的負面評判。
(電視劇《我要準時下班》)
更何況,在效益至上的職場中,主動給人留下“易感到疲倦”的印象,本身就不是什么積極的信號。在管理者們眼中,擁有這種特質,常常可以與“缺乏工作能力”畫等號。
在就業市場競爭愈發激烈的背景下,無論背上這兩種批評中的哪一種,都意味著潛在的風險。為了不讓自己成為被“優化”、被替代的那個,打工人們只好按照職場規訓所期望的那樣,在評判者面前盡力工作、掩藏自己的疲倦,以證明自己的職業道德與能力。
可是,疲倦感并不是一種道德缺陷、一種能力缺失,它是任何一個人在經歷勞動后會自然擁有的感覺。這種自我剝削、勉力掩藏,只會變得一天比一天難以忍受。
主觀上表達改變的意愿,帶來的不一定是工作體驗的改善,反而可能是工作機會的消失。因此,打工人們只好期盼一種來自外部的、客觀的力量,來將他們從陀螺般不停旋轉的生活中“解救”出來。
(網友的相關評論)
而大風就是符合這種要求的外力。它帶來幾小時甚至幾天難得的暫停,卻與打工人的任何主觀表達都不相關,因而不會涉及到對他們個人特質的評判。
只有在這時,他們才能真的停下腳步,實現休息的自然欲求,而不必擔心受到人為規定的、職場秩序的評判,不必為未來而焦慮。就像帖子下的熱評所隱喻的那樣:
“你真正理解到你存在于地球上,存在于宇宙中,而不是人類打造的城市里,也只有這時你真正與萬物連接。”
02 重新審視空閑:打碎有關“休息”的景觀
但這些帖子中展現出的期盼與興奮,似乎并不僅僅指向工作的暫停、休憩的到來,而是同時指向閉門不出的休息生活自身。
一些網友對于周末戶外日程暫停、暫時居家不出的現實,表達出的并非對安排被打亂的不滿,而是一絲得以“安心躺平”的解脫。
(網友介紹大風天一日日常的帖子)
也許,大風帶來的那種從規訓中解脫的輕松感,不僅生發于在職場中被壓抑的不滿。其中也有一部分,是由在休息、生活中遇到的無形束縛催生的。
外出健身、上課、快閃打卡、“特種兵式”旅行……這些常常在社交媒體上作為“正道”被倡導的休息方式,可能早已在人們的潛意識中遭到了懷疑。
(社交媒體上搜索“周末”出現的結果)
在各大社交媒體平臺搜索“周末”、“假期”,占據搜索結果版面大半的,很可能是各種“02年高能量人的自律周末vlog”、“完美周末指南”、“兩天往返旅游攻略”。
數據之海中最常浮現的理想休息模式,似乎總是共用幾副相似的面容:要么高度自律,用考證、舉鐵、馬拉松,努力展示自己在各個評價維度上的努力與優秀;要么大開大合,選擇在短短兩天內“閃擊”東京、首爾或海參崴,誓要用最短的時間,完成最遠的旅程。
正如居伊·德波所指出的那樣,由這些關于休息的描述堆疊而成的圖景,可能形成了一種“景觀”,取代了人們對現實中其他人休息方式的直接認知,被當作多數人所共享的真實生活狀態。
在這種強大的“現實”壓力下,人們也更容易開始懷疑自己對待空閑時間的態度:或許在這些景觀中,才藏著更好地休息、更不浪費假期時光的方法?
于是,他們可能也轉頭為自己報名健身課程、籌備徒步計劃,試圖在自己并未完全認同的方法中,尋得“更好的休息”。
(來源:公眾號@中國新聞周刊,微博@李現)
但實際上,休息可能是一件相當私人化的事情。從網絡上那些有關休息的景觀中,恐怕難以獲得真正的放松。從翻閱地圖冊,到用相機拍攝野鳥,都可能成為人們解讀“休息”一詞、真正放松身心的方式,并非社交媒體上千篇一律的假期模板可替代的。
而這場大風的到來、出行選項的懸置,讓許多可供模仿的假期生活模板不再可用。人們終于有機會停下來,脫離外界對假期生活方式的規訓,從模仿他人的快樂所制造的勞累中解脫出來。
人們也有了更多時間,重新審視起自己休息需求中最自然的那部分,尋找著自己更加喜歡的放松方式——哪怕是從吃喝玩樂這種顯得不那么自律的訴求開始。
(評論區廚藝大賽)
03 更勇敢的選擇:也許并不需要一場大風
不過,人們并非一邊倒地期待著大風給自己帶來的解脫感。實際上,網絡上不乏批判“需要大風”者的聲音。
這些聲音希望能在這種浪漫化的氛圍中提醒人們:大風所代表的,不僅是讓人不快卻難以掙脫的、日常秩序與規訓的暫停,更是明晃晃的危險,是本不該有的遺憾。
(批判“需要大風”想法的帖子)
對于那些在大風天還要冒險奔波的騎手們,被大風吹碎玻璃的高層住戶們,早早做了準備、滿心期待周末旅行或演唱會的游客們,大風帶來的困苦比輕松要多得多。
在他們面前講出“我們需要大風”,可能在不經意間忽視了他們的痛苦。
實際上,在大風來臨前夕,能發自內心地認為自己“需要大風”,可能是一種幸運,甚至是一種特權。
那些沒有被大風動搖住所、被職場秩序賦予了雙休的權利、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去模仿那些“休息景觀”的人,才能專心享受大風帶來的休憩和啟發。
(在大風中破損的車窗)
當然,不是只有在“痛苦競賽”中獲勝的人才有資格站到麥克風前。每個在生活中真實體會到痛感的個體,都應當有平等地敘說自身痛苦的權利。
但正是“平等”二字提醒我們,不應當在表達時對其他人的痛苦視若無睹。“大風”這個兼具兩極含義的意象,使用起來本就應當更加謹慎。
而比起字斟句酌更重要的是:所有這些由大風帶來的、“秩序”的暫停,本該是我們在風平浪靜的日子中就應當為自己爭取的。
是的,直接說出“自己累了,需要休息”還是要承擔風險,對鋪天蓋地的“高能量”vlog閉上雙眼還是根絕不了內心的焦慮。
但我們不能總像等待海市蜃樓成真那樣,悲觀、無力地等待下一個契機來幫助我們服下止痛藥,短暫地實現自己的真實愿望。
更何況,也許我們在面對形形色色的規訓時,遠非束手無策。或許至少能在內心與外界間,建立起一個小小的庇護所。
(電視劇《我要準時下班》)
也許,我們并不需要一場大風。大風帶來困苦,也帶來休憩與啟發。只是下次,這些休憩與啟發,或許能由我們自己找到。
(圖片素材源于網絡)
參考文獻:
[1]北京日報,《局地陣風超13級!北京發布近10年首個全市大風橙色預警,風力最強時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