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北方的冬天,氣溫零下三十多度,你還敢開電車嗎?
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肯定是不敢:怕掉電、怕趴窩,甚至怕“凍死”在路上。
但現在,情況徹底變了。
因為寧德時代去年底發布了一款“狠角色”——驍遙超級增·混電池!
這塊電池能在零下40℃極寒下照常放電,不掉鏈子、不趴窩。
更狠的是:10分鐘補能280公里,純電續航直接干到400公里起!
這不僅是電池技術的突破,更可能宣告一個時代的終結:
油車,在“最后的堡壘”上,也快守不住了。
為什么這么說呢?
很核心的原因在于:增程和插混,不再依賴家充了。
這話聽上去,也許沒那么炸裂。
但你回想一下,過去幾年,多少人“想買增程/插混”,最后卻被家充勸退?
地庫沒電、物管不批、排隊半年裝不上…
一個充電樁,難得像個北京、上海戶口本——能裝上是運氣,裝不上就只能認命。
沒條件裝?那就靠外面找樁吧——
排隊、速度慢、體驗爛,心里只剩一個念頭:“伺候不起。”
于是很多人干脆回頭選了油車,想的就是:“起碼我不用遷就它?!?/p>
但現在,寧德時代這塊新電池,直接把這個“遷就邏輯”打碎了:
10分鐘補280公里,400公里純電續航,哪怕你住出租房、沒私樁,也完全夠用。
說白了,就是這個純電續航,一周的通勤能輕松覆蓋,周末也能說走就走。
考慮到這個情況,還有什么理由買油車?
這真不是瞎說,也不是靠“吹技術”嚇唬誰。
因為增程和插混,它本來就能加油,本質上就是個“能用電、也能燒油”的雙能選手。
而關鍵是:就算沒有這塊寧德的“增混電池”,它們的表現也早就夠猛了。
拿比亞迪宋Pro DM-i來說,綜合續航1360公里,綜合油耗僅1.86L/100km——
沒有疊加新電池,就已經炸裂。
那你可以想象:
如果再加上這種“10分鐘補280公里”的新電池,續航得堆到什么程度?
一箱油 + 一次電,輕松破1500公里不是夢。
更狠的是——人家也能加油啊,而且油耗比傳統油車還低,你拿什么比?
當然,也有人會拿成本說事。
覺得這種電池成本太高,短期內只能裝在20萬以上的增程/插混車型上。
考慮到這個售價,好像對大多數油車也沒啥威脅。
說實話,我不否認這個判斷。
畢竟每一項新技術落地初期,都會有個“高端試水期”。
當初電動車也是一樣,最先登場的是Model S、小鵬P7、蔚來ES8這些三四十萬的車型。
但你別忘了——
中國新能源最可怕的一點,就是技術下放的速度,遠超所有人的預期!
前兩年20多萬的電池包,現在十多萬就能用;
前兩年“800V平臺+碳化硅+高壓快充”是旗艦標配,現在小鵬G6、昊鉑HT都在卷。
你現在看到的是:搭載“增混電池”的增程車,起步要20萬。
但兩年后呢?
有沒有可能——10萬出頭的插混,也上這套東西?
我覺得,很可能。
甚至不用兩年,一旦量產爬坡、供應鏈成熟,價格就會迅速松動。
而到那時,這波沖擊,就不僅僅是打擊中高端市場了——10萬級油車,也會迎來真正的“降維打擊”。
說白了,到時候不是油車值不值的問題。
而是你面對同價位的,可以加油的新能源車——壓根就找不到,繼續選純油車的理由。
說了這么多,可能很多人還“不以為然”。
覺得“純油車”是有靈魂的,一輛沒有發動機轟鳴的汽車,頂多像個大號的玩具,登不上大雅之堂。
的確,油車有情懷、有操控、有底蘊,這沒人否認。
但現在的問題是——技術不是停在原地等你緬懷的。
一旦新的解法,不光續航更高、成本更低、使用更自由,還解決了傳統痛點。
那它就不只是“替代”,而是碾壓式進化。
說白了,我們當然可以繼續懷念純油車,但也該問問自己:
你花20萬,是為了情懷,還是為了通勤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