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博士后制度實施40周年之際,博士后隊伍進一步壯大。
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消息,經過40年的發展,我國共設立了8800多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工作站,累計招收博士后人員超40萬人,2024年招收人數再創新高,達4.2萬人。
作為最具創新能力的高層次青年人才群體,40萬名“潛藏”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博士后們,是怎樣的存在?連年擴招下,博士后出站后路又在何方?
博士“后”浪,挑大梁
博士后制度是青年人才開啟獨立科研生涯的重要積淀期、加油站。1985年7月,國務院正式下發試辦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的文件(國發〔1985〕88號),該文件構筑了我國博士后制度的基本框架,標志著博士后制度在我國的正式確立。
從此,一個保證人才流動、幫助人才專心科研的制度在中國落地生根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40年來,我國博士后制度取得了顯著成就。
圖源: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會
絕大部分出站博士后成為學術帶頭人、領軍人才和科研骨干,有150位院士在國內從事過博士后研究工作,他們當選院士時的平均年齡比其他院士年輕3歲。
博士后錨定世界科技前沿,勇闖科技“無人區”,實現了更多“0”到“1”的突破。截至2019年,博士后作為主要參加人,申獲國家級基金項目4.2萬項,獲得國家級科技獎項539項。從“嫦娥六號”到“慧眼”衛星,從“領航號”盾構機到無人植物工廠水稻育種加速器,一批批重大成果的背后,都閃耀著博士后群體的智慧光芒。
隨著我國對高水平人才需求的增加,壯大博士后隊伍建設和發展成為趨勢。近年來,相關政策文件陸續出臺。
2021年《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指導意見》、2022年《教育部 財政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深入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若干意見》、《教育部教師工作司2023年工作要點》等文件都提到,鼓勵高校擴大博士后招收培養數量,將博士后人員作為補充師資的重要來源。
同時,國家不斷完善頂層設計,激發博士后制度活力。例如實施博士后創新人才支持計劃、香江學者計劃、澳門青年學者計劃、中德博士后交流項目、博士后國(境)外學術交流項目等一系列重點項目,提高博士后培養質量;開展國家資助博士后研究人員計劃,通過日常經費分檔分類對博士后進行資助,強化服務保障,讓博士后安心安業攀登科研高峰。
淪為“博士候”?
然而博士后人數日益增長,相伴而來的另一個問題是,人該往哪走?
聘期內考核難、出站后就業難等問題是不少博士后們“隱秘的陣痛”。一般2-3年的博士后生涯,有人換了幾站做了8年,到35歲依然沒有穩定工作和收入,博士后等成了博士“候”。
毫無疑問,學術職位曾是每個博士畢業生夢寐以求的。但2023年,
Nature雜志對全球博士后調查發現,65%的博士后希望留在學術界,但卻只有20%的人能拿到長期職位。與博士后群體的快速增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學術職位的需求已經逐漸飽和。
同時,由于身份特殊,進入高校的部分博士后扮演“學術臨時工”角色。師資博士后沒有編制,薪酬福利和科研資源也就沒有保障,博士后面臨的考核也極其嚴苛,工作非升即走,學術地位邊緣化,職稱晉升偏向科研績效。
提待遇,攬人才!
雖然傳統道路即進入高校及科研院所愈發難走,但更多新的選擇正在被開辟。企業,已經越來越成為“蓄”住博士后人才的重要“水池”。例如河南2024年新設的104個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中,企業有76家,占比高達73.1%。
各地積極出臺相關政策以引進博士后,為地方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高質量發展厚植人才優勢。
安徽、深圳等地相繼推出新規。安徽印發《關于深入推進萬名博士后聚江淮若干措施》,博士后生活補貼最高可達“2年共30萬元”,為增強博士后留企吸引力,安徽還明確進站年齡可放寬至40周歲……出站后首次在安徽省內企業就業的博士后給予30-40萬元留皖生活補貼。
新一輪《深圳市博士后工作管理規定》明確,鼓勵優秀博士來深,對世界一流高校的博士來深從事博士后研究的,給予最高60萬元的在站生活補助。
從2019年的384萬元增加到2024年的2億元,湖北在博士后工作上給予了“真金白銀”的支持和投入,對博士后人才資助全覆蓋、培養全鏈條,單人最高資助甚至可達150萬元以上。
在浙江,溫嶺市同樣誠意十足。對于新設立國家級、省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分別補助100萬元、50萬元,招收博士進站后補助日常經費。近一年來,溫嶺新引進進站博士人數達49人,同比增長超5倍。
廣東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支持政策更是“肯下血本”,給予在站博士后每人每年40萬元(連續兩年),出站博士后每人每年12萬元(連續五年),合計每人最高140萬元的生活補貼。高額資助和周全的培養體系讓高層次人才更有底氣和信心與地方“雙向奔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博士后作為中國高新科技的一把利器,應當讓其得到“磨礪”,而不是“消磨”,在不斷擴招的背景下,更要重視博士后的困境與出路,讓其能全身心投入到科研事業中,可以充分發揮高層次創新型人才的創造力、創新力、科研力,如此才能在中國科研之路上,披荊斬棘。
本文來源:軟科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