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的刀鋒圖書獎榜單,和往年一樣,是刀鋒圖書獎的推選委員們和《新周刊》共同推選的。
推選委員們是讀者也是創作者,書籍與他們的生命有重要的關聯。他們相信書,也相信書本不應該僅僅是書本,而應該觀照現實世界。去年發生的許多變化,比如旅行寫作和非虛構寫作的興盛,影視、游戲和文學更深度的融合,更多更好的女性作品的涌現,還有AI帶來的沖擊,都被收入這份觀察里。
感謝他們,和所有熱愛閱讀的人一起完成了一段壯闊而平凡的閱讀之旅。
?作者 | 段志飛、張文曦、方富明
?編輯 | 鐘毅
陳魯豫
媒體人、主持人
閱讀于我而言,一直都是種陪伴關系,汲取知識和被改造也從來不是我的目的,讀書幫我擺脫無聊,從中獲得什么純屬“無心插柳”。無論在什么時候,我伸手可及的范圍必須有書,這會讓我有種奇特的安心感。
2024年,我與李堯老師一同翻譯了《替補:哈里王子自傳》這本書;還有一本我獨立翻譯的、關注女性的《年齡是一種感覺》也將要出版。做翻譯的過程既勞力也勞心,譯者作為“最深度的讀者”,一遍又一遍地閱讀,難免會被書中巨大的情感籠罩。到了我這個年齡,依然對人生有很多感觸,偶爾會感到無奈,但也坦然接受。
《替補:哈里王子自傳》
[英] 哈里王子 著,李堯、陳魯豫 譯
民主與建國出版社,2025-1
關于過去這一年特別的閱讀記憶,是陳沖的《貓魚》帶來的。個體生命史和時代記錄攪拌在一起,她那樣坦誠,文筆那樣好。我是把這本書帶到飛機上看的,盡管它又厚又重,但是它促成了“閱讀”這件事本身:我從不認為手機上的即時閱讀叫閱讀,而認為手里拿著一本書才叫閱讀。翻書的動作獨屬于閱讀,任何時候都沒法被重新定義。
陳英
譯者、四川外國語大學教授
擔任刀鋒圖書獎推委這一年,我很幸運能第一時間接觸到最新出版的書籍。我通常在夜晚閱讀,這會帶來充盈感,可以平息生活帶來的煩躁、虛空。
2 024年我依然把經典作 品和新書一起看。很多老書值得翻閱,比如中華道家經典名著《化書》《無能子》,像丹藥一樣安神。
我印象深刻的是美國作家瑪吉·希普斯特德的小說《大圓》,它講了一個開飛機的女人的故事,富有傳奇色彩。故事中還有一個女演員,兩人的生活、經歷纏繞在一起。還有一本外國小說是埃爾南·迪亞斯的《信任》,一個故事從幾個角度講好幾遍,真相卻只有一個,有“元小說”的感覺。奧地利小說《隱墻》,也令人難忘。默音寫的《筆的重量》,通過幾個女作家的生活和寫作,梳理了一條日本近代文學史的線索,給我啟發很大。我也想對意大利女作家做同樣的梳理。作為一個語言學愛好者,我推薦一本《語言惡女:女性如何奪回語言》。雖然需要改變的是現實,但語言層面的調整和重構,也會破除一些偏見。
《語言惡女:女性如何奪回語言》
[美] 阿曼達·蒙特爾 著,李辛 譯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明室Lucida,2024-6
過去一年發生的大家都在討論的事,是AI對創作者、對翻譯的影響。本雅明在《譯者的任務》里提到了文學作品的實質是“信息之外的東西”。AI側重信息的傳遞,雖然它現在經常連男女也分不清,比如將漢語譯為意大利語時,都是默認主語“你”“我”或出現的其他漢語名字為陽性。我覺得作為人類譯者,就是去表達信息之外的“某種深不可測、神秘、詩意的東西”,這其實牽扯到美學、語體、語用、人類微妙情感等很多問題。AI的風格目前比較僵硬,缺乏活人寫作的呼吸感。
