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閬中市,現由四川省南充市代管的縣級市,在明代是保寧府的治所,素有“巴蜀要沖”之稱,被唐代大詩人杜甫贊譽為“閬州城南天下稀”。
自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到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不到八年的時間里,大明壽王朱祐榰曾短暫居住于此。據考證,壽王府位于閬中城內西南隅,即今城西閬中中學一片。
壽王府闊為四里,遷移軍民居室千余家,徙縣學、寺觀、廟宇、公署數十區,造宮殿房屋八百五十間。饒有林園花木之盛。—《舊通志》
閬中古城
那么壽王殿下為何只在四川待了八年?后來搬去了哪里?他這一生都有哪些故事呢?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
就藩四川的曲折歷程
朱祐榰,生于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十一月十二日,憲宗朱見深第九子,生母安妃姚氏。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七月行冠禮,八月封為壽王。
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八月,進士路麟、徐浤等人被封為翰林院檢討,侍奉壽王等親王讀書。然而這些人之中只有路麟乖乖就職,其余九人鬧將起來,不愿意去王府做官。
國子監
明代中期的親王,早已不復開國之初的意氣風發,成了混吃等死的代名詞。因此有抱負有志向的進士,自然也不愿跟著他們混。據說徐浤領著人來到吏部,堵著尚書耿裕群起而攻之,認為他“銓選不公”。最終當朝皇帝孝宗朱祐樘大怒,將徐浤等人悉數罷黜為民。
送吏部查例發遣,且引成化初進士周鑒選崇府教書稱疾不出,及教官夏瓚酗酒為民事,具獄以聞。上以浤等詆毀大臣,免贖罪,照前例俱發為民。—《明孝宗實錄卷八十一》
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四月,朱祐榰離開皇宮,出居諸王府,開始為之國保寧府做準備。原本壽王殿下心心念念的封國是袁州(今江西宜春),當地有司嚇個半死,苦苦以“袁州不堪為言”。孝宗隨即下旨改為廣信府(今江西上饒),但最終定在了保寧府。
紫禁城皇宮
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十二月,英國公張懋充正使,武英殿大學士劉健充副使,持節冊封東城兵馬指揮徐諭之女徐氏為壽王妃。為了這場婚禮,孝宗特命支太倉銀一萬二千兩以助之。
- 就藩之前的鬧劇
明代第一次大規模親王就藩,發生在洪武年間。當時諸王大多分封在邊疆,隨行護衛將士眾多。比如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秦王朱樉、晉王朱棡就藩西安和太原之時,隨行的秦府護衛三千七百余人,晉府護衛三千二百余人。
第二次大規模就藩的親王,是仁宗朱高熾諸子:鄭王、襄王、荊王、淮王和梁王,時間則在明宣宗宣德年間,封國則位于長沙、建昌、韶州、安陸等長江沿線,用到的船只約二、三百艘。
第三次大規模就藩的親王,是英宗朱祁鎮諸子:德王、秀王、吉王、崇王和徽王,時間則在明憲宗成化年間,當時用到的船只數量猛增至七百余艘。
孝宗朱祐樘畫像
等到壽王的幾位兄長興王、岐王之國,不但船只數量進一步增加至九百余艘,一路之上還擾亂地方,破壞鹽法,引起了朝堂上下輿論嘩然。現在輪到壽王之國,朝廷官員認為應該將船只數量降到七百艘。
然而壽王府官員在朱祐榰面前嚼舌根,慫恿他堅持比照興王、岐王的成例。兵部官員大為憤怒,直接在朝堂上噴口水,最終促使朝廷對于親王之國的標準重新進行了更定。
比來所用車船,比之宣德、成化中已增數倍。若不立為定制,將來之弊殆有不可勝言者。此后親王之國,請給船照吉府例,多不過七百艘。官員、軍校俱照益府例,軍校每四人一車。官員照合得車數,每兩銀二兩四錢。送本府長史司交收給散,令其自雇。—《明孝宗實錄卷一百四十五》
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九月初六日,壽王來到天壽山,辭別父皇憲宗茂陵、祖父英宗裕陵、曾祖父宣宗景陵、高祖父仁宗獻陵、五世祖太宗長陵。此去一別,再無歸期。
奉天門(今故宮太和門)
九月十五日,壽王殿下來到奉天門陛辭。孝宗親自相送,此一去,兄弟之間再無相見之日。
- 就藩途中的鬧劇
閬中位于嘉陵江畔,四川東北部。從京師到保寧府,要沿著運河南下直至南京,然后轉長江航線途經武昌,最終才能抵達目的地。
