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對以“智駕”為技術支點的企業而言此次公告無疑是為其帶上了“緊箍咒”,而對“智駕”稍顯“落后”的車企而言,似乎迎來了新的曙光。
“加班加點做方案修改”
“(上海)車展的物料基本都要推翻重做”
“基本每天都在加班,想宣傳‘新詞’”......
在16日工信部組織召開智能網聯汽車產品準入及軟件在線升級管理工作推進會后,在距離第二十一屆上海車展不足一周的時間里,上述對話幾乎是所有參會車企的真實寫照。
起因是,繼工信部推出《關于進一步加強智能網聯汽車產品準入、召回及軟件在線升級管理的通知》后,4月16日晚,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在工信部官網上發布了一條標題為《裝備工業一司召開智能網聯汽車產品準入及軟件在線升級管理工作推進會》的公告。
公告中強調:汽車生產企業需要明確系統功能邊界和安全響應措施,不得進行夸大和虛假宣傳,嚴格履行告知義務,切實擔負起生產一致性和質量安全主體責任,切實提升智能網聯汽車產品安全水平。
工信部再度出手
巧的是,在該公告正式發布前1個小時,網上流傳出一張疑似工信部落實《通知》閉門會議的會議紀要截圖。
會議紀要中明確提到了,國家部委對一些關于智能駕駛、OTA、汽車審查和整改方面的重視程度,有了新的要求和方向。
首先是宣傳層面,工信部明確要求車企在宣傳中不得使用“自動駕駛”“自主駕駛”“智駕”“智能駕駛”“高階智駕”等容易引發誤解的名詞,以“智駕等級+輔助駕駛”進行描述(例如L2級輔助駕駛);禁止使用“代客泊車”、“一鍵召喚”、“遠程遙控”等名詞;不允許在L2級宣傳中用“接管”進行功能的傳播,也不允許使用“脫手”、“脫眼”的描述;盡量用中文全稱,即便使用英文,在第一次時也必須進行中文的全稱說明。
車企技術層面,敦促廠商從技術層面禁止駕駛員脫離,使用駕駛輔助必須對人臉ID進行識別;在駕駛輔助狀態下,禁止座椅調節和平躺;廠商不可以用“駕駛員視覺脫離”抑制和關閉“駕駛員運動脫離”,“運動脫離”60秒,需要用戶給出合理性說明;LCC、NOA等L2級輔助駕駛能力需要有“避碰測試”,測試報告需要有全方位詳細的信息(測試人員,時間,地點,測試步驟,測試項目,測試結果);禁用“代客泊車”、“一鍵召喚”、“遠程遙控”等不能確保駕駛員在環和運行過程中安全的類似功能;仿真度可行度評價。
此外,工信部要求車企降低OTA升級的頻次,確保每次升級都經過充分驗證。緊急OTA升級需走召回和停產流程,由市場監管總局審批通過后方可實施。此外,禁止以“公測”名義向用戶推送未經過充分驗證的功能。
此次公告的發布,不僅是對近期安全事故的回應,更是對行業未來發展的戰略規劃。同時,也對車企提出了要求:所有車企和智駕供應商需要在最短的時間內調整自身的業務和宣傳。因此,文章開頭車企的急切性也有了最好的注解。
有人“跳腳”有人“叫好”
公告的發出,無疑是直接推動了智駕行業、領域規范發展。但對車企而言,利弊各半。對以“智駕”為技術支點的企業而言此次公告無疑是為其帶上了“緊箍咒”,而對“智駕”稍顯“落后”的車企而言,似乎迎來了新的曙光。
近兩年,“智駕”幾乎成為了車企的必需課題,車企在宣傳中不遺余力地鼓吹、夸大自動駕駛的便利性,試圖塑造消費者對自動駕駛的認知。為此甚至不惜通過多種途徑,以及高管親下直播間親測等方式進行宣傳。
而這樣的市場教育無疑是“成功”的,在麥肯錫發布的《2024年中國汽車消費者洞察》,高達76%的用戶認為“高速NOA”很必要,高達64%的用戶認為“城市NOA”很必要,高達77%的用戶認為“自動泊車”很必要。
在車企轟炸式的宣傳中,消費者對自動駕駛的認知和認可度一再提升,成為買車的必選因素之一。消費者的愛好也進一步“鼓勵”了車企對自動駕駛的“鉆研”,進而引發了2024的智駕熱潮和2025年“智駕平權”浪潮。
在這場智駕狂歡中,中國品牌試圖通過自動駕駛技術包裝自己,實現彎道超車。譬如今年初比亞迪喊出“智駕平權”之前,各大車企就已經掀起了新車車均“智駕第一梯隊”的營銷熱潮;何小鵬更是在其的春季發布會上調侃,自己一不小心被擠到了“第零梯隊”。各種“浮夸”宣傳的詞匯席卷汽車行業,將產品競爭上升到流量競爭中,一度將汽車行業卷入“不正常”的輿論戰場中。
從市場銷量上來看,它們也確實成功了。但本次公告的發布,讓這些車企不得不暫緩腳步,從鴻蒙智行最新的發布會即可窺見一斑,往日將“遙遙領先”“高階智能駕駛”掛在嘴邊的余大嘴也不得不改口“安全即豪華”,開始強調安全的重要性;在極氪007(參數丨圖片) GT的發布會上,副總裁朱凌也強調了可控和安全;在二代哈弗梟龍MAX上市發布會上,長城方面就強調,在目前的駕駛條件下,他們仍堅信自駕為主,智駕為輔;同一時間,嵐圖汽車CEO盧放在L3智能架構技術發布會上表示,目前所有的智能駕駛解決方案,都是輔助駕駛。
接下來,對于車企而言,如何宣傳智駕,如何既符合監管又能讓消費者體會自己的技術領先性,必然會變成復雜且必須直面的課題。
另一面,對于當前智駕稍顯“落后”的車企而言,這算得上一個“利好”。首先從宣傳上拉平了與前者的差距,在智駕被踩下剎車時,將宣傳回歸到產品本身,有利于傳統車企對技術積累的展示;其次,從智駕技術上來講,公告的嚴苛也為這些對智駕謹慎的車企爭取到了更多的時間去追平,也為它們在接下來更高階智能駕駛的戰場中爭取到了存在“同一起跑線”的機會。
值得一提的是,在公告發布后,不僅在智駕行業和車企中掀起“軒然大波”,輿論對此也走向了兩個極端,有網友認為這是阻礙了技術的進步和發展,也有網友認為,這是對生命的敬畏。同時也有網友提出,對不需要智駕功能的用戶而言,為什么要多花錢來為智駕功能買單?層層拷問,是消費者的質疑,也將是車企亟待攻克的命題。
但毋庸置疑的是,隨著監管層面重拳出擊,智駕企業必將從技術狂奔回歸到汽車產品的本質——安全。
當浪潮褪去,誰在裸泳將一目了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