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海戰中,反艦導彈的突防能力日益增強,艦艇末端防御系統成為守護艦艇安全的最后屏障。作為中國海軍艦載末端防御的核心裝備,1130近防炮憑借其卓越性能成為反艦導彈的致命克星,性能比美國密集陣系統還要強悍。
在研制過程中,1130近防炮采用了多項創新技術,其中最為核心的就是加特林撞管式設計和雙向交替供彈結構,外加鎢合金穿甲彈頭。
加特林撞管式設計使得11根炮管能夠圍繞中心軸高速旋轉,每根炮管都能獨立完成近彈發射退殼流程。通過電擊驅動,炮管轉速達到了驚人的水平,從而實現了每分鐘11000發的高射速。這一射速遠超美國密集陣每分鐘的4500發和俄羅斯卡什坦的每分鐘10000發,使得1130近防炮在應對多目標攻擊時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雙向交替供彈結構是1130近防炮的另一大亮點,左右兩側各配置一個彈鼓,每個彈鼓裝備1280發子彈,總備彈量為2560發。在連續射擊過程中,左右彈鼓能夠交替供彈,極大提高了攻彈效率,確保了在高射速下彈藥的持續供應。
火控系統方面,1130近防炮配備了相控陣雷達和光電紅外追蹤系統。這些先進的探測與跟蹤設備使得1130具備了全天候作戰和攔截隱身反艦導彈的能力。在惡劣的環境和復雜的電磁環境下,它能夠同時對48個目標進行跟蹤和軌跡測算,并根據目標威脅程度自動分配攔截優先級。對于飛行速度達到2—4馬赫的反艦導彈,1130近防炮的攔截成功率高達96%,對于一般亞音速的導彈,其攔截成功率更是接近百分之百。
然而,高性能背后是高昂的成本,單發鎢合金穿甲彈造價約2000元,按每秒166發射速計算,單秒彈藥成本達33.2萬元,每小時耗資近12億元,這一數字甚至超過部分輕型護衛艦造價。
但實戰中1130通常以3秒持續射擊攔截單枚導彈,成本約120萬元,卻能避免數億裝備損失。正如軍事專家指出,與其讓艦隊暴露在導彈威脅下,不如用120萬買一次安全。它是艦艇的最后一道屏障,一艘055驅逐艦造價可要60億元,更不用說上面的官兵以及其他武器裝備的價值有多高。
當下,中國已啟動新一代近防系統研發,2230型近防炮將炮管增至22根,射速提升至每分鐘20000發,同時探索激光武器與彈炮合一系統結合的可能性。
例如,071型登陸艦搭載的300千瓦級激光武器,單次攔截成本僅6元,且可同時應對30個目標,反應速度達毫秒級。這種技術突破使激光武器在成本、抗干擾能力上優勢顯著。
但是激光武器能否完全取代1130近防系統?答案是目前還不行。
鎢合金彈藥可穿透現役所有反艦導彈戰斗部,而激光武器制約條件太多,比如雨霧天氣影響、功率限制當前最高只有300千瓦,以及持續發射散熱問題都需要解決。中國目前已經解決了一部分,只是暫時應該還不能上艦。
未來海戰防空或呈現“激光攔截+近防炮補漏”的協同模式,激光武器負責常態化低成本攔截,而1130這種近防炮則作為最后屏障應對極端情況。
1130近防炮的造價雖高,但其戰略價值遠超經濟賬。從研制歷程看,這套系統歷經無數次試驗與改進,攻克了多項核心技術。正如外媒評價:“1130的恐怖之處在于,它用工業時代的機械結構,實現了對頂尖制導武器的攔截?!?/p>
在實戰部署中,1130已廣泛裝備于航母、驅逐艦和護衛艦,形成多層次防御體系。
以航母編隊為例,外圍有戰斗機、中遠程導彈層層攔截,1130僅需在最后10秒內應對漏網之魚,這種“分層防御”理念使彈藥消耗量控制在合理范圍。所以,1130近防炮并不是一直開火的,那樣炮管也受不了。
中國下一代近防系統將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術,通過艦載AI中樞實時分析威脅等級,自動分配攔截資源。例如,對亞音速目標優先使用激光武器,對超音速導彈則啟動1130加電子干擾的復合攔截模式。同時,模塊化設計將使近防系統具備快速換裝能力,適應未來高超音速武器、無人機群等新型威脅。
從更長遠的視角看,近防系統或將與艦艇電力系統深度耦合。071型登陸艦的激光武器已驗證中壓直流綜合電力系統的優勢,其能量轉化效率達90%,為未來更大功率激光武器提供了電力支撐。以后儲能技術的突破,近防系統還有望實現“無限續航”。
在海戰中,防御系統的價值不在于絕對便宜,而在于讓對手的攻擊失去意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