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劉備在白帝城一病不起,蜀漢政權面臨著巨大的權力交接危機。為了應對自己去世后主少國疑的情況,劉備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將諸葛亮與李嚴喚至榻前,委以托孤重任,諸葛亮為主,李嚴為輔,那么這兩位托孤大臣的權力是如何劃分的呢?
白帝城托孤:權力交接的微妙布局
劉備在夷陵之戰慘敗后,率殘兵退守永安白帝城。此時的他身心俱疲,治下的蜀漢也陷入內外交困的局面。而太子劉禪過于年幼,政治能力不足,難以駕馭復雜局勢。劉備深知自己時日無多,為了挽救自己辛苦幾十年打下的基業,于是精心挑選了兩位托孤大臣,即諸葛亮和李嚴。
諸葛亮本是徐州瑯琊人,幼時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隱居于南陽臥龍崗。自劉備三顧茅廬后,諸葛亮便成為其最重要的謀士與助手。赤壁之戰、益州攻略、漢中之戰等一系列重大戰役都有諸葛亮參與其中,他長期主持蜀漢內政,在劉備集團中威望極高,代表著劉備的荊州嫡系勢力。
李嚴原是益州牧劉璋舊部,在劉備攻打西川時率軍歸附,被拜為裨將軍,后任犍為太守,曾率五千人平定馬秦、高勝數萬人的叛亂,又成功解新道縣之圍,展現出了非凡的軍事才能。劉備伐吳失敗后,征召李嚴為尚書令,將其納入核心權力圈,可將其視為益州舊臣勢力的代表。
劉備在最后托孤時,對二人的安排十分意味深長。他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番話給予諸葛亮極大的權力與信任。而對于李嚴,劉備則任命他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下鎮守永安。從表面看,諸葛亮主政,李嚴掌軍,一文一武,相互制衡。但實際上永安遠離蜀漢政治中心成都,雖為軍事要地,但輻射能力有限。李嚴的“統內外軍事”更多像是一種名義上的權力,實際上只能在永安一帶軍政一把抓,難以對中樞決策產生實質影響。
托孤前后:身份地位的巨大變遷
托孤前,諸葛亮就已經是蜀漢丞相,地位尊崇,主要的職責就是處理內政與戰略謀劃。托孤后,他的職務雖然沒有太大變化,但身份提高了,成為了皇帝劉禪的“相父”,不久后劉禪命其開府治事,并領益州牧,這意味著諸葛亮的丞相府成為蜀漢實際的政治中樞,兼領的益州牧又讓諸葛亮掌控了地方大權。簡單的說就是集政權、軍權、人事權于諸葛亮一身,可以說諸葛亮就是蜀漢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
反觀李嚴,在托孤前任犍為太守、輔漢將軍,因平叛等功績嶄露頭角。托孤后,被封為都鄉侯,假節,加光祿勛,升任中都護。從官職上看地位是有大幅提升的,但由于駐守永安,遠離成都朝堂,在權力中樞的影響力遠不及諸葛亮。而且蜀漢的精銳部隊大多隨諸葛亮駐扎在成都周邊或北伐前線,李嚴實際掌控的軍事力量僅限于永安駐軍。
劉禪在位:權力爭奪下的不同結局
劉禪繼位后,蜀漢進入諸葛亮時代。諸葛亮秉持著“興復漢室”的理想,積極籌備北伐。在此過程中,他不斷強化自己在軍中的威望,將蜀漢的軍政大權牢牢掌握在手中。無論是平定南中叛亂,還是多次北伐曹魏,都是諸葛亮親自掛帥出征,李嚴幾乎沒有參與重要軍事行動的指揮。
李嚴自然不甘心權力被邊緣化,他也試圖爭取更多權力。建興四年(公元226年)諸葛亮在準備北伐時,想調李嚴率軍鎮守漢中,李嚴卻要求劃分五個郡作為巴州,讓他擔任巴州刺史,諸葛亮未答應。之后李嚴又勸諸葛亮受九錫、進爵稱王,試圖以這種方式試探諸葛亮是否有不臣之心,同時為自己謀取更多利益,又遭到諸葛亮嚴厲駁斥。建興八年(公元230年)曹魏主動進攻漢中,諸葛亮為加強防務,表李嚴為驃騎將軍,率二萬人趕赴漢中,并讓其子李豐接替督主江州防務,李嚴這才愿意北上。到了建興九年(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由李嚴負責督運糧草。因夏秋之際陰雨連綿,糧草運輸十分困難,李嚴便派人讓諸葛亮撤軍,事后又想推卸責任。諸葛亮將李嚴的前后書疏呈給劉禪后,李嚴才辭窮理屈,最終被廢為庶人,流放梓潼郡。
之后諸葛亮繼續推行北伐大業,直至病逝于五丈原。他主政的十四年間,盡全力將“興復漢室”的政治理想付諸實踐,盡管最終沒能成功,但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也贏得了后世的贊譽。而李嚴這位曾被寄予厚望的托孤大臣,因權力爭奪失敗而落寞收場,在他聽到諸葛亮去世的消息后,認為再無人能起用自己,最終心懷激憤而病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