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東西南部,有一片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土地,在“百千萬工程”的推進下,它以僑鄉風韻、海絲遺韻、濱海風情和果味農趣,吸引著無數旅者的目光。粵西,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地方,它的故事,如同一部厚重的史詩,等待著我們去細細品讀。
讓我們隨《廣東文化和旅游特色鎮巡禮》系列短視頻,走進粵西地區,深入江門、陽江、茂名等地,開啟一場山海相邀的僑鄉漫游。
僑鄉風韻:
一磚一瓦堆疊起時光印記
隨著電影《讓子彈飛》日益上漲的口碑,網友們大喊為電影“申遺”的同時,黃四郎的一句“我這碉樓固若金湯”,讓粵西碉樓這種獨特的建筑形式為更多人所熟知。
壁壘高聳,窄窗堅墻,開平市塘口鎮自力村的碉樓錯落矗立,像一個個沉睡的年邁護衛,用斑駁的磚瓦和苔痕,無聲訴說著動蕩年月里保衛家園的功勞。樓臺四角上獨特的“燕子窩”瞭望臺,凝聚了粵西人民的智慧。
歐式的廊柱和拱頂,展現著“下南洋”打拼后落葉歸根的華僑們不拘一格的審美融合,又承載著華僑們對家鄉的思念,更見證了僑鄉人民的輝煌與滄桑,是世界文化遺產“開平碉樓與村落”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另一邊的強亞村,則圍繞碉樓打造起了特色民宿,吸引許多游客留宿打卡。從民宿房間的開放式落地窗向外望,阡陌田壟、池塘老樹、碉樓掩映,曾經用于抵御匪患的“城堡”,如今又成了都市人短暫逃離城市喧囂的安心之地。
歲月悠長,碉樓以其獨特的建筑風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成為了粵西僑鄉的一張名片。他們既是僑鄉變遷和發展的見證者,也是粵西近代歷史的守望者。
而在賡華村的立園,僑鄉建筑又想世人展現出溫婉的一面。這里是旅美華僑謝維立先生于上世紀20年代興建的私人園林。這座園林集傳統園藝、西洋建筑、江南水鄉特色于一體,展現了中西文化交融的獨特魅力。立園的建筑包括“晚香亭”、“觀瀾亭”等,每一處都透露著匠心獨運的設計和對細節的精致追求。
走進泮立樓,就像走進了一部連續劇般的家族史,銅質的精致餐具、貼金的精美廊柱、筆法考究的裝飾壁畫,樁樁件件無不勾起我們對當時豪門生活的無盡遐想。這些錯落有致的樓臺,在夕陽余暉中留下層層剪影,隨著“百千萬工程”的推進,它們又會在明天升起的朝霞中,煥發別樣的新生。
海絲揚帆:
一艘千年前駛來的時空寶船
如果想進一步了解粵西的深厚歷史底蘊,就要來到陽江的海域,“打撈起”一段塵封了800年的史詩。它沉睡在深邃的海底,直到1987年才重新被世人發現,一舉成為世界矚目的“寶藏船”。這便是“南海一號”,一艘滿載著宋朝故事的古沉船,它的存在,不僅證明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更是中國水下考古的驕傲。
南宋年間,一艘尖頭的木質帆船載著滿艙的德化窯、磁州窯、景德鎮、龍泉窯等宋代著名窯口的陶瓷精品,以及金銀珠寶、銅環、銅珠等商品,從福建泉州出發,經由粵西海域駛向東南亞或中東地區,卻因風浪變故沉海。這趟不幸的旅程已經過去千百年,卻無意中為今人開啟了一次穿越時空的旅行,船上的每一件器物,都蘊含著古人的智慧和審美,每一片碎片,都記錄著那個時代的繁榮與夢想。
為了將這艘古代貿易貨船護送上岸,陽江市耗資1.5億元建成了“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并在2007年12月21日,采用世界首創的整體打撈方式,連同掩埋船身的海泥一同“打包”上岸,保證了船體完好無損,讓世人得以窺見那個時代的輝煌。