有一些非專業作家、文壇之外的人的寫作也受到關注,比如演員陳沖的《貓魚》、李穎迪的《逃走的人》,展示出一種去中心傾向。趨于“低處”,心態是低沉,而不是激昂,根本上還是一種抵抗。人在一種情緒過載的狀態下,體驗過多的無意義時刻,容易感覺到倦怠,出現逃避的心態。即使是知識分子,也需要刮骨療毒的醫治,比如《蛋先生的學術生存》 。
陳以侃
書評人、譯者
擔任刀鋒圖書獎推委這一年,我遇到了很多好書,它們各有各的出其不意的好。其中有不少讓我興高采烈的閱讀體驗,我也寫成了推薦語。如果說有一個籠統的負面情緒,那就是我需要讓自己不偏不倚地去精讀大量的譯本和原創文學。有些像是譯者沒有讀懂原文朦朧硬翻的,還有的本身是中文寫作,但作者認定東西就應該寫成像是朦朧硬翻出來的。我不喜歡這樣的寫作,也覺得是我們做翻譯的既耽誤了外國文學,也耽誤了中國文學。
和出版業的朋友交流,反復聽到的主題詞肯定都是“蕭條”“窮苦”“大勢已去”,嚴肅的書完全賣不掉,“出版是為了繼續出版”。我自己還是只能躲進某些陳詞濫調中,比如,用“最后剩下的會是真的覺得這件事有意思的人”之類的話來自我安慰。前幾日才發現,半年前出版的《喬瓦尼的房間》至今還在豆瓣熱門圖書榜的前列。一方面,出版人彭倫老師告訴我,這樣的熱度其實并沒有轉化為銷量;另一方面,我還是幼稚地相信,一個寫作者用很自我、很細膩的 方式去描繪一些似乎和你根本不相關的心思,總還是會有一些人需要這樣的閱讀體驗。
《喬瓦尼的房間》
[美] 詹姆斯·鮑德溫 著,李佳純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群島圖書,2024-9
劉夢霏
“游戲的人”檔案館館長、北京師范大學碩士生導師
2024年有一些蠻有意思的文化轉向。在社科方面,一方面,關于倍速時代、技術倦怠和數字倦怠的描寫越來越多。讀者已經有點厭倦了單純的末日敘事,開始更傾向于帶有解決方案的敘事。另一方面,也能看到Z世代明顯產生了需要集體療愈的需求,各種各樣心靈療愈類的圖書變多。比起以前呼吁狼性精神的思潮,現在好像有一種新的躺平式的工作倫理在涌現出來。
在評審圖書時,我發現社會的很多焦慮、痛苦和思考其實早就在游戲中有所折射,而且一些共通的解決方案也曾在游戲中出現過。游戲作為數字社會最值得關注的、最有兼容性的數字媒體,它創造的經濟價值和造成的影響,和我們在文化方面對它的無知和淺見相比起來,是不成比例的。
《 黑神話:悟空》無疑是2024年難以逾越的游戲高峰。但2024年我最喜歡的游戲反而是一部不太被關注的作品,叫《古龍風云錄》。游戲團隊在游戲的文脈上,繼承了當年《武林群俠傳》高自由度的遺產,同時也根據時代的特點去做了一些新的技術革新。在武俠世界里,表面看來市井人民并不重要,但如果沒有了他們,武俠世界的大俠沒飯吃、沒 水喝,誰都活不下去 。
(圖/《古龍風云錄》)
寧理
演員、譯者
或許是因為年齡,也或許是天性使然,我對流行文化趨勢不甚敏感。人類文明數千年間每個時期都有特定的流行屬性,但最終被保存、流傳的往往是原始、質樸的東西,也是人類最本真的渴望,是超越文化和種族的。文學與影視本質上都是人類對恐懼、感動、饑渴、愛等情感源頭的表達。自電影誕生起,兩者便持續互動共生:文學為影視提供想象根基,影視為文學賦予視覺延伸。這種共生將伴隨人類表達欲望永續存在 。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恰恰印證了創作本質。任何創作者都需保有柔軟悲憫之心,才能建立與世界的溫情連接,我始終相信“藝術是終極關懷”。常有人問我選劇本的標準,其實就是作為讀者或觀眾時被瞬間擊中的觸動,可能是一句臺詞、一個場景、一個角色的微妙舉止。這種難以言傳的共鳴,恰是創作最珍貴的火種。
