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建設美麗中國是中國人民心向往之的奮斗目標,需要人人動手、人人盡責、久久為功。
近幾年,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2024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濃度降至29.3微克/立方米,連續5年穩定達標;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為90.4%,首次超過90%;新增完成2.5萬個行政村環境整治,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45%以上。
天藍地綠水清的背后離不開每一位環保人的努力。
4月17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征程上的奮斗者"中外記者見面會,5位生態環境領域代表圍繞"守護綠水青山 共建美麗中國"與中外記者見面交流。
如何在工作通過具體行動推動美麗中國目標一步步成為現實?5位環保人在回答北京青年報記者提問時給出了"綠色答卷"。
胡京南:
科技創新為藍天保衛戰注入動力
從2013年到2022年的十年間,京津冀區域在GDP增長6成的同時,PM2.5平均濃度也下降了6成以上,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這其中,科技創新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胡京南是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大氣環境研究所所長,長期從事大氣污染防治研究工作。2015年前后,京津冀秋冬季霧霾頻發高發,社會各界高度關注。但當時社會上甚至科學界對于霧霾的成因和來源眾說紛紜,各種假說也層出不窮。他作為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團隊的一份子,與來自全國各地的2900多名科研工作者一起,通過一次又一次的摸索,從排放、氣象、化學和傳輸等方面,建立高精度的排放清單,弄清重污染成因,識別污染來源,為京津冀空氣質量改善助力。
"2015年以來每個冬天的夜晚,一旦出現污染過程,我和同事們就要夜以繼日地開展分析。有的同事上半夜收集和整理數據,我和其他同事下半夜起來分析和提煉數據和結論,第二天再參加污染過程會商。"胡京南回憶。
雖然目前我國的空氣質量有所改善,但偶爾也有污染天氣出現。比如,就在剛剛過去的秋冬季,京津冀區域經歷了三次區域性重污染過程,北京還有兩個重污染天。
胡京南表示,從成因分析來看,我國一次顆粒物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已從千萬噸級降到百萬噸級,這是過去取得大幅改善的主要原因。但目前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仍然是千萬噸級的排放量,這些污染物在遇到不利氣象條件的時候會發生快速的化學轉化,生成二次顆粒物,這是當前治理遇到的難點。接下來需要通過優化能源、產業和交通結構,開展重大治理工程,強化污染天氣應對等,持續減少污染排放。
"接下來,我和我的同事也在開展《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的修訂研究,這項研究工作也有望助力空氣質量未來進一步持續改善,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新的動力。"胡京南說。
楊義平:
核安全容不得一粒"沙子"
核與輻射安全監督員是核電廠的"看門人",更是國家和人民的核安全"守夜人"。他們全天候駐守在核電現場,365天、24小時應急值班。
楊義平是生態環境部華東核與輻射安全監督站核設施監督二處處長,先后監管過秦山核電站、第三代核電技術AP1000全球首堆,以及中國核電名片"華龍一號"核電機組。
"每天工作開始前,我們戴上印有國家核安全局標識的白色安全帽,穿上反光背心,整理好衣裝,穿戴好裝備,穿行在核電廠的鋼筋混凝土之間,下泵坑、巡核島、攀爬腳手架,開展人員訪談、執法調查,排查每一項安全隱患。"楊義平介紹,駐廠監督要到核電廠的"大腦"主控室進行巡視,到各個廠房進行巡查,還要對核電廠的各類報告進行審查,對一些試驗進行見證等,第一時間發現和跟蹤核安全的相關異常。一旦出現異常和事故,也要第一時間進行監督響應。
核電是清潔低碳高效的能源,在推進碳達峰碳中和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有了安全這個大前提,核事業才能得以積極有序的發展。楊義平說,核能的開發利用給老百姓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比如一個核電基地6臺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全部投用后,年發電量可以達到500多億度,相當于一座千萬級人口城市的全年用電量。
"核安全是美麗中國建設的底線工程,事關國家安全,出不得事,也出不起事。在核從業者們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的核電廠核安全業績長期保持良好,公眾的健康和生態環境的安全也都得到了很好的保障。"楊義平說。
谷樹茂:
擦亮美麗中國的"鏡子"
生態環境監測是反映美麗中國"顏值"的"鏡子"。美麗中國美不美、美在哪兒,需要用監測數據來說話。