如果你向往歷史,渴望親見那段輝煌的海洋時代,可以到陽江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與這艘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古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貨船,進行一場穿越千年的對話。在這里,你將與古代的智慧和文明相遇,與歷史的足跡相擁,而這一切,將會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文物之旅。
縱情濱海:
遨游海陸空全新游玩體驗
想感受粵西的濱海風情,位于陽江市海陵島的大角灣,不得不去。這里是海陵島知名度最高的景點之一,沙灘細膩柔軟,海水清澈見底,堪稱粵西濱海旅游的精華所在。
在這里,可以坐上沙灘車,在寬敞的沙灘上肆意馳騁,或選擇乘動力滑翔傘欣賞大角灣的超長海岸線,也可以隨游艇駛入大海,乘香蕉船在海面飛馳,聆聽海風和海浪的呼嘯,盡情享受陽光、沙灘和海浪帶來的無盡樂趣。
粵西的海濱不止可以逐浪,還可以到雙豐村接受一場來自天空的邀約。雙豐村的云帆飛行營地是一個集飛行體驗、培訓、觀光為一體的綜合性航空基地。背上傘包鉆進直升機里,從云端一躍而下,完成一生必打卡的超刺激跳傘體驗,俯瞰粵西美麗山海風光,享受飛翔的自由與快樂。
如果不喜歡太刺激的游玩項目,也可以到海陵島紅樹林國家濕地公園,接受一份來自大自然的饋贈。這片神秘的綠色海洋,它生長在潮汐的邊緣,靜靜地守護著這片海域的生態平衡。
桐花樹、白骨壤、秋茄等豐富的紅樹林品種在潮起潮落中頑強生長,為無數海洋生物提供了棲息地,吸引了白鷺、蒼鷺、海鷗等189種鳥類這此筑巢繁衍。漫步于林中木棧道上,不時可以看到鷗鷺翔集,可以近距離觀察到招潮蟹在灘涂上忙碌,或是在退潮時,帶上孩子加入到趕海的行列,體驗收獲的喜悅,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與和諧。
果味農趣:
一騎紅塵妃子笑的底氣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馬伯庸同名小說改編的歷史劇《長安的荔枝》即將上映,把人們拉回那個為“嶺南百果之王”瘋狂年代。而在茂名,根子鎮的39棵歷經千百年不倒的荔枝樹,或許就是那段歲月的親歷者。歲月的流逝讓它們飽經風霜,有些主干已經被蛀空,但枝干依然頑強生長起來,形成了各種別具特色的造型。
在“百千萬工程”的推動下,茂名建立起中國荔枝博物館,將古荔枝的往事與發展一一陳列,從秦漢時期的“一果難求”,到如今的聞名海內外,荔枝用甘甜果味,向世人展現它的出圈實“荔”。
荔枝之于茂名不僅僅是一種水果,更是一種文化傳承和地方驕傲。在浮山嶺這塊被山海環抱的福地,荔枝已經茂盛生長了兩千多年。這里的荔枝沐浴著充足陽光,吸取著富饒的紅壤養分,顆顆飽滿,色澤鮮艷,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寶石。輕輕咬一口,那清甜的果汁瞬間在舌尖綻放,甜而不膩,讓人回味無窮。每年荔枝季節,浮山嶺都會迎來無數游客和客商,共同分享這份甜蜜的收獲。
村中一條小河流淌而過,兩岸繁花似錦,村街客來客往,田園景點星羅棋布,漫山遍野的三華李樹翠綠蕩漾,仿佛是大自然精心布置的一幅生動而唯美的鄉村振興畫卷。
當粵西的夕陽緩緩沉入海平面,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便披上了一層金色的輕紗。從僑鄉的古韻到海絲的遺風,從濱海的浪漫到果香的田園,粵西以其獨有的風情,編織了一幅豐富多彩的文旅畫卷。
在這里,每一步都是一次穿越,每一眼都是一次發現?;浳鳎@片充滿活力的土地,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世界的目光。它不僅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更展現了現代文旅融合的無限可能。粵西的故事,如同這片海域中不息的波濤,永遠涌動著生機與活力,等待著更多的人來聆聽、來體驗、來發現。
**如有侵權請與本公眾號聯系**
編輯 | 龍家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