(圖/《愛情神話》)
報紙、電影、電視誕生時都曾被視作對傳統表達的威脅,但最終都促成了新舊媒介的良性互動。如今某些粗糙短視頻常遭詬病,可我認為不應因此否定其存在的價值,正如我們不曾因鋼筆的出現而恐懼失去顏真卿,亦未因畢加索而否定倫勃朗。表達形式千變萬化,真正重要的是能否觸及人心。我對短視頻雖不甚了解,但我相信包容的力量。
閱 讀于我如同呼吸,很難說哪部作品直接影響表演,若真要有,便是所有讀過的文字,包括以前讀過的《兒童時代》《故事會》《讀者文摘》。我曾看過紀錄片《人如其食》(You Are What You Eat),如果把Eat換成Read,其實閱讀何嘗不是如此?那些字句早已融進骨血,成為觀照世界的眼睛。
齊康
制片人、愛奇藝燦然工作室總經理
這一年,當“推委”就無法再為“推諉”閱讀尋求理由。我覺得大眾的“閱讀”焦點從政治、歷史等宏大敘事,逐漸轉向生活、工作、性別等貼近個體經驗的議題,反映出人們對現實問題的關注度不斷提升,從個體角度、微觀層面尋找共鳴,探索自我價值和生活意義。
同時,也有越來越多關于影視和文學創作之間關系的討論?!伴喿x行為”也是“消費行為”,作家和讀者之間的關系也是供給端和消費端的關系,供給端根據視頻內容的消費數據,“投其所好”地設計和制造出新的文學作品(產品),得到消費端的正反饋,就會把這種文學作品的形態固化下來,無所謂好壞,但必然受影響。“為影視化而寫作”是一種必然現象,因為它從某種程度上反映正向商業邏輯,但未必會成為潮流,因為文字和影像是兩種不同的內容媒介,媒介有本質差別,就會有各自的主流。
(圖/《我的阿勒泰》)
楊瀟
記者、作家
常有讀者問我如何看待當下閱讀與寫作的困境,這些問題往往彼此勾連。比如我推薦的《人生解憂:佛學入門四十講》提到佛學與進化心理學的結合,其實源于我偶然讀過的一本用現代學科研究方法叩問佛教的書——《洞見》,當時覺得多一個視角總是好的,能打開認知、減少偏聽。
《洞見》
[美] 羅伯特·賴特 著,宋偉 譯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聯合讀創,2020-8
作為記者出身的寫作者,我始終關注非虛構寫作的公共性。若說調查報道與文學創作的融合,我認為核心是“扎實的采訪案頭工作”與“更好的敘事技術”的結合。非虛構天然具有社會責任,但這種責任不該被機械地理解。另外必須強調的是,真實是非虛構不可妥協的第一原則。若標榜非虛構卻虛構事實,無異于消費讀者的信任。至于文本打磨的分寸,有人過度雕琢文字,更有人對“文筆好”的理解過于狹隘,這種拉扯或許正是寫作的常態。
當代年輕人用閱讀緩解焦慮,我認為很值得鼓勵,畢竟開卷有益,少刷手機多讀書已是初步勝利。若能在書中找到慰藉或答案,則更是意外之喜。至于年輕讀者與宏大敘事的關系,有人逃離,也有人以更簡單的方式擁抱某種意識形態。這種分裂讓我想起朱學勤先生在《城頭變幻二王旗》中的觀察。然而,歷史寫作近年來在世界范圍的勃興,恰是對現實的回應。至于是否需要跨界、視覺化等新的敘事方式,我認為嘗試無妨,但不必將形式創新與內容深度相對立。畢竟,能吸引新一代關注歷史本身,就已邁出了重要一步。
岳雯
評論家
2024年,我的一個突出體會是,非虛構作品的活力似乎在某種程度上超越了虛構作品,這反映出人們對越發陌生化、區隔化和不確定的世界有強烈的認知興趣,以及有理性化地把握世界的愿望。榜單上的旅行文學、博物文學及其溢出的影響力就是明證。
