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中國最美鄉村”保康縣店埡鎮格欄坪村熱鬧極了,襄陽高香茶春茶推介暨保康縣茶文化旅游季活動在這里拉開帷幕。
保康是全山區縣,地處北緯30°這一世界茶樹生長的黃金地理坐標帶上。該縣深入踐行“兩山”理念,緊緊圍繞“加快打造‘一區三地’建設‘兩山’實踐創新基地”的奮斗目標,堅持把茶葉產業作為產業鏈“首鏈”,著力構建茶葉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高位推進茶葉產業成為全縣特色產業、支柱產業、富民產業。
截至目前,全縣茶葉基地面積達到20.1萬畝,可采摘茶園面積達到15.2萬畝,帶動全縣4萬人就業增收,茶葉產業綜合產值超20億元。
保康縣先后榮獲“全國重點產茶縣”“全國茶葉百強縣”“全國十大生態產茶縣”“全國特色茶旅資源區”和“中國十大最美茶鄉”等一系列稱號,并連續7年獲得“全國茶業重點縣域”的榮譽,是茶葉主產區和襄陽高香茶核心生產區。
從綠葉到“金葉”,生態種植擦亮“有機”品牌
4月12日一大早,在保康縣黃堡鎮觀音云霧茶場茶園內,被一場春雨“喚醒”的茶葉,生長的郁郁蔥蔥,茶農們挽著籃筐,大把大把地采摘嫩芽。
茶園負責人王召均告訴記者,他的茶葉長勢好、銷售旺,歸功于建設生態茶園,進行有機種植。
保康縣種植茶葉歷史悠久,過去由于傳統模式種植,茶葉產業一直面臨“低產低質低效”的窘境。
為了提升茶葉品質,保康縣實施茶葉品牌建設工程,建立綠色有機茶品牌認證激勵機制,引導支持企業大力開展茶葉綠色食品、有機茶、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認證。
王召均的茶園被列為首批“湖北省生態茶園建設示范項目”,主要通過深挖溝,用餅肥、生物菌肥改良土壤,以綠色防控替代農藥滅蟲,以有機肥替代化肥等措施進行三年有機改造。
“為了確保有機茶園的品質,我們堅持不用任何化學農藥。”王召均介紹,合作社目前有機茶園面積1200多畝,嚴格按照有機標準對茶園基地及生產車間進行管理,保障出品的茶葉高品質,已出口歐盟地區。
示范引領、政策扶持,各大合作社也在“有機種植+”上大作“文章”:城關鎮九皇山茶葉專業合作社按照每畝黃豆、有機肥各150公斤的標準進行施肥補充氮元素,氨基酸含量達到3.99%,茶葉內質提高了30%;兩峪鄉開林大三元茶葉種植合作社通過在有機肥中加入牛糞、廠家處理奶粉、礦源腐植酸進行發酵、腐熟,大大提升有機質含量,不僅實現了養殖、種植廢物利用的良性循環更是大大降低成本,茶葉品質經檢測超過歐盟優質農產品檢測標準……
為壯大“有機茶”品牌,保康縣以保茶集團為龍頭,聯合保康38家茶葉企業,成立茶產業聯合體,以“襄陽高香茶—保康毛尖、保康紅”為公共區域品牌,實現有機茶品牌統一、標識統一、標準統一,產品質量整體提升、經濟效益整體提升、生態效益整體提升。
“我們堅持走綠色、生態、有機的路子,堅持種有機茶、施有機肥,不會對土壤、空氣、水造成污染,符合現代人健康綠色的生活要求,并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認可。”保康縣農業農村局農技推廣中心負責人楊先強介紹,截至目前,全縣有綠色生態茶園8萬畝,獲得歐盟有機認證茶園1.5萬畝。計劃到2030年,有機茶認證面積占比力爭超過30 %,茶產業綜合產值達到30億元。
從內銷到出口,“茶鏈”延伸產品俏銷海外
分級、整形、精制……4月14日,走進保康縣萬壽茶業有限公司精制茶生產車間,機器轟鳴,茶香四溢,工人們正各司其職,加緊制作將要出口塔吉克斯坦的100噸大宗綠茶,現場一派繁忙景象。
保康縣種茶歷史悠久,過去主要以加工生產春茶為主。“以前,春茶采摘結束后,茶園就冷清下來,大量夏茶、秋茶無人問津,被白白浪費掉了。”公司董事長郭大友說。
郭大友從事茶葉生產有20多個年頭了,主要在國內銷售。為了打破以單一春茶銷售為主的模式,把夏茶和秋茶作為新的增長點,2022年,郭大友在商務部門支持下,公司取得出口資質,與武漢一家出口企業“聯姻”,新注冊成立保康縣鑫農茶業有限公司,建成茶葉精制加工車間,生產出口茶,主要銷往俄羅斯、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3個國家。
