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月,我又輕了兩斤。”“我的BMI下降到18了!”……下午四點半,閔行區吳涇實驗小學的操場一角,一群略顯肥胖的學生一邊繞著塑膠跑道慢跑熱身,一邊交流著減肥心得。熱身完畢,短繩、籃球、足球、腳踏車等趣味體育項目悉數登場。1小時運動,讓這些“微胖界”的小學生們滿頭大汗。
這是吳涇實驗小學針對小胖墩學生開展的一場持續4年多的實驗。2021年,面對學校300多個小胖墩,校方果斷開設體質干預班,利用課后服務時段,把有減重需求的學生集中起來單獨編班,開展有針對性的體育鍛煉。同時,學校還通過家校合作,尋求家長的支持,一起幫助降低學生的肥胖率。如今,體質干預班最初的100多人,已經有70多人順利結業離班,目前約有20多名學生還需繼續“進修”。
在青少年肥胖率不斷上升的當下,吳涇實驗小學的這場持續4年的實驗,贏得了不少家長的心。有家長直言,“沒想到學校還會盯著學生減肥的事。短短幾年,孩子的變化太明顯了。”
運動疊加飲食干預,小胖墩變身運動達人
楊林馨,“胖墩班”里的一張老面孔。四年級的她,如今身高1米5,體重45公斤,BMI體重指數20.3。如今,運動場上的楊林馨,在隊伍中看著已經不顯胖了,長時間的運動也讓她的膚色比同伴們明顯深了一個色號。
不同于成年人,兒童的BMI標準值相對更低。比如,四年級女生BMI的正常標準是13.7-19.4,19.5-22是超重,大于22.1則為肥胖。而楊林馨在剛進小學時就是名副其實的小胖墩。平時酷愛吃紅燒肉的她體重一度達到51公斤。除了飯量大,她還一度很喜歡吃零食,經常會在放學后買點干脆面之類的零食解饞。
2021年,聽說學校開了體質干預班,楊林馨媽媽第一時間幫她報了名。
在體質干預班,學生的活動內容從慢跑熱身、跳繩,到玩羊角球、鉆山洞、擲飛盤、騎車等游戲,再到放松拉伸,每周3次,每次1小時。為了不讓學生感覺枯燥,老師還設計了各類趣味挑戰項目,而楊林馨最喜歡的就是這些不重樣的挑戰。
本以為進了“胖墩班”后,孩子只是每周多了三個下午的體鍛時間,讓楊林馨媽媽有些喜出望外的是,大約一個月后,她收到了老師發來的一張個性化指南,上面不僅有孩子的BMI變化趨勢和分析,還詳細羅列了針對這一情況的飲食建議,以及校內外的運動建議。“從每天早午晚餐該吃點啥,在家要避免哪些事項,到應該保持哪些運動,指南上寫得清清楚楚。”楊林馨媽媽說。
比如,“胖墩班”帶教老師王嘉怡給楊林馨的建議是:在飲食上以鹵牛肉代替紅燒肉,零食改為堅果,晚餐前喝一杯溫水減少食欲。運動上則要堅持每周3次家庭騎行。
如今,加入“胖墩班”三年多,楊林馨的體重和BMI變化明顯。更關鍵的是,這三年,楊林馨從一個不愛運動的小胖墩變成了校園里的運動達人。最近一次50米跑,她跑出了8.3秒的成績,一分鐘跳繩也從原先70至80個上升至150至160個。
不僅學生要減重,家長也要改變觀念
像這樣的小胖墩,在吳涇實驗小學最多時有300多個,超過全校學生總人數的三分之一。
2021年,薛瓊從其他學校流動到這所小學當校長。“當時我一看,學校有這么多小胖墩,學生體質超標嚴重,心里非常著急。”薛瓊下定決心要讓這些學生有改變,于是決定開設體質干預班。
很快,學校就向這些小胖墩的家長征求意見,結果是,300多個小胖墩中只有107個學生報名。
“很多家長有顧慮,覺得參加了這個班,仿佛就給孩子戴上了一頂‘帽子’。但在我們看來,孩子之所以超重、肥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家庭的養育習慣。”薛瓊說,有些家長工作忙,難得陪孩子,覺得為孩子盡量多地準備美食就是愛孩子的表現;還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吃得越多長得越快、身體越好,加之家長鼓勵孩子運動的意識不夠,時間一長,孩子的體重就控制不住。“要減少小胖墩,意味著我們學校不僅要讓孩子盡可能地動起來,也要想辦法改變這些家長的觀念和習慣。”薛瓊說。
體質干預班的孩子,有一張特別的課表,每月調整一次,課表和孩子的體重、BMI值等身體狀況還會發到家長手中。每周二、三、四下午的課后服務時段,這些孩子都會在王嘉怡和其他體育老師的帶領下,參加有針對性的體育鍛煉,比如,有的學生需要強化耐力,有的要主攻爆發力,還有的要提升核心力量。
王嘉怡手里的課表上,則會標出“胖墩班”學生的身高、體重、BMI差值以及針對每個學生采取的措施。“我們的常規目標,是在兩至三個月的時間內,讓超重學生的BMI下降0.3到0.8,讓肥胖學生的BMI下降0.5到1.0。”
在學校運動量大了,不少孩子回到家后,晚飯自然吃得更多。問題也跟著來了:父母的思想還相對統一,但遇到祖輩養育的家庭,老人往往很少會在飲食上限制孩子。考慮到這種情況,學校也制定了應對舉措,那就是定期給家長發送孩子的體質干預單,并和家長“約法三章”,要求家長也必須遵守這些干預措施,以“運動作業+飲食菜單”形式,實現家校配合。
“這幾年實踐證明,即便有些家長由于各種原因未必有空督促孩子在家運動,但讓他們根據飲食菜單調整一下孩子的飲食,多數家長都很愿意配合。”王嘉怡說。
讓每個學生動起來,布置體育作業代表一種堅持
微妙的變化,在吳涇實驗小學出現了:“胖墩班”里的小胖墩越來越少了。在此情況下,不少老師也想到了一個新問題:如何避免其他學生成為新的小胖墩?
薛瓊的策略是,要在校園的各個角落營造便于學生運動的氛圍。這些年,教學樓里多了讓學生走出教室就能運動的體育游戲屏、操場上也多了隨時能統計學生跳繩個數的智慧大屏。
“我們學校地處郊區,運動場地較大,這也是我們最大的優勢。”薛瓊說,為了讓每個學生都樂意動起來,學校添置了不同類型的運動器具,除了飛盤、長繩、踏板車、沙包等,最近,學校又添置了幾十輛自行車,準備讓學生在校園里暢快騎行。
不僅如此,學校還增加了兩間運動倉庫,里面裝滿各種有趣的運動器械,學生可以隨時去借用,激發他們的運動興趣。
學校每周還會給所有學生家長布置體育作業,這也是學校堅持了數年的傳統。在薛瓊看來,做不做體育作業,是學生和家長的自主選擇。但布置體育作業,則代表了學校對于學生每天運動的一種堅持。
今年2月頒布的《上海市中小學體育工作管理辦法》明確,要保障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時間不低于2小時。隨著新規落地,吳涇實驗小學又順勢推出了“新招”,將在課后服務第一段做作業的時間中,再拿出半小時,讓所有學生參與各類體育活動。為此,學校最近召集全校教師舉行了健康工作大會,計劃從4月下旬正式啟動這一計劃。
薛瓊坦言,她就是一個酷愛運動的人,從運動中收獲到健康和積極的心態,所以也希望每個學生都能保持每天運動的習慣,以健康的體魄迎接未來挑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