文學評論界有一個“為誰而寫”的問題。書評家為讀者而寫,是卷帙浩繁中的引路人。文學評論家為作家而寫,他們傾向于與作家作智力與感受力的較量,為未來的讀者和作者而寫。讓青山歸于青山,河流歸于河流。
(圖/《我在島嶼讀書》第三季)
當下的文學創作仍然聚焦于人的精神世界和心靈圖景,自先鋒文學以來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我以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新的時代條件下道德倫理正在發生的根本性變化,這是當代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變量和參數。許多小說關于“善好”“好人”的討論令人印象深刻。這也是我持續觀察文學現場的一個維度。
“書讀不完了”是這個時代人們的宿命。即使有銳不可當的刀鋒替我們遴選,我們仍然有漫長的書梯要攀爬。那就讀吧,人與書俱老也是一種命運。以讀書應萬變,以思想開新局。
許紀霖
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當下公眾對中西方未來的不確定性普遍感到焦慮,其本質是難以把握時代趨勢與個人命運的精神困境。太陽底下無新事,歷史雖不會重復卻總在押韻,了解過往才能理解當下演化的底層邏輯——這正是歷史著作在當下流行的深層動因。
年輕一代?;乇苤袊F代史,認為這是落后挨打、反復失敗的苦史,難以提供正面的情緒價值。但快樂使人淺薄,痛苦令人深刻,“失敗史觀”恰是司馬光鑒古察今傳統的延續?!妒。?891—1900清王朝的變革、戰爭與排外》這類著作承載著反思與擔當,為有情懷的讀者提供精神錨點,可惜如今此類作品越發稀缺。
學術與通俗未必對立,高手筆下可兩全。許倬云先生將精深學識化作暢銷讀物,在B站掀起歷史熱;馬伯庸以小說技法激活塵封史料,皆是“大師寫小書”傳統的當代回響。學者需說人話、接地氣,作家應勘史料、尋深度,這是打破雅俗分野的不二法門。
(圖/《長安十二時辰》)
過去史學長期被學院派壟斷,充斥著八股腔調,令公眾望而卻步。如今科班出身的青年學者與跨界作家,正重拾司馬遷“究天人之際”的敘事傳統。他們的作品有血有肉,培育出新世代“史學青年”,拆除人為的學科藩籬。五四先賢開創的明澈白話文傳統,曾淪陷于學術黑話與瑣碎考證,而今在《史記》筆法的復蘇中,我欣喜看到胡適、朱自清那代人的文脈正在續接。文史本為同根生,當故事重新成為歷史的載體,思想的火種便有了燎原之力。
張向榮
文史作家、書評人
時代的短暫變動,會促使人們努力抓住某些穩定的、堅固的東西;但如果時代連續多年劇烈變動,人們也許會習慣在變動中生活,轉而去順應這一狀態。這是我對2024年的感受。從文化和出版的角度看,就是讀者對未來“新知”的追求似乎弱了,而對當下狀況的關注有所增加。這次的榜單里,非虛構、社科、旅行等多個獎項都在關注我們和他者的當下。
從我個人的寫作來說,文史類非虛構寫作的難點之一,就是如何處理“講知識”和“講故事”的關系?!爸R”往往意味著正確、客觀、唯一,而“故事”的魅力在于個性、多樣性、可能性,這兩者對作者來說是矛盾的,但讀者要的是兼得。當然,去處理矛盾的東西、滿足讀者的期許,正是寫作者的不竭動力。