“我們從源頭抓起,采摘鮮葉、加工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都嚴格按質量標準把關。”郭大友介紹,今年,公司已經出口綠茶430噸、紅茶100噸,出口創匯400多萬元。
位于保康縣城關鎮的林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則在產業鏈精深加工上做足文章,一片片茶葉經過蒸煮、萃取、濃縮等一系列工序,變成高濃度的茶葉原萃液。
保康林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市場經理劉志安介紹,公司主要集中于把保康茶葉中低端的原料進行加工升級,主要產品為茶葉原萃液和茶粉,適用于食品和飲料添加,出口至東南亞和中亞國家。
打開一袋包裝好的茶葉原萃液,咖啡色的濃稠液體緩緩倒入量杯,空氣中瞬間彌漫茶香。
“這是獨屬于保康茶葉的味道,好原料出好產品。”劉志安介紹,保康茶葉富含茶多酚、茶氨酸、茶葉素等各種有益成分,市場認可度越來越高。公司今年訂單已經排到6月底,預計可生產茶葉原萃液1000多噸,產值超億元。
據了解,為支持茶產品出口,保康縣積極扶持已具備產業基礎和出口渠道的企業,延伸產業鏈條,嚴格把控產品質量,提升加工能力,穩定國際市場,推動保康茶葉走出國門,香飄海外。
近年來在茶葉出口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為當地茶葉產業鏈的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截至目前,保康共有4家茶企具備出口資質,每年全縣出口精制茶、茶葉萃取液等深加工產品1000多噸,出口創匯達2500萬美元。
從茶山到“景區”,“綠色經濟”增添嶄新名片
清晨,薄霧繚繞,在保康縣官山世外茶源山頭眺望,青翠的茶壟隨山勢起伏,宛若一條條綠綢帶纏繞在群山之間。
平均海拔700多米,距縣城區3公里……憑借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官山世外茶園正演繹著“茶園變成公園”的茶旅融合轉型篇章。
2022年,官山世外茶源成為省級龍頭企業與國家級森林康養試點基地,2023年獲評國家級生態農場與最佳旅居康養目的地,2025年3月獲評國家3A級旅游景區。
“打造集生態農業觀光、休閑度假、研學旅行、森林康養于一體的復合型茶旅目的地,年游客接待量達近10萬人次,茶旅綜合收入達1000多萬元。”官山世外茶源負責人秦小麗說。
一路茶香,一路風光。店埡鎮徐記茶廠負責人彭宏霞不僅是當地小有名氣的“茶娘子”,還是抖音短視頻“達人”,她將茶園美景制作成精美短視頻,吸引了各地網友前來采風打卡。
今年,鍋廠村對茶園道路進行全面刷黑,配套建設120平米觀景臺,鋪設電纜線和光纜設施,后續還將配備休閑娛樂設施,讓游客沉浸式體驗茶園風情。
作為保康茶葉種植面積最大的村,格欄坪村以生態茶園為依托,將種茶、采茶、賣茶與鄉村休閑度假游有機融合。目前,全村茶葉年產量1100余噸,產值達7000萬元,標準化農家樂達8家,年接待游客1.5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00萬元。
從賣茶葉到賣風景,保康縣將茶葉作為“綠色經濟”新名片,把“茶旅融合”作為“全域旅游”新引擎,通過整合資金,統籌實施“山、水、田、林、路、園”等配套建設,以茶葉重點村、生態茶園等為重點,植入茶園觀光采摘、茶文化展示、研學旅行、避暑康養等功能,舉辦茶文化旅游活動,建成店埡鎮格欄坪村全國最美休閑鄉村、官山世外茶源國家級生態農場、歇馬鎮白竹香爐山茶旅融合示范基地、店埡鎮“西嶺山居”等一批茶文旅景區,構建茶葉產業與文旅“共融互促”的發展格局。(圖/楊鄒 張瑋 王后福)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