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發現了嗎?
有一個同學看科幻故事,班里就會起“科幻風”,大家紛紛借閱。
有一個男生喜歡打籃球,很快全班男生女生就會關注籃球,尤其校內籃球比賽。
這是相對積極的表現,部分家長會非常鼓勵和支持。
但,如果,
有一個孩子迷上電子游戲,和班上同學討論,甚至放學后還會約賽。
有一個孩子早自習補作業,周圍的個別同學也開始效仿。
有一個同學上課小聲說話,不一會下面逐漸“嗡嗡嗡”聲一片。
這樣家長會立刻緊張起來。本來很聽話的孩子,突然有了壞習慣。這很可能是模仿同齡人,受同學影響。這種從眾的行為,就是“羊群效應”。
我們當然是希望,孩子多學好的行為和習慣,遠離那些不好的行為啊!可事實是,孩子往往會被那些“負面的行為”吸引。
如果媽媽用下面這兩種態度面對孩子的壞習慣,就算累死也不能幫孩子戒斷“羊群效應”,反而會加劇孩子的叛逆心理。
第一類媽媽:不聽孩子說話的媽媽
在學校,小明剛聽同學說了某某游戲,很是好奇。回到家剛和媽媽說了游戲的名字,就被媽媽打斷:
“游戲可不是好東西,咱可不玩兒!”
“你現在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別讓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分心!”
媽媽地打斷,讓小明的話卡在喉嚨里。
因為在家無處傾訴自己的好奇心,在學校里小明就圍觀在積極討論游戲的同學周圍。隨著討論次數增多,讓小明對游戲更加好奇,想看看它是什么樣的,為什么那么吸引同學。
粗暴打斷孩子的表達,讓孩子感覺不到自己被尊重。如果家長不改變這種溝通方式,孩子與父母的距離會越來越遠。而長期不被傾聽的孩子,在青春期更容易出現叛逆的行為。
第二類媽媽:阻止孩子探索的媽媽
“媽媽,我們同學玩某某游戲,聽上去很有意思,我想看看。”
“游戲有什么好玩的,你現在任務是學習,別浪費時間!畢業以后有的是時間玩。”
小明表示,自己只是想看看,不會耽誤學習的。
媽媽還是不同意。說游戲會上癮。還跟小明說:
“你看看那些打游戲的孩子,有幾個成績好,能考上好大學的?別和他們一起玩。”
說起游戲,家長如見洪水猛獸,生怕孩子被它“卷走”。殊不知,堵不如疏,被禁止探索的童年時光,終將長出叛逆的長刺。
可是就像“我想玩游戲”這樣的嘗試,萬一孩子收不住心,沉迷進去,讓自己無法自拔,怎么辦?
家長的擔心不無道理。
去年家長會結束,和班里常年前三的學生家長聊天。原來她家兒子也會被電子游戲吸引。我們趕緊向她取經。
孩子媽媽說:好奇游戲是成長中的孩子遲早會遇到的事情。我們一味地制止只會讓孩子更加好奇。所以讓孩子玩游戲前,我跟孩子約法三章。
- 01 上學時間不能玩。也就是周一至周五不可以玩。
- 02 每次玩游戲不能超過2小時。
- 03 不可以把手機帶進臥房。
如果成績下降,或者沒有遵守約定,就不能玩游戲了。
因此,在信息快速更迭的時代,我們制止孩子了解新事物反而容易激發孩子更強烈的好奇心。尊重孩子的好奇,在規則內給予孩子一定的自由,幫助孩子培養起自控力,是信息時代家長要掌握的重要技能。
聰明的家長不會束縛孩子的探索欲望,而是會表達自己的擔憂,同時告訴孩子規則的重要性。在成長的過程中,給孩子畫出一塊安全的探索空間。給成長與管教中間留出界限,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信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