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潤民
歐佩克官網近期發布了第58次聯合部長級監督委員會的會議通報。通報稱,聯合部長級監督委員會用Kpler、OilX和ESAI取代挪威能源咨詢公司Rystad和美國能源信息署(EIA),作為評估歐佩克+原油產量及合規性的次要信息源。
早在2022年3月31日,歐佩克第183次特別會議決定以Wood Mackenzie和Rystad Energy取代國際能源署。至此,國際能源署和美國能源信息署均被排除在歐佩克組織二手來源機構之外,隱含著國際石油行業三大機構歐佩克、國際能源署、美國能源信息署三者之間的關系今非昔比,全球石油行業發展形勢出現了顯著變化。
2022年,國際能源署被剔出名單,是石油出口國與進口國利益分歧擴大和能源轉型的必然結果。近些年,國際能源署針對石油行業的投資、需求、供給發布了一系列與歐佩克組織利益相背離的言論、數據和報告,與之前該組織需要依賴歐佩克石油時的態度截然不同。據英國能源研究所數據顯示,1965—2023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石油需求從2005年最高超過5000萬桶/天下降至2023年的不到4500萬桶/天;年度日均供需缺口從2007年最高超過3000萬桶下降至2023年的1350萬桶;對組織外的石油進口年度依存度由1976年最高超過66%下降至2023年30%。歐佩克與國際能源署成員國之間的石油依賴關系已然不再有,二者之間的合作關系被弱化也在情理之中。
此次美國能源信息署被剔出名單,與美國成為石油凈出口國、成為歐佩克的強力競爭對手和美國政府的態度不無關系。據英國能源研究所和美國能源信息署數據信息,繼1976年從世界第一大產油國位置跌下來之后,2014年,美國重返世界最大產油國地位;2020年,美國成為石油凈出口國,當年平均凈出口石油63.5萬桶/天;2023年,超越沙特、俄羅斯成為全球最大的石油出口國;2024年日均石油凈出口達到233.7萬桶/天,成為世界主要的石油輸出國之一。與國際能源信息署大幅降低對組織外進口石油供應依賴相比,美國卻成為了歐佩克組織實實在在的競爭對手。更有甚者,美國政府,不論是民主黨執政還是共和黨執政,均一再對歐佩克施壓,敦促歐佩克組織在減產限產時期增產,甚至指責歐佩克將石油“武器化”,還一度于2007年在眾議院以345票對72票通過了《禁止石油生產和出口卡特爾法案》。盡管如此,相對于國際能源署、歐佩克而言,美國能源信息署的數據顯得更加客觀、更具連貫性和參考價值,國際上鮮有能與美國能源信息署數據相比的。歐佩克把美國能源信息署剔出二手來源名單,出于政治目的的成分遠遠多于客觀價值的成分。
隨著國際能源署成員國石油需求的觸頂回落進入下行軌道,石油數據跟蹤分析與研究在國際能源署工作中的分量將逐漸弱化,其數據對歐佩克的引用價值必然逐漸降低,國際能源署與歐佩克的合作或再難重返歷史巔峰。但是,美國能源信息署的情況不一樣,盡管美國石油已成為歐佩克組織的主要競爭對手,但還保持石油生產和供給之間的緊密關系,美國能源署依然還有必要維持相對客觀和豐富的石油數據支持,不排除未來某個時期再次被歐佩克引入二手來源名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