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簡稱“延”,陜西省地級市,位于陜西省北部,地處黃河中游,黃土高原的中南地區,陜西省省會西安以北371千米。北連榆林,南接關中咸陽、銅川、渭南三市,東隔黃河與山西臨汾、呂梁相望,西鄰甘肅慶陽。總面積37037平方千米,被譽為“三秦鎖鑰,五路襟喉”。
延安古稱膚施、延州,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發祥地,人文始祖黃帝曾居住在這一帶,是天下第一陵——中華民族始祖黃帝的陵寢:黃帝陵所在地,是民族圣地、中國革命圣地,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順利到達吳起鎮,延安成為中國革命的落腳點和出發點,是全國革命根據地城市中,舊址保存規模最大、數量最多、布局最為完整的城市。
黨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這里生活戰斗了十三個春秋,領導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培育了延安精神,是全國愛國主義、革命傳統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
延安是“雙擁運動”發祥地,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有著“中國革命博物館城”的美譽。境內有各類文物遺址點8545處,其中革命遺址445處。
截至2019年,延安市下轄2個市轄區、10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常住人口225.57萬人,城鎮化率64.07%。2020年10月,被評為全國雙擁模范城(縣)。
據史料記載,夏,今延安市屬雍州。商,屬鬼方。西周,為犬戎與獫狁領土。
春秋時,本境為白翟部族所居。戰國初期,中部和北部屬魏,南部屬秦,后全部為秦。秦統一六國(前221年)后,本境屬上郡。漢仍為上郡。
北魏,在本區南部設北華州和中部、敷城、義州、樂州4郡,北部設東夏州和遍城、定陽、上郡、朔方4郡,以及夏州的金明郡。
西魏始設延州、敷州、丹州。
隋開皇三年(583年),撤遍城、文安、中部、敷城、丹陽、樂州、金明7郡,仍設延州、敷州、丹州。
大業三年(607年),廢州制,設上郡和延安郡。
隋義寧元年(617年),增設丹陽郡。
唐、本區屬關內道。武德元年(618年),撤上郡、延安、丹陽3郡,設鄜州、延州、丹州。
武德二年(619年),增設坊州。
天寶元年(742年),廢州制,設延安、洛交、中部、咸寧4郡。
乾元元年(758年),又廢郡制,復設延州、丹州、坊州、鄜州。
宋,本區屬永興軍路,仍設延州、鄜州、坊州、丹州。宋初,西北部被西夏占據。收復后,設保安、定邊2軍。
慶歷元年(1041年),設鄜延路。
元佑四年(1089年)延州升延安府。 金仍設鄜延路,初轄延安府、鄜州、坊州、丹州、綏德州(轄地在今榆林地區)及保安、定邊2軍。
皇統六年(1146年),撤定邊軍。大定十一年(1171年),降保安軍為保安縣。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升保安縣為保安州。
元置延安路,領鄜州、葭州、綏德州(后2州在今榆林市區)。
明洪武二年(1369年)五月,延安路改設延安府。
清雍正三年(1725年),鄜州升直隸州。本區有兩個省轄行政建置延安府和鄜州。
民國2年(1913年),撤府、州,屬縣改隸榆林道。民國9年(1920年),道治遷置膚施城。民國17年(1928年),廢道,諸縣由省直轄。民國23年(1934年)建立陜甘邊和陜北兩個蘇區。
1935年11月,陜甘邊和陜北兩個蘇區改稱陜甘省和陜北省。
1936年5月,合為陜甘寧省。西安事變爆發后改稱中華民國特區。
1937年9月6日,改稱陜甘寧邊區,11月10日改稱陜甘寧特區。1938年1月,復稱陜甘寧邊區。
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后,于1935年11月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駐西北辦事處。
1937年1月中共中央進駐延安,9月6日成立陜甘寧邊區政府。
1942年7月,陜甘寧邊區政府決定新建吳旗縣,隸屬三邊分區。11月,設延屬分區。
1943年1月,成立延屬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延安市和延安、子長、延川、延長、固臨、甘泉、富縣、志丹、安塞9縣。
1945年5月,陜甘寧邊區政府遷往西安市,11月5日,改為陜北行政區。
1948年1月,黃龍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成立,轄洛川、黃陵、宜君、宜川、黃龍、澄城、韓城、合陽、白水、富平10縣。
建國后,1950年5月,改設陜西省延安分區,成立陜西省延安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0月,稱延安專區,設陜西省人民政府延安專員公署。
1955年5月,改稱陜西省延安專員公署。
1968年8月,成立延安專區革命委員會。
1969年9月,改稱延安地區革命委員會。
1978年6月,延安地區革命委員會撤銷,成立延安地區行政公署。
1996年11月15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延安地區,設立地級延安市(1997年1月8日,延安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撤銷縣級延安市,設縣級寶塔區。
1996年轄1區12縣197個鄉鎮和街道辦事處,3416個村民委員會,162個居民委員會,2011年6月24日,省民政廳帶省政府下發了《關于延安市撤鄉并鎮工作方案的批復》,同意了我市撤鄉并鎮的方案。
延安市轄1區12縣、122個鄉鎮(31鄉、91鎮)、3個街道辦事處,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延安以其“邊陲之郡”、“五路襟喉”的特殊戰略地位,吳起、蒙恬、范仲淹、沈括等許多中國古代名將,在此大展文韜武略,上演了一幕幕金戈鐵馬的悲壯史劇。
二十世紀上半葉,延安在中華民族歷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
民族英雄劉志丹、謝子長創立的陜北革命根據地,成為中央紅軍長途征戰的落腳點。從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國人民解放斗爭的總后方,十三年間,這里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整風運動、大生產運動、中共七大等一系列影響和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
特別是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親手培育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實事求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延安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寶庫中的珍貴財富,已經成為全國人民團結一致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精神支柱。
1982年,延安市被國務院命名為歷史文化名城。
1996年11月,國務院批準撤銷延安地區,設立地級延安市。
作者簡介:程衛東,男,1947年生,洛寧縣大原村人,縣政府煙辦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中國國學研究會會員,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顧問,洛陽市姓氏研究會理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