因為寫作,2024年我主要閱讀了一些關于魏晉歷史和玄學的書籍,其中印象深刻的新書是李磊《流風回雪:六朝名士的廟堂與山林》和劉勃《說三分:三國故事的三重敘事》,這兩本書都是學術性和通俗性兼具的佳作。我閱讀的其他書籍里,印象深刻的書基本上都在此次刀鋒的年度榜單上,比如孫立天《康熙的紅票:全球化中的清朝》、秦暉《秦漢史講義》、林小英《縣中的孩子:中國縣域教育生態》、孟凡禮翻譯的《漢娜·阿倫特與以賽亞·伯林:自由、政治與人性》等,我也很開心看到這幾本書入選。
《流風回雪:六朝名士的廟堂與山林》
李磊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24-3
《說三分:三國故事的三重敘事》
劉勃 著
新星出版社|讀庫,2024-12
張怡微
作家、復旦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壯闊的平凡”這一主題讓我想起最近看的韓劇《苦盡柑來遇見你》。它講述濟州島海女三代女性的故事,雖未跳出通俗劇框架,卻精準捕捉到當代女性的生存褶皺——外婆在海里漂、母親在地上跑、女兒在天上飛。這種簡明的代際托舉,在小紅書上引發無數共鳴,有網友說:“外婆送媽媽到上海,媽媽送我到了香港?!?br/>
成為普通人并不容易,需要“壯闊”的愛和艱苦的學習,“平凡”背后也有看不見的挑戰。那些城鄉斷裂、階級隔閡和經濟周期,只能自己去消化,而日常生活的細節,恰恰是讓孤獨者確認“我并不孤單”的價值所在。比起英雄敘事,體諒與共情才是永恒的安慰劑。
(圖 /《苦盡柑來遇見你》)
關于非虛構寫作,我始終認為它是素人書寫他者的重要載體。但過去這一年的挑戰在于:AI正以驚人的速度混淆真實與虛構。當技術革命推崇“生成”而非“見證”,事實核查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關鍵細節是否由機器編造?這或許意味著非虛構將無限逼近虛構,成為某種過渡文類。
如今,注意力成為各行各業爭奪的KPI,年輕作者在技術革命與經濟周期中孕育的作品,很可能天然攜帶代際認知鴻溝。那些在傳統標準下無法被欣賞和識別的作品,反而更貼近時代邏輯。但真正的枷鎖在于,表達壓力已從精神層面滲透到生計層面,名利焦慮正在吞噬創作初心。
新媒體重構閱讀場景的代價是思考能力的退化。在今年的研究生面試中,我就遇到許多學生用短視頻博主的“文本細讀”應對提問,乍聽頭頭是道,細究卻無原創的文學感受。速食閱讀正在制造思維捷徑,而深度思考本應是困難且有門檻的,需要長期、高度的專注,而非算法投喂的二手結論。當工具太好用,審慎的辨識力反而成為稀缺品。這或許是我們必須承受的時代悖論。
趙宏
北京大學法學院研究員
擔任刀鋒推委最開心的是,我徹底實現了讀書自由,最快樂的時候也是收到各類圖書的時候。因為要給讀者推薦自己認為值得一讀的書目,所以還是覺得責任重大,但也正因為承擔了責任,讀書時和推薦圖書時就會特別注意不要有太多的個人偏好。但讀書又的確帶著強烈的個人偏好,所以即使推薦書也仍舊是推薦自己真心喜歡的,而不是自己認為應該讀的。
作為一個法律人,我非常中意文學中的人性表達,文學會讓人更深刻地體會人性中各種復雜幽微的面向。而且文學和法學的共同目標其實是將目光投射于具體的個人,讓個人的尊嚴浮現于水面。除此之外,作為女性法律工作者,我還特別關注文學中的女性議題。很多女性文學對法律也有推動作用,例如法國女作家瓦內莎·斯普林格拉的《同意》因為描寫了成年人對未成年人的性剝削,對于在法律上如何確定性同意年齡、如何保護未成年人也意義重大。
《同意》
[法] 瓦內莎·斯普林格拉 著,李溪月 譯
文匯出版社|新經典文化,2023-2
