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松說過一句話:
我們活得很累,并非生活過于刻薄,而是我們太容易被外界的氛圍所感染,被他人的情緒所左右。
很多生性敏感的人,常常會因為別人的一言一行,就在心中掀起一場驚濤駭浪。
心理學家吉姆·泰勒,曾提出一個名詞:“情緒按鈕”。
其實每個人的情緒,都有一個啟動的開關。
如果你常常為別人的三言兩語動怒,就是親手把自己的開關交給了別人。
1
曾看過武志紅的一篇漫畫,女主是一個心思細膩的女生。
她匯報工作時,看到上司皺了一下眉,就惴惴不安地推測,是不是自己講得太差了。
會議結束后,她仍舊心緒不寧,一整天都悶悶不樂。
沒想到下班時,她在電梯碰到了上司。
對方卻笑著說了一句:你這周數據很不錯啊,繼續加油。
女生頓時喜笑顏開,此前的焦慮煙消云散。
我想,很多人對此都有些感同身受,因為太想獲得外界的認同,以至于把自己的情緒按鈕交到了別人手上。
看到別人板著臉,你就惴惴不安;聽到別人嘆口氣,你就悶悶不樂。
卻不知,過分關注別人,只會擾亂自己的節奏,白白消耗自己。
作家柴桑柴剛開始在網上發表文章時,偶爾會收到讀者留言,夸他寫得真不錯。
不管寫稿有多累,他只要讀到這些話,就心情大好。
可隨著文章瀏覽量的增長,評論區開始熱鬧起來。
有一次,有篇文章底下有人評價:“你寫的這是什么垃圾文章?”
他看到這條評論還獲得了幾十個點贊,感到十分沮喪,當晚就失了眠,翻來覆去睡不著:
為什么自己這么倒霉?為什么要無緣無故地攻擊我?是不是自己哪里做錯了?要不要停止發布文章?
那段日子,他的心情低落到極點,甚至患上了輕度抑郁。
最后不得不停更一段時間,這才漸漸走出了內心的痛苦。
想起網上的一句話:
輕易被人點燃情緒的人,終會淪為提線木偶,任人操控。
很多時候,他人的言行與你并沒有實質性的關系。
你若是太過在意,就是把喜怒哀樂的控制權拱手讓人。
到頭來,你就只能活在他人的嘴中,一步步喪失自我。
2
美國物理學家列納德·蒙洛迪諾,分享過一次親身體驗。
有一回住酒店,深夜他突然想喝啤酒。
他撥通了酒店的夜間客房服務,可前臺告知他需要等待30分鐘。
列納德聽后,當即火冒三丈:只是幾瓶啤酒,送上來根本就不費事。
他氣得想跑下樓去,打算當面質詢。
結果下樓時,他看見一位腿腳殘疾的工作人員正給客房送東西,行動相當緩慢。
原來,這是酒店特意給這位殘疾人士提供的崗位。
列納德頓時怒氣全消,掉頭回到房間,耐心等待起來。
對于這前后情緒的變化,他分析道:事件結果沒變,變的是我內心的感受。
文化博主意公子也說:你的情緒,與外界無關。
當你開始換個角度看待事情,放下對外界的不滿,內心就會平和淡定。
作家久世浩司講過一個故事。
他有個新加坡朋友到日本旅游,最后一天計劃從京都搭乘新干線,到東京轉飛機返程。
沒想到,京都附近起了火災,朋友晚了整整四個小時才趕到東京,下一趟飛機自然也沒趕上。
無奈之下,只好改簽第二天一早的機票。
可時值旺季,周邊的所有旅館都滿客,朋友便在機場里將就了一晚。
可即便如此,他還不時要遭受保安的驅逐。
遇上這么倒霉的情況,其他人當場就炸了:
“為什么偏偏遇上火災?為什么又沒地方休息?怎么倒霉的總是我?”
但是,朋友卻不這么想。
他不僅沒把這段經歷當成災難,反而覺得這樣緊張刺激的冒險非常好玩。
那天在機場,他和一群陌生的小伙伴喝著飲料,高高興興地聊著瑣事。
這一幕,反而成為了他這段旅程最珍惜的一部分。
就像久世浩司在故事結尾說的:
情緒只屬于自己,不屬于其他任何人、任何事。
人活著的每一天,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
沒有誰能控制這一切的發生,但我們卻可以控制自己的反應。
面對老天的安排,事好事壞,全看你怎么想;
對于他人的言語,理不理會,全由自己來定。
當你能夠把注意力向內收,就沒有人能夠左右你的情緒。
3
心理學家達蒙說:
人類絕大部分的壞情緒,諸如憤怒、悲傷、厭煩等都是被動產生的。
如果不加以干預,人的情緒按鈕就會被頻繁觸發,讓自己活得十分痛苦。
那么如何有效地控制情緒呢?三個建議送給你。
1. 情緒防火墻(心理層面)
《烏合之眾》里說:
我們總有個錯覺,認為一切情緒源自內心,可事實是,心情好壞取決于人群中的暗示。
因為如果有人在耳邊抱怨、發怒,你下意識就會代入對方視角。
于是在無形之中,你也會跟著生氣,變得怨氣橫生。
而不想中招的辦法,就是在內心筑起一道情緒防火墻,阻擋這種負面情緒干擾。
比如說,不停地默念“與我無關”。
通過這種心理暗示,你就能將外界與自己區分開來。
多在意自己,少關注別人,才能做自己心情的主人。
2. 認知殺毒法(認知層面)
所謂認知殺毒,就是用更高的認知,去勘破他人有毒的話語。
因為生活中,總是有人不懷好意,用言語激怒你,影響你。
若是你認知不夠,不進行辨別,你就輕易就會上鉤,被人操控情緒。
正如網上的一句話所說:
真正的冷靜不是壓抑怒火,而是看透火焰背后的氧氣來源。
一個人若是看透了問題的本質,情緒就不會輕易失控。
因為認知提升了,你就能站在全局的角度,多維度看待世界。
有人出言不遜,是為了挑釁你,逼你犯錯;有人惡意攻擊你,是因為見不得你好。
一旦洞悉了真相,殺死了言語之毒,你自會一笑而過。
所以說,面對外界的紛擾,與其一味壓抑情緒,不如修煉認知。
當你能站在更高的維度看待他人,審視自己,再沒什么人和事值得你動怒。
3. 行為隔離法(物理層面)
假如有人要用木棍攻擊你,你會怎么辦?相信大家都會遠遠的躲開。
同樣,有人要觸發你壞情緒時,你也應及時遠離。
這就是行為隔離法。
生活中遇到沖突時,總有人認為退讓、走開就是認慫。
但實際上,這不是逃避,而是止損。
要知道,在一個有毒的環境里,再怎么硬扛,你也會越來越虛弱。
與其糾纏不休,點燃自己情緒,不如隔離分開,平息內心躁動。
就像古話說的,眼不見為凈,耳不聽為清。不見眼前的煩心人,壞情緒自會跟著中止。
作家盧熠翎在《是誰觸碰了你的情緒按鈕》中說:
層次越低的人,越會被自己不能掌控的事物、不能掌控的人控制情緒,只能被動地痛苦、被動地生氣、被動地落寞。
但現實是,你無法控制外界,卻可以控制自己。
在面對別人的情緒攻擊時,先理性分析對方的目的。
與自己無關的事,不必理會;讓你不疼不癢的話,不必入心。
當你隔絕掉不必要的壞情緒,就會發現,生活中根本沒有那么多讓你沖動的事。
點個贊吧,與朋友們共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