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時候消除中國汽車行業的浮躁和魅惑了。
作 者 | 清 辰
責 編 | 林 東
出 品 | 汽車K線
“P7的定價過程,非常、非常、非常的痛苦!”
4月15日,廣汽本田P7以“一口價”:19.99萬-24.99萬元正式上市。發布會現場,廣汽本田副總經理袁小華連用三個“非常”,來強調敲定這款新車的定價過程之艱難。
至于原因,袁小華解釋到,廣汽本田P7“要打破的是傳統定價模型”。然而,更重要的原因或許是他提到的“酒香也怕巷子深”。
在中國汽車市場長期深陷價格戰的背景下,成立27年的廣汽本田,仍以嚴苛到近乎偏執的標準,堅持著他們心中的長期主義。
“我們愿意用這款車型,去換取中國新能源市場從‘性價比廝殺’到‘價值共生’的升維。”
「廣汽本田副總經理 袁小華」
如袁小華擲地有聲宣告的那樣,此番廣汽本田P7上市,不僅標志著廣汽本田電動化轉型邁入深水區,更成為合資車企向“低價造成低質”風險宣戰的里程碑。
《汽車K線》認為,對于廣汽集團而言,此款產品對于集團“穩合資”戰略意義,同樣重大。
01
對于消費者而言,當前中國汽車市場的新能源轉型,正處于從“嘗鮮”到“普及”的過程,但消費者對于新能源尤其是純電動汽車的用車痛點,依舊未解。
怕暈車,擔心電池是否安全,憂慮產品只是簡單的配置堆砌華而不實......
乘聯分會發布3月全國乘用車市場分析報告中就提到,B級(中型車)純電動汽車單月批發21.6萬輛,占純電動市場份額31%,同比下降2個百分點;反觀A00級(微型車),純電動市場份額增長5個百分點,達到13.6萬輛。
從數據不難發現,越來越多消費者在選購純電動汽車時,開始選擇低價格、以代步屬性為主的小微型電動汽車,直接導致20萬元以上純電市場整體銷量受到影響。
似乎消費者購車愈發理性,已不再輕易被愈發美觀的產品PPT打動,也不再一味追求那些愈發好看的參數。
這一現象的背后,是消費者對“高參數、低體驗”的信任危機日益凸顯。
02
部分企業在內卷之風裹挾下,為搶占市場份額,不得不以犧牲利潤的方式,用低價換市場;更有甚者,不惜犧牲產品安全性、耐用性,將新車價格下探至非理性區間。
與此同時,夸大、虛假、過度宣傳之風也在擾亂消費市場。
這種“怪圈”邏輯,長此以往,犧牲掉的只能是消費者對中國汽車產業的信任。
此次,廣汽本田P7的定價策略,恰是對上述亂象的精準反擊。以一口價形式,真正做到“價格向下”,將購車門檻拉低至不足20萬元,既避開了30萬元以上高端市場的廝殺,又未向15萬元以下“低價陷阱”妥協。
更重要的是,相比新勢力品牌以“冰箱、彩電、大沙發”的配置競賽吸引眼球,廣汽本田卻將“精力”用在如:BOSCH高端轉向系統、ADS全時自適應減震系統這些“看不見的地方”。
袁小華在發布會上介紹到,“我們用的是全球最頂尖供應鏈,打造的多個豪車同款”。
《汽車K線》認為,可以說廣汽本田P7的定價,不單是成本與利潤的簡單博弈,更是技術價值的外化。
這一策略背后,是廣汽本田對行業本質的深刻洞察——當參數泡沫破裂,唯有硬核技術實力才能成為定價的核心依據。
03
3月26日,廣汽本田P7下線儀式上,廣汽集團董事長馮興亞曾將這款新車形容為“廣汽本田實現智能電動化轉型的重要里程碑”。
「廣汽集團董事長 馮興亞」
作為廣汽集團旗下“技術型選手”的廣汽本田,新車以“新駕趣觀”切入市場,提出“累了啟動智能,快樂交給駕趣”理念,用“三電雙智”賦能駕駛本質。
依托本田76年的技術積累,以及經過F1賽場檢驗的車輛調校能力,使廣汽本田P7的“駕趣”不僅是產品性能的輸出,還是全球頂尖造車技術的普惠和廣汽本田長期價值的體現。
也許有人會問,在汽車智能化時代,智駕(輔助駕駛)能力越來越強,還有多少人關心駕控?但隨著三條年輕生命的逝去,人們開始重新審視智駕(輔助駕駛)。
只要有方向盤,駕駛者就是行車安全的第一責任人。同時廣汽本田還認為,只要有方向盤,駕駛者必然追求人車合一的駕趣。
不管這是否是廣汽本田這位“理工男”的一廂情愿,又或是某種執念,但對生命價值的敬畏、對技術品質的敬畏、對物理法則的敬畏、對生態環境的敬畏,是廣汽本田自誕生那天起便堅守的底線,也是如今敢對純電動汽車痛點說不的底氣。
04
基于廣汽本田全新“云馳架構”打造的這款純電SUV,可謂將本田燃油車時代的駕控基因與電動化技術深度融合。
廣汽本田P7搭載的寧德時代90kWh三元鋰電池,CLTC工況續航最高達650km。
同時,廣汽本田P7采用前雙叉臂+后五連桿懸架,擁有50:50黃金配重,雙電機四驅版本4.6秒破百。
不過,這極為出眾的性能表現并非體現廣汽本田造車功底的全部,經過工程師悉心調校,更是徹底根治“電動暈車癥”。
另外,車機使用的Honda CONNECT 4.0系統,搭載AI大模型平臺,支持四音區方言識別與15種智能場景聯動,將交互體驗推向“情感化”層級。
對于用戶最為關心的安全問題,其動力電池采用12000噸一體化壓鑄鋁合金IPU殼體、水電分離冷卻結構、消防級隔熱材料,構成從電芯到整包的多重防護;而其車身榮獲2024年CCB中國十佳車身,兼顧高剛性、低重心和輕量化,高強度鋼占比高達68%,扭轉剛性達超4萬牛·米/度。
以上這一切,是廣汽本田歷經4年研發、測試驗證了402臺整車和白車身、超150萬公里實測里程和372次碰撞試驗取得的成果。
相比某些新勢力品牌以電子快消品的邏輯造車、邀請用戶共測、拿消費者當測試員的行為,廣汽本田這樣的傳統合資車企,仍在堅持以15年甚至更久的使用時長研發純電動汽車。
正如袁小華所說,廣汽本田用時間和成本的投入,換取用戶安心使用。在智電時代,廣汽本田傳承的不只是駕控,更有本田一貫的匠心。
Views of AutosKline:
在“低價低質”風潮蔓延的當下,廣汽本田P7的上市如同一面鏡子,照出彌漫在行業間的浮躁。
當參數競賽退潮,廣汽本田P7以“駕趣”差異化破局,更是在呼吁行業告別“參數內卷”與“低價競爭”,推動行業從“價格戰”轉向“價值戰”,讓技術實力重新成為產品定價的核心依據。
這場一口價19.99萬起的“技術普惠”革命,或許正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回歸理性的開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