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又改版啦,大家記得點擊星標,
防止以后找不到我們哦!
一位低年資護士“靜脈采血”技術考核時,筆者發現采血完畢后,有的護士先拔下真空采血管,而后再拔下穿刺針按壓穿刺點;而有的護士是先拔下穿刺針,而后再拔下真空采血管。
于是,筆者隨機咨詢了幾個科室護士長:
消化科護士長:我們要求科室先拔下采血管,再拔穿刺針,這樣采血量更準確,出現溶血等不合格血標本的幾率低;由于真空采血管壓力導致的血源性污染幾率也低。
急診科護士長:平時都忙得不得了,這種小事還真沒關心過,兩種方法都可以吧?
血液科護士長:我們剛組織學習了2020年《靜脈血液標本采集指南》,指南要求先拔下真空采血管再拔下穿刺針,但我們的患者更愿意接受先拔穿刺針后拔采血管的手法,因為他們多為貧血患者,且多次輸血,看見軟管內自己的血液被丟棄都特別心疼。
那到底哪種操作更有利于護士進行自身防護?標準指南規定的拔出順序是怎樣的呢?下面,筆者帶您共同探究正確答案。
一、相關證據
證據一:
護理人的寶典《基礎護理學》靜脈血標本采集章節要求“采血結束,先拔真空管,后拔去針頭再按壓”,見圖1。
證據二:
真空采血管說明書【使用方法】中規定:“當血液呈滴狀流入采血管內時,立即將采血管從采血針中拔出再將采血針從靜脈中拔出,用已消毒的棉簽壓住穿刺部位保持10分鐘以上,直至血液停止流出”,見圖2。
證據三: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標準WS/T661-2020靜脈血液標本采集指南5.10拔針與穿刺點止血條款要求:“從采血針/持針器上拔出最后一支采血管,而后從靜脈拔出采血針。”見圖3。
二、先拔采血管再拔穿刺針的優點
1.采集血量更準確:
當血液呈滴狀流入采血管內時,說明試管內負壓已消失已盡,此時拔下采血管,采集血量是比較標準的;而如果先拔穿刺針的話,采血針軟管內的血液會因為重力及大氣壓而進入采血管,導致采血量偏多,因此會出現抗凝劑或促凝劑與血量的不匹配,導致溶血或凝血。
2.職業安全:
有位網友咨詢為何先拔穿刺針再拔采血管,會有血液從針尖位置反流污染床單及地面?
這是因為當血液停止流入真空管時,采血管內負壓已耗盡,此時由于血流靜壓的作用使采血管內壓力高出外界壓力,而導致這位同仁所說的血液外溢,致使護理人員職業暴露。
三、復習-采血順序
結合WS/T661-2020靜脈血液標本采集指南、李小寒、尚少梅主編的第六版《基礎護理學》及WHO推薦,筆者整理出采血順序及匹配的試管顏色:
厭氧菌培養瓶→需氧菌培養瓶→霉菌培養瓶→無添加劑的試管→檸檬酸鈉抗凝管{凝血管(藍)→血沉管(黑)}→血清采集管{促凝管(紅)→血清分離管(黃)}→肝素抗凝管(綠)→EDTA抗凝管(紫)→葡萄糖酵解抑制劑(灰)
提醒廣大同仁:
教科書、說明書、行業標準(即指南)是臨床中指導我們工作的三大法寶。但教科書版本更新較慢,知識難免陳舊,跟不上指南的更新速度;行業標準(即指南)是本專業有科學依據的行業指導標準,現行工作多以指南為指導;而說明書是基于教科書和行業標準的基礎上對物品做出的供使用者參考的說明。
希望大家養成查閱說明書的好習慣,養成多翻看教科書的好習慣,養成多關注新發布的行業標準的好習慣!
參考文獻:
1.尚少梅,李小寒.第六版基礎護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
2.一次性使用靜脈血樣采集容器(無菌)使用說明書.
3.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標準WS/T661-2020靜脈血液標本采集指南.
4.趙菁,潘柏申.靜脈采血最佳護士實踐.西安:世界圖書出版社,2017.
圖文來源:上術護理
編輯整理:護理傳真 責任編輯:張昕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