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一到,山東人的野菜DNA跟著動了!
3月16日,山東民警發(fā)現(xiàn)一名男子,在高速公路中央的隔離帶中,拿著工具埋頭挖野菜,全然不顧及自己的生命安危。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已經(jīng)不是第一次發(fā)現(xiàn)山東人徒步上高速挖野菜了。
早在2021年,一位老太太就因在高速中央的護欄外挖野菜,被巡邏民警發(fā)現(xiàn),當時還沖上新浪山東頭條的新聞榜。
山東野菜究竟有什么樣的魅力,讓人寧愿冒著生命危險,也要拼命去挖呢?
當前出門在外,如果問山東人會在哪里?答案是,不在河畔邊,就在田地間,或在山坡前,集體進入“打野模式”,也就是挖野菜。
清明假期的第一天,濟南市民張小婉,決定和家人一起去玉符河畔挖野菜。
等到他們抵達目的地后,河畔邊早已有不少“野菜獵人”開始行動了。
張小婉也不甘示弱,拎起小竹籃、帶上小鏟子,立即開啟搜尋模式。
不一會兒,原本空蕩蕩的小竹籃里,已裝了多半苦菜。
挖野菜不僅在年輕人中受歡迎,在孩子眼中,也是有趣的存在。
網(wǎng)友郭美噠的孩子很喜歡戶外活動,自從郭美噠帶她挖過野菜后,她覺得根據(jù)媽媽的提示,能找到各式各樣的野菜,很有成就感,還想繼續(xù)挖。
于是,郭美噠上個月帶她去了青島城陽上馬街道旁的田地里挖野菜。
她看到薺菜后,很快地說出了相應的名字,并且表示還要繼續(xù)找尋其他類型的野菜,直到把小籮筐裝滿為止。
此外,挖野菜還讓人覺得能“發(fā)財”。
來自威海的曲女士,出行途中看到一座小山坡,本以為山坡上密密麻麻的都是雜草,仔細一看,原來全都是薺菜、麥蒿。
她激動得兩眼放光,扛起小鋤頭,立馬原地開挖。
她一邊挖還一邊打趣道:“要發(fā)財了?!?/p>
她越挖越有勁,彷佛看到了滿地薺菜餡的包子、餃子,已經(jīng)等不及開吃了。
山東人愛挖野菜,已成了不爭的事實,別人去春游,山東人在挖野菜;別的孩子在玩游戲,山東人的孩子也在挖野菜;甚至別人出行只望著目的地,而山東人在途中也要挖野菜。
山東人對挖野菜的熱情只增不減,不管男女老少,只要看見就挖,隨時隨地都能開挖。
有外省網(wǎng)友表示:“真搞不懂為什么這么多山東人愛挖野菜?又不是買不起蔬菜?”
一位山東網(wǎng)友回復道:“野菜做出的美食,有獨特的味道,特別是薺菜餃子、涼拌馬齒莧,非常美味。”
說起山東人真正熱衷挖野菜的原因,還得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來看。
農耕文明的基因傳承,絕對是最重要的原因。
山東地處黃河下游,早在大汶口文化時期,就已經(jīng)孕育了成熟的農耕文明。
這種與土地共生的生存方式,讓山東人對野菜的認知,早已超越“食物”本身。
像是膠東半島的老一輩人,能隨口說出二十多種野菜的土名:“薺薺菜”要挑抽薹前的嫩苗,包餃子最鮮;“馬扎菜”(馬齒莧)需等伏天曬蔫了焯水,拌蒜泥能祛暑氣等。
這些口耳相傳的“野菜經(jīng)”,其實都是農耕文明留給后人的生存之道。
即便如今的蔬菜產(chǎn)業(yè)再發(fā)達,甚至山東成為全國最大的蔬菜生產(chǎn)基地,山東人依然會在春日里扛起小鏟子,去田野地頭挖野菜。
這并不是因為缺菜或是買不起菜,而是一種刻進基因里的儀式感。
另外,饑荒創(chuàng)傷的“后遺癥”,也讓山東人從骨子里就放不下挖野菜。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正處于饑荒時代,糧食根本不夠吃,常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而漫山遍野的野菜,成了救命的“主糧”。
那個時候的母親們,往往是出門挖野菜的主力軍,不論是薺菜、蒲公英,還是苦菜、馬齒莧、曲曲菜,都能變著法兒地做出可口的味道。
“媽媽的野菜,救荒也救荒”這句流傳至今的老話,也塑造了山東人對野菜的特殊情感。
所以,看到野菜,山東人就能回憶起那段艱難困苦的日子,與此同時,也提醒后人:眼前的富足來之不易,土地的恩賜必須心懷敬畏。
由此看來,野菜早已在山東人心中,有著不可撼動的位置。
野菜發(fā)展至今,不僅一直出色地在完成“使命”,而且也完成了精彩的蛻變。
最先便是讓人們切身享受大自然帶來的美好。
今年3月29日,青島翠林云莊鄉(xiāng)村樂園舉辦“野菜節(jié)”,為親子家庭及游客打造了一場沉浸式春游體驗。
活動吸引了眾多的市民、游客走進田園,共同感受挖野菜、野菜比賽、品野菜、做野菜的樂趣。
一名在場的家長說:“通過參加這個活動,我和孩子的關系更好了,也進一步了解到孩子不是內向,而是沒有讓他放松的環(huán)境,他就表現(xiàn)得很拘謹,這樣的活動可以多舉辦?!?/strong>
“野菜節(jié)”不僅是為野菜舉辦的活動,更是讓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形成更加緊密的連接,在如今喧囂的環(huán)境中,有一份清靜的美好。
而且,如今挖野菜還能給山東人切切實實帶來經(jīng)濟收益。
在山東臨沂,尹大哥在村里負責收野菜,十幾位六七十歲的老太太負責挖野菜。
她們每人每天能挖四五斤,能賺二三十元。
這些老太太們一輩子沒出門打過工,看到自己能通過勞動賺錢很知足。
除此之外,山東人還推動出了一個新的野菜產(chǎn)業(yè)鏈,讓農民獲得更大的收成。
聊城市的李找村是“野菜專業(yè)村”,專門種植野菜“面條菜”,目前產(chǎn)業(yè)發(fā)展得有聲有色。
村民肖云峰向齊魯網(wǎng)的記者講道:“ 面條菜在種植管理方面屬于粗放式管理,生長期間不用施肥,種的時候澆上一遍水,基本上就不用管了,一畝地一年的純利潤有一萬多元?!?/p>
“我今年種了60畝面條菜,經(jīng)濟效益很可觀?!贝迕窭钋锵颊f。
因野菜的存在,人們的幸福感直線飆升,既生活安穩(wěn),又有收入來源,幸福生活就在眼前。
山東人挖野菜的“癮”,其實是對土地的深情告白。
他們用野菜把過去與現(xiàn)在相連接,在時代的浪潮里,既守住了土地的根,又找到了發(fā)展的路。
正如一位網(wǎng)友所說:“山東人不是在挖野菜,而是在挖一種傳承千年的生存智慧?!?/p>
參考資料:
1、騰訊網(wǎng):《男子徒步上高速只為挖野菜,山東交警將其勸下》
2、極目新聞:《從“郊游活動”到“打野社交”,有年輕人愛上了挖野菜》
3、齊魯網(wǎng):《聊城市東昌區(qū)創(chuàng)新“野菜+”生態(tài)農業(yè),畝產(chǎn)效益過萬元》
作者:迪迪
編輯: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