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現,最近不少河道突然變得 “清爽” 了?
工人開著船,把水面上的水草一股腦撈得干干凈凈。但是,這波操作,卻讓網友炸了鍋:“現在正是魚產卵的時候,把水草都撈走,不等于斷了魚的后路嗎?”
甚至有網友痛心疾首地說這事 “這是要讓魚群斷子絕孫”。
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個爭議話題——春季打撈水草,到底是在治理河道,還是在毀掉魚類的 “產房”?
一、開春撈水草,時間選的正是時候?
隨著春季氣溫的升高,不少地方河道中的水草正在瘋長,如果不加以限制,它們可能迅速長滿整個水面。
當水草覆蓋率超過水體70%時,夜間呼吸作用會大量消耗溶解氧,可使水體溶氧量下降40-60%,導致魚類浮頭甚至死亡。
于是乎,很多地方干脆趁著水草還沒完全瘋長的3-4月份,就開始打撈,用船只將其連根拔起,一根不剩。
但與此同時,剛好是魚類產卵的季節,不管是鯽魚還是鯉魚,產卵的時候都喜歡追逐著水草,這是因為它們的魚卵需要依附在一些附著物上面,才能提高成活率。
水溫穩定在18℃左右時,雌魚會把卵產在水草上,讓水草當 “天然孵化器”。要是這時候水草被撈走,魚卵就像失去了 “育兒床”,要么沉入水底窒息,要么被其他魚類吃掉,存活率直線下降。
把水草全撈光,就等于把魚類繁殖的“產房”給摧毀了。
甚至,剛產下的魚卵,也會隨著水草一起被撈上岸。因此,打撈水草所選擇的時間段,引起極大的爭議。
二、網友呼吁:別毀了魚類的產房
近期,江蘇一處河道,工人打撈水草的畫面,在網絡上就引起網友們的吐槽。
畫面中,三個工人正開著一艘自動打撈水草的船只,在河道上穿梭,所到之處,河面的水草很快被撈得一根不剩。
有網友評論稱:“這水草還不到爛的時候、收麥前開始打撈也不虧染水質。這些水草中不光有大量魚卵還有大量的田螺卵 ,不知道誰才是真正的生態破壞者……”
每年3-5月份,是魚類集中產卵的高峰期,水草剛好是它們賴以產卵的好地方。如果沒了水草,它們產下的卵沉入水底,孵化率大大降低。
看到這一幕,還有網友呼吁:“別毀了魚兒的產房,再過半個月、一個月去撈,也不晚啊!”
甚至,另有一位垂釣愛好者道出了當地河道的生態變化:
河道里的水草不剩一根,魚卻是一年比一年難釣。
這可能就是,過度打撈水草帶來的生態后遺癥。
當然,也有網友疑惑,這些水草不打撈,難道不行?
打撈河道中的水草,可能是基于多種考量。比如:泄洪、防止水體富營養化、阻止外來入侵植物等。
死亡的水草分解會產生有害物質,當水體COD超過15mg/L時,會引發水質惡化。下面就是一套反應公式:
過度水草死亡→釋放氮磷→促進藻類爆發→加劇水草死亡,形成惡性循環,太湖流域曾因此導致局部水域總氮濃度飆升,引發嚴重生態問題。
另外,諸如水葫蘆的外來植物,如果不及時打撈,蔓延起來速度十分可怕。
所以,從以上幾個層面上看,打撈水草看起來好像并沒啥問題。
三、如何做到河道治理與生態的平衡?
其實,水草打撈和生態保護并非水火不容。
關鍵在于科學打撈:
分區域、分時段打撈:淺灘、河灣的產卵區的水草,予以保留,深水區重點清理腐爛草,同時注意避開魚類繁殖高峰期(3-5月)。
人工補償:用蘆葦、棕櫚絲做人工魚巢,成本低還高效。有些地方還嘗試用仿生水草替代天然水草,既能凈化水質,又能為魚類提供產卵場所。
同時,在水草比較多的地方,可以適當投放一定數量的草魚,控制水草的瘋長。
四、結語:讓河道“亂”一點
河道不是游泳池,有水草、有枯枝、有淤泥才是活水!
真正的河道治理,不是打造絕對整齊的景觀,而是給魚類留條活路!希望各個地方在打撈水草的時候,能適當考慮一下魚類的自然繁殖,做好河道治理與生態保護的平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