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苑星輝 薪火相傳
華師音樂學院教授盧清麗
青年教師李盧泰龍
以及本科生陳沁瑤登上央視
在國家級舞臺精彩亮相
近日,音樂學院聲樂表演專業2022級本科生陳沁瑤登上央視節目《星光大道》,這是她繼2023年跟隨音樂學院教師李盧泰龍在央視首秀后,再次在這里展現音樂天賦。2025年1月31日,李盧泰龍參與錄制的節目《民歌·中國——春意融融的新年》播出,為觀眾們傾情獻上精彩的民歌盛宴,而這也是他第三次登上央視舞臺。2025年3月,音樂學院教授、陳沁瑤的導師盧清麗以點評嘉賓身份做客《民歌·中國》欄目,深入講解優秀民歌的創作巧思。師生三人分別以不同形式登上央視舞臺,彰顯華師師生在音樂領域的專業素養和藝術風采。
華師師生音樂筑夢想
舞臺綻光華
用熱愛與匠心相叩
攜手閃耀央視
華師音院師生亮相央視舞臺
央視舞臺,光影變幻。清透洪亮的嗓音、高超的歌唱技巧和充沛的情感表達,陳沁瑤婉轉動聽的聲線將歌曲故事娓娓道來,令人身臨其境……她融合民族、通俗和美聲三種唱法,在舞臺上重新演繹流行樂曲《大魚》,展現出深厚的歌唱功底,深深觸動了在場觀眾,現場響起了陣陣掌聲。
這次登上央視舞臺的契機,源于一次直播歌會。彼時,正運營著自媒體短視頻的陳沁瑤,因收獲大量粉絲,受邀參加央視與快手合作的直播歌會。恰巧《星光大道》的導演就在現場,一眼便看中了她獨特的演繹風格和專業的音樂水平,隨后便邀請她參加節目海選。順利通過海選后,陳沁瑤站在了央視的舞臺上。
李盧泰龍在《民歌·中國》節目表演《步步高》
不過,這并非她首次登上央視。早在2023年,在李盧泰龍的帶領下,陳沁瑤就以音樂學院“華之聲”團隊成員的身份參加了《民歌·中國》節目,共同演唱歌曲《往日時光》。這段經歷為她登上大舞臺積累了寶貴經驗。
回想那段經歷,陳沁瑤坦言,李盧泰龍是一位經驗豐富、有著高超專業水平的老師。在2024年2月的央視《一起音樂吧》節目中,李盧泰龍與歌手黃欣合唱了歌曲《花開忘憂》,將“離別”這一命題升華為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聲入人心。今年1月,他再登《民歌·中國》節目,演唱了喜氣洋洋的《步步高》,并邀請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一同參演,為大家帶來步步高升的吉祥祝福。
盧清麗作為點評嘉賓參加《民歌·中國》節目
2025年3月,盧清麗以點評嘉賓身份,做客《民歌·中國》系列節目“山歌不唱不開懷”,深入淺出地和觀眾們分享了民歌詞曲的精妙構思和演唱技巧。比如,歌曲《八月十五看月光》多處使用襯詞、襯字傳遞歌曲情感;《蝴蝶歌·天堂怎比我瑤家》兩聲部的穿插,如同歌曲名字“蝴蝶”一般上下飛舞,顯示出律動美和形態美。后來,盧清麗將央視舞臺的點評經歷融入教學,把從舞臺中體悟到的音樂哲理傳授給學生,實現了“舞臺”對“講臺”的反哺。
回憶初登央視隨老師上臺
內心緊張不安
幸得恩師們平日教導
如今從容不迫
從傳承到突破,師承匠心
從央視首秀的緊張忐忑到如今再登舞臺的從容自如,陳沁瑤的成長蛻變之路離不開盧清麗和李盧泰龍兩位老師的傾囊相授。盧清麗從豫劇戲曲演員轉向民族歌劇演員,戲曲功底深厚;李盧泰龍則從本科到碩士再到博士(在讀)主攻西洋歌劇表演,并且在海外留學深造。兩位老師雖風格不同,卻秉持著聲樂藝術同源的理念,致力于培養“站穩講臺,兼顧舞臺,多能一專,全面發展”的文藝人才和音樂教育人才。
初入學時,陳沁瑤性格靦腆,不善言表,更不懂舞臺表演的基本要求。2022年,出于提升演唱能力、為自己創造舞臺的想法,陳沁瑤結合專業所學,開始了自媒體博主之路。在短視頻中,她習慣用美聲演繹流行樂,但這種創新未能得到多數人的認可。深思熟慮后,陳沁瑤決定轉變風格,用民族唱法演繹流行歌曲,并一人分飾多角色,用劇情配合歌詞,開辟出一條獨特賽道。2024年,陳沁瑤在翻唱《不該》的短視頻中走紅,累積了百萬點贊,近十萬的轉發量,吸引了一大批粉絲。這也為她后來登上央視舞臺奠定了基礎。