從出版和閱讀的角度而言,近些年歷史學著作似乎越來越跨越學科門檻而贏得大眾的普遍關注,在出版的具體門類中也表現強勁。典型的例如去年橫掃各大閱讀榜單的《康熙的紅票:全球化中的清朝》《王安石“強辯”考:十一世紀中國政治的常識與詭辯》等。這些歷史類著作打破了傳統的大歷史觀,也挖掘出歷史的更多偶然性和不確定性。在所有的社科類作品中,歷史學著作漸漸成為最有讀者群的作品門類,其讀者數量甚至超過了傳統的文學。在AI時代,這個現象還是相當值得玩味的。
周濂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
我們已經從文字時代不可逆地滑入讀圖時代,媒介變革必然重塑人類心智結構。與其說閱讀是抵御公共討論淺薄化的武器,不如承認閱讀本身就是好的,它或許能改善個體精神質地,但不會“有效地”改變公共討論的“淺薄化”和“情緒化”,更不會逆轉時代。
當我們談論“日常生活的深處”,我始終相信哲學必須與粗糙現實發生摩擦。維特根斯坦說得好,“空轉的車輪”毫無意義。2024年哲學類書籍需求不降反增,未來更是如此,因為面對急速變化和動蕩不安的世界,人們的困惑越來越多,哲學的主題——從“我是誰”“人有自由意志嗎”到“什么是正義”,已經成為每個人的根本處境。
如今,技術發展正在兌現“人類大腦的原則是能不用則不用”。AI不會解放人類,反而會放大人的懶惰,就像傻瓜相機讓攝影變得便捷卻空洞。閱讀或許能延緩傻瓜化進程,畢竟翻動書頁時必須主動思考,與書本進行真正意義上的信息交互,但若將閱讀當成“對抗”技術的工具,這本身已是異化。
《保守主義:為傳統而戰》
[美] 埃德蒙·福西特 著,楊濤斌 譯
上海人民出版社,2024-10
我曾推薦《保守主義:為傳統而戰》這本書,作者埃德蒙·福西特并不掩飾自己左翼自由主義者的身份,他既“承認”右翼力量,又表達了對長久忽視這一力量的“困惑”,從而“警示”硬右翼的崛起。在我看來,這才是審視傳統的正確姿態:既不沉溺懷舊,也不粗暴切割。當世界在解構與重構中搖晃,或許我們更需要這種充滿張力的對話。
祝羽捷
作家、策展人、文化學者
擔 任刀鋒圖書獎推委的這一年,與其說是評選,不如說是一場“反向教育”。為了推薦一本書,我必須強迫自己真正沉下心來閱讀。在碎片化時間成為常態的當下,這個“必須讀”的身份反而成了我抵抗快節奏生活的有力理由。它讓我在忙碌的夾縫里保留了一塊屬于閱讀的空間。
如今,科技越來越發達,人反而活得像被編程的機器,每天被數據、KPI、算法推著走。生活變得機械又匆忙,內心被繁雜信息填滿,精神世界越發荒蕪。這時候藝術保留的那一點詩意,就顯得格外珍貴?!霸娨狻北旧碜兂闪艘环N抵抗,一種珍貴的、不可壓縮的空間。還有作為人的體會、停頓、觀看、感受。
(圖/Pixabay)
2 024年,人們看到了AI給文學和藝術帶來的沖擊。在我看來,AI算法的“創造性”不過是基于數據編織的結果,與真正的藝術創作所需的超越模式識別的反邏輯和勇氣截然不同。以藝術界為例,AI更像策展人,只是對既有作品進行整理與呈現。但這種情況下,藝術家更應秉持反向思維來面對AI依據數據的創作——越是數據所指向的方向,越要反向創作,以此突破AI帶來的模式局限,催生新型藝術范式——偉大的藝術作品不就是以反常規思維打破數據樊籬,承載深厚人文價值的不朽結晶嗎?
(推委姓名按漢語拼音排序)
刀鋒圖書獎推委會主席李修文專訪
4月18日
2024年度刀鋒圖書獎
將在湖北武漢揭曉年度榜單
預約線上直播
作者丨段志飛、張文曦、方富明
編輯 | 鐘毅
新周刊681期雜志
刀鋒圖書獎專刊已上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