谷樹茂是山東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高級工程師,在污染源監測崗位堅守已近18年。工業企業高高的煙囪、突發環境事件現場都是他的"陣地",最多的時候一年有200多天都在出差。
污染源現場監測,經常需要監測人員背負十幾斤重的設備爬到幾十米高的平臺高空作業。"有一次我和同事在30米高的平臺上監測,企業用于脫除污染物的液氨罐閥門突然泄漏,氨氣順著煙囪很快就到了我們身邊,那種窒息的感覺,我到現在還記得非常清楚。"谷樹茂回憶說,當時他們抓起身邊監測用的紗布,迅速捂住眼睛、鼻子和嘴巴。好在那天有風,而且這種氨氣在高空擴散得比較快,最后大家安全順利地撤離了現場。還有一次,在離現場監測不到20米的地方,一個環保設施因為某些情況突然發生爆炸,他差點從高空監測平臺上掉下來。
環境監測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能夠為環境管理提供及時、準確的監測數據。作為污染源監測人員,谷樹茂和團隊每年都要對工業企業進行現場監測與幫扶指導,已累計監測幫扶企業超千余家次,不僅支撐環境管理決策,還助力企業優化生產工藝,選擇合適治污設施,從源頭和末端減少污染物排放,推動大氣和水環境持續改善。
"監測這面‘鏡子’的質量得高,才能反映生態環境質量狀況的真實情況。"谷樹茂介紹,他和他的團隊也在不斷研發新的先進的監測設備和制定相應的監測規范、監測標準,確保監測數據更加全面、更加準確,"我們會持續把新技術與生態環境監測監管進行深度融合,屆時監測監管的水平還會有一個質的提升和飛躍。"
付怡然:
環保執法"技防優先"
千千萬萬生態環保人在為藍天、碧水、凈土不懈努力,用實際行動詮釋著生態環保鐵軍的使命和擔當。
付怡然現任天津市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總隊二級主任科員,2019年加入環保隊伍以來一直從事一線執法工作,同多次參與生態環境部空氣質量改善監督幫扶的現場組工作,在這幾年內累計幫扶企業整改問題數百個。
現在AI和大數據等新技術被廣泛應用在生態環境領域,將環保執法領域從"人防為主"轉變為了"技防優先"。付怡然介紹,通過工況用電、自動監控等平臺可以對企業開展足不出戶的非現場執法,通過技術精準識別線索,定位到哪家企業、哪個產供環節、哪條生產線有問題,現場工作組按圖索驥,針對這些問題高效快速地幫助企業解決問題,同時也避免了篩選企業中的一些盲目性,還減少了對企業的打擾。
"我們處理一起群眾反映的周邊異味問題的時候采用了像電子鼻、嗅探監測等技術,精準定位到源頭企業,還給這些企業申請了些項目資金,幫助他們升級改造設備,最終實現了群眾滿意和企業高質量發展雙贏的局面。"付怡然說。
在他看來,推進美麗中國建設中,環保執法人員應該當好"守護人"、"服務者"和"實干家"。既要立足自己的本職工作,對危害環境比較嚴重的違法行為依法依規進行處理,也要提升企業的守法能力,還要讓全社會形成對生態環境的普遍認識,推進美麗中國建設一步一步走向現實。
"作為一名活躍在生態環境保護戰線上的年輕人,我認為青春就是用來奮斗的,我也將時刻戰斗在生態環境保護的最前沿,通過自己的堅持、努力,守護好祖國的碧水藍天。"付怡然說。
袁慧:
"小水滴"守護"大水井"
生態環境保護需要全社會行動起來。促進公眾環保意識,激發全民參與熱情,最關鍵的是讓環保志愿服務深入人心。
袁慧是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新港經濟開發管理處望江社區工作者,也是一名基層環保志愿者。這次來北京參加見面會,她特意穿了一件馬甲,衣服上的"小水滴"就是丹江口市"小水滴"志愿服務的標識。
庫容339億立方米的丹江口水庫,堪稱北方用水地區的"大水井"。為保護水源,湖北十堰丹江口市成立了"小水滴"守水護水志愿服務組織,現有16.2萬名志愿者,圍繞守水護水開展宣傳宣講、清漂凈岸、巡河護河、植綠護綠、文明觀察五大類志愿服務活動,一個垃圾鉗、一個垃圾筒、一疊宣傳單就是他們的日常工具。
袁慧介紹,他們還把志愿服務組織延伸至村民小組、居民小區,建在群眾身邊,圍繞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清潔家園、五好單元等開展活動,讓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家庭情況和工作崗位實際情況,都有自己的守水護水陣地,就近就便、隨時隨地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大家共同當好守井人,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
現在,丹江口庫區的水質長期穩定保持在地表水Ⅱ類及以上,在109項水質監測指標中,有107項為I類,達到直飲標準。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十年以來,已累計向北方供水超700億立方米,惠及京津冀豫沿線1.14億人口。
"北京80%以上和天津主城區的生活飲用水都來自于我們丹江口水庫,作為水源地的守井人和環保志愿者,我深感自豪。"袁慧說,她將繼續弘揚志愿服務精神,以"小水滴"匯江成河的團結,滴水穿石的韌勁,全民動員、人人參與,帶動更多人自覺守水護水節水,為推進美麗中國建設作出"小水滴"志愿者更大的貢獻。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董鑫
編輯/周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