陳沁瑤首次隨李盧泰龍登上央視參加節目《民歌·中國》
在平日的練習中,為了能開發和挖掘陳沁瑤的潛質,盧清麗特意給她選擇了中國民族歌劇經典唱段,并手把手、面對面、一招一式指導她。在傳授演唱技巧的同時,盧清麗注重培養人物塑造、角色理解和形象設計能力,并系統講解表演理論。在這些專業指導下,陳沁瑤逐漸領悟了舞臺表演的奧妙,掌握了其核心要領。
為了讓陳沁瑤涉獵不同風格的作品,盧清麗訓練她學習河南墜子《摘棉花》。演唱河南墜子需要掌握河南方言,而陳沁瑤是潮州人,學起河南話來頗為吃力,為了拿下這首歌曲費了不少功夫。跟隨導師學到了諸多專業知識,陳沁瑤便思考著將這些進行融合創新,用明亮的民族唱法音色和通俗歌唱的韻味,結合歌曲設計劇情,這種創新“既符合長輩們喜歡民族歌唱明亮的音色,又符合年輕人喜歡通俗歌唱的風格”,因此收獲頗多贊賞。
陳沁瑤隨盧清麗和李盧泰龍
參加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情系“紅樓夢”導賞音樂會
2024年,盧清麗和李盧泰龍在廣州大劇院和東莞玉蘭劇院舉辦“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情系紅樓夢導賞音樂會”。表演現場,盧清麗融入戲曲動作,極大地增強了歌唱的感染力,更將現場氛圍推向了高潮。陳沁瑤和其他同學一起伴唱《葬花吟》,緊接著又獨唱了《分骨肉》,她出色的表演贏得了觀眾的陣陣掌聲。
如今,陳沁瑤非常感念老師們的淳淳教誨,師生之間結下深厚情誼。陳沁瑤私下敬稱盧清麗“盧媽”,和李盧泰龍相處也亦師亦友。長期以來,無數次對舞臺表演的復盤和總結,她的努力和拼搏都被老師看在眼里。面對未來,陳沁瑤計劃在短視頻平臺上繼續發光發熱,同時不斷打磨自己的歌唱表演技藝,在音樂道路持續深耕。
中西合璧 雙管齊下
老師們共創團隊聆聽·賞樂
從講臺到舞臺
師生合力譜新章
雙師力量,1+1>2
“舞臺”與“講臺”一體兩面,閃爍的舞臺燈光與學生求知若渴的眼神都匯聚到老師身上。但無論是在簡單的琴房中,還是在輝煌的舞臺上,老師們對于藝術的追求以及盡職負責的態度從未改變。2022年,兩位老師將學院指導理念與藝術實踐結合,培育出“聆聽·賞樂”品牌。
“聆聽·賞樂”寓意聽賞結合,師生之間聆聽共勉,另外,“樂”與“悅”同音,寄托了團隊希望為觀眾帶來愉悅的心愿。如今“聆聽·賞樂”團隊已經在校內外開展演出十余次,與省內多所院校在交流中不斷精進,幫助學生站上了廣州大劇院、深圳音樂廳等更大的舞臺。
聆聽·賞樂團隊合照
舞臺歷練的經歷,不僅樹立了同學們的自信心,也培養了他們的綜合素質?!耙魳窌黝}的確定、人員選配、曲目選擇、排練時間安排、后期宣傳……演出的每一個過程都有學生參與統籌策劃?!边@種集體任務的籌劃鍛煉了學生獨當一面的能力,更塑造了一個包容團結的集體。舞臺之上,他們以歌聲傳遞情感;舞臺之下,他們以德行筑牢根基。
正如李盧泰龍所言,“學藝先學德,做戲先做人”,兩位老師致力于培養“德藝雙馨”的優秀人才。李盧泰龍以舞臺經驗提升教學,盧清麗以學術知識賦能創作,陳沁瑤則以新生代視角重塑傳統。他們的故事印證了藝術教育的真諦:唯有扎根傳統、立足實踐、擁抱時代,方能培養出兼具專業素養與傳播力的新時代藝術人才。
師生相繼 星火相傳
唱響民族與夢想之聲
希望在人生舞臺上
每位華師人亦能閃閃發光
書寫獨特的新篇章
可選購最新華師文創
華南師范大學文創商店
采寫丨龍雨涵 潘瑞涵 周羽彤
圖片丨受訪者提供
執行編輯丨黃冬燦 張琦恩
責任編輯丨盧嘉裕 吳建國 陳婧
初審丨沈蔚瑜
復審丨林海岸
終審丨周憲
可以第一時間
了解華師最新資訊
我們在場 懂你悲喜 給你力量
校歷丨PPT丨招生丨水電費丨網費丨投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