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都醫科大學附屬首都兒童醫學中心正式成立胎兒醫學中心,這一舉措是醫院積極響應“健康中國2030”國家戰略的重要實踐,也是加強出生缺陷三級防控體系建設的關鍵一步。
當前,出生結構缺陷已成為導致早期流產、死胎、圍產兒死亡、嬰幼兒死亡及先天殘疾的主要因素。在發達國家,出生結構缺陷位居嬰兒死因首位,在我國,這一問題同樣嚴峻,位居死因第二位。據統計,我國每隔30秒就有一個新生兒因出生缺陷面臨挑戰,每年新增病例高達80萬至120萬,給無數家庭帶來沉重負擔。出生結構缺陷的早期干預已成為全球關注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其中出生結構缺陷占出生缺陷的57%,是防治工作的重點。值得欣慰的是,根據國家衛健委最新數據,過去十年間,因出生缺陷導致的嬰兒死亡率已從2.3‰降至1.1‰,降幅超過50%,彰顯了我國在出生缺陷防治領域的顯著成效。
首都兒童醫學中心胎兒醫學中心的成立,標志著醫院在出生缺陷防治領域邁出了堅實的一步。中心首席專家張建,作為國內婦產-兒外科跨領域的權威專家,在產前診斷胎兒神經系統結構異常方面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已為數千例孕產婦提前產前咨詢,并參與產兒多學科會診。中心負責人馬立霜長期深耕新生兒外科領域,積極推動與產科的合作,創建了產兒一體化的合作模式,實現了危重胎兒新生兒的產前診斷與產后救治的無縫對接。馬立霜還創立了中國優生優育協會胎兒醫學專委會,并擔任主任委員。通過與北京市多家三級醫院、產院及產科專業的緊密合作,中心能夠為發現胎兒畸形的孕產婦提供及時、精準的新生兒外科評估,避免不必要的終止妊娠,并共同制定最佳的分娩時機和方式,確保危重新生兒得到高效轉運和救治。這些舉措顯著改善了重癥膈疝、肺氣道畸形、臍膨出、神經系統異常等嚴重先天結構畸形疾病的預后。
新生兒外科團隊與北京協和醫院產科合作開展的《重癥高危胎兒的宮內手術治療和產時多學科聯合救治》項目,榮獲北京協和醫院醫療科研成果一等獎。2018年至2022年間,北京市93.69%的膈疝活產兒由首都兒童醫學中心新生兒外科專家團隊進行產前評估、出生后轉運及手術救治,該團隊所負責的膈疝嬰兒期病死率(15.38%)顯著低于本市其它機構(42.86%)。與國際文獻報道的英國75%、美國74.2%的膈疝嬰兒期存活率相比,北京市的存活率達到80.82%,其中首都兒童醫學中心的存活率高達84.62%,充分體現了集中救治的優勢。該項目還入選國家衛健委出生缺陷綜合防治典型案例評選,在制度創新與綜合服務類中位列全國第一。
胎兒醫學作為一個由科學技術驅動的跨學科領域,首都兒童醫學中心胎兒醫學中心整合了新生兒外科、神經外科、超聲影像科、遺傳醫學、新生兒內科、泌尿外科等多學科專業。中心將依托首都醫科大學、首都兒科研究所、首都兒童醫學中心雄厚臨床基礎研究平臺,與北京協和醫院、北醫三院、北大醫院、北京婦產醫院等北京市及全國各產前診斷中心/產科密切合作,構建胎兒醫學多中心合作網絡,提供精準高效的胎兒咨詢、診斷評估、微創干預治療等產前產時產后一體化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務,為更多家庭帶來希望。此外,中心還持續開展胎兒成像、特殊手術器械以及結構畸形的再生醫學等技術的研發和創新轉化。
未來,胎兒醫學中心將致力于推動出生缺陷疾病的“關口前移”,從傳統的產后治療轉向產前干預,利用先進的微創技術對致命的胎兒疾病進行治療,為出生后的進一步治療爭取時機。同時,中心將實現“全周期整合”,將醫療、心理、社會支持融為一體,注重技術創新與人文關懷,推動胎兒新生兒疾病診療從“挽救生命”向“優化生存質量”進化,為提高胎兒出生缺陷治愈率、改善患兒生存質量和預后貢獻力量。
成立胎兒醫學中心是落實健康中國戰略的必然選擇,也是公立醫院的責任擔當。醫院將攜手各方力量,為每一個新生命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為實現“健康中國2030”的宏偉目標貢獻胎兒醫學的力量。
張建
胎兒醫學中心 首席專家
馬立霜
胎兒醫學中心 負責人
王瑩
胎兒醫學中心 負責人
文 | 馬立霜、王瑩
編輯 | 宣傳中心 郝潔
首都兒童醫學中心
科普號
首都兒童醫學中心
新聞號
首都兒童醫學中心
健康科普
新聞動態
就診服務
首都兒童醫學中心融媒體矩陣
覺得好看請點擊“在看”支持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