結果誰也沒有想到,壽王一行剛到臨清,就出了幺蛾子。臨清位于山東西北部,是京杭大運河的樞紐城市。盡管有興王、岐王的前車之鑒,壽王府官員南下之時仍然一路吃拿卡要,各處州縣“不勝荼毒”。比如王府承奉宋祥、趙鳳,典膳時俊等人,在德州之時就問當地官員索要賄賂銀三百余兩。
臨清鰲頭磯
然而臨清兵備按察司副使陳璧是個狠人,鼻孔朝天,對壽王府官員不屑一顧。宋祥等人懷恨在心,竟然在陳璧拜謁壽王之時,指揮王府內使一擁而上,將其打了個頭破血流。同時王府軍校登岸之后,又進入民房商鋪公然搶劫財物,史稱“城中為之罷市”。
先是壽王之國,本府內、外官承奉宋祥等沿途科索。臨清兵備副使陳璧禁之不得,反為所撲。又縱其下損壞軍民房屋,搶奪市肆貨物。義官胡鼐等奏其事。璧亦奏祥等興販私鹽無筭,請重加究治。—《明孝宗實錄卷一百四十四》
此事由于涉及到親王,前后調查了一年多,宋祥、趙鳳才被押回京師,交由司禮監處治。時俊、王府長史王春等人則僅僅改調別府。由于打的是文官,故而幾年以后天災頻繁之際,還有官員就此上奏,將此歸結到壽王就藩途中所惹的禍端頭上。
- 就藩之后的鬧劇
閬中城西原有鳳凰山,本是盤龍山余脈,自北蜿蜒數里而來,自王府之后嶙峋突起,狀如舞鳳,稱龍鳳呈祥。山上花木薈蔚,有將相坊、會經樓、觀音寺等名勝古跡。結果術士認為王府建于山下,屬于“金虎昂首,不利主家”,結果硬生生將鳳凰山削為平地。
閬中古城
由于就藩途中的變故,以至于壽王府核心官員幾乎被一鍋端。而新來的這幫人,顯然比原來那批官員水準更為糟糕。
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的時候,王府小吏犯事,被保寧府知府抓起來用了“撻刑”,即打板子。長史司官員大怒,請出壽王令旨,找到巡撫巡按四川官員,要求他們教訓保寧府知府。這可真是離了大譜,什么年代了?親王令旨和廁紙還有啥區別?而且文官們還借題發揮,徹底讓親王令旨的作用約等于零。
禮部覆奏:今后凡各王府令旨,請令撫按三司等官會議可行者行之,稍重大者奏聞定奪。其窒礙難行者,令輔導官諫止。毋驚擾有司,貽害地方。上從之,仍降敕諭王,務遵祖訓行事。—《明孝宗實錄卷一百五十五》
遷國德安府
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十月,壽王的五哥岐王朱祐棆去世。因其無嗣,孝宗下旨將弟弟運回京師安葬,位于德安府(今湖北安陸)的岐王府則空了出來。
武宗朱厚照劇照
朱祐榰在保寧府待膩了,經過多年的軟磨硬泡,終于得以在大侄子武宗朱厚照即位后,改遷德安府。
正德元年以岐王世絕,改就岐邸于德安。—《明史卷一百十九·列傳第七》
壽王來到德安后,不但拿到了岐王遺留在此三百頃(三萬畝)莊田,武宗還把四川萬縣每年一半的抽分鹽銀調撥給壽王府使用。
然而朱祐榰猶不知足,還覬覦湖廣劉家隔稅課局、楊子港東山侖河泊所的課稅,遭到了戶部官員的強烈抗議,認為這是給官軍的俸糧,你這王爺也太貪了。
戶部言:“本府祭有常供出之,有司諸稅將以給官軍俸糧,豈宜輕動?宜移文該府內外輔導官啟王如復違例陳乞,必究主謀之人寘于理。”—《明武宗實錄卷十二》
武宗朱厚照畫像
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王妃徐氏去世,壽王隨即上奏朝廷,請求在德安及鄰近各府挑選繼室。禮部認為沒有前例,只能在德安境內選妃。但武宗給出了一個理由:“壽王懿親”,特旨允許。
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七月十九日,壽王朱祐榰去世,享年七十一歲,謚曰定,謚法“純行不爽”曰“定”,算是一個美謚。由于壽定王無嗣,壽國除封,其棺槨運回京師葬于西山,繼妃吳氏則返回京師居住。
吳氏的去世時間不詳,但不會晚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因為就在這一年,當朝皇帝世宗朱厚熜第三子裕王朱載坖的王妃李氏去世,皇帝親自給出了喪儀建議:“如壽定王繼妃吳氏例”。
結語:從壽王在就藩之前、之中以及之后在保寧府的表現來看,非常的一般。但他最后之所以能夠拿到一個美謚,在于到了德安府之后被一件事所觸動。
當時王府校尉當街騷擾百姓,遭到知府李重的懲治。壽王打李重的小報告,結果一位與這位知府素昧平生的百姓劉鵬,竟然千里迢迢趕往大理寺作證。朱祐榰聞訊之后大受感動,就此洗心革面,成為一代賢王。
校尉橫攖市民,知府李重抑之,奏逮重。安陸民劉鵬隨重詣大理對簿,重未之識也,訝之。鵬曰:“太守仁,為民受過,民皆得效死,豈待識乎!”重卒得白。祐榰聞而悔之,后以賢聞。—《明史卷一百十九·列傳第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