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4年4月12日,適逢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無界對話2025”胃癌專題研討會在廣州順利召開。會議邀請國內眾多專家學者與安斯泰來負責人,聚焦胃癌防治策略與創新藥物研發,圍繞胃癌早篩早診、全程管理、精準診療及CLDN18.2檢測等臨床熱點話題展開多方對話,旨在攜手推進胃癌個體化、規范化診療發展。
“無界對話2025”
胃癌專題研討會正式開幕
會議伊始,中國醫學論壇報社李鋒先生進行開場致辭。他首先介紹了本次參會嘉賓,分別是: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徐建明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應建明教授、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張艷橋教授、安斯泰來中國區總裁趙萍女士、安斯泰來中國開發部負責人王娜女士。
李峰先生指出,由于高發生率、高晚期率,胃癌是我國面臨的嚴峻挑戰,而佐妥昔單抗等精準治療藥物的研發與上市為患者預后改善帶來了希望。但我們還需持續關注早篩早診、全程管理等重要議題,以更好地應對胃癌這一健康威脅。
早篩早診與全程管理:
胃癌患者生存率提升的基石
圓桌討論環節,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徐建明教授率先發表看法。他指出,早篩早診是腫瘤防治的關鍵步驟。我國胃癌早篩發現率遠不如日韓,提高早篩發現率有望大幅度提高胃癌5年生存率。他呼吁全社會參與腫瘤一級預防,借助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等多種渠道普及健康知識,提升公眾早篩早診意識。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應建明教授強調,臨床已經從“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患者為中心”,并且貫徹“防、篩、診、治、康”的整體管理。國家癌癥中心、各大醫學協會都應積極參與到病理知識科普之中,鼓勵公眾正確認識胃癌預防與早篩,力求進一步提高腫瘤患者預后。
隨后,安斯泰來中國區總裁趙萍女士表示,胃癌發病與生活習慣息息相關,因此公眾早篩早診意識的增強,可以有效避免胃癌患者病情貽誤,及時確診,以及得到CLDN18.2等生物標志物檢測結果,從而能盡早接受到適合的精準治療。另外,由于胃癌疾病本身對消化系統的損傷,包括營養支持在內的全程管理同樣至關重要。
CLDN18.2靶向藥物佐妥昔單抗:
改寫胃癌治療格局的里程碑
針對胃癌“明星”靶點CLDN18.2及其靶向藥物佐妥昔單抗,徐建明教授指出,CLDN18.2在人體多個部位均有表達。既往Ⅱ期臨床研究、以及Ⅲ期SPOTLIGHT和GLOW研究均證實了佐妥昔單抗在晚期胃癌患者中的出色療效,尤其是在亞洲人群中。未來我們期待在更多地方實現創新,例如藥物類型的創新、適應癥的拓展等。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張艷橋教授結合臨床實踐指出,CLDN18.2靶向藥物將覆蓋很多中國患者,為他們帶來福音,但針對如何正確排兵布陣,制定聯合方案、逆轉耐藥等臨床問題仍需探索。病理科也有一定的壓力,需要將CLDN18.2檢測做得更標準化、規范化,爭取在不同實驗室的結果呈高度異質性,減少誤差。另外,還應當增加藥物的可及性與經濟性,讓更多患者能夠用得上好藥。
安斯泰來中國開發部負責人王娜女士補充,佐妥昔單抗是全球首個獲批的靶向CLDN18.2的單克隆抗體,且實現了全球同步研發、同步遞交和同步獲批,FDA與NMPA的批準時間相差不過兩個月,這是新藥研發非常罕見的情況。相關臨床研究入組了接近30%的中國患者,為中國晚期胃癌患者用藥帶來了高質量的循證醫學證據。未來我們將探索佐妥昔單抗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聯合方案的可行性、用于圍術期治療的機會。此外,靶向CLDN18.2的CAR-T、ADC也可能帶來更多喜訊。
醫脈通采訪問答:
專家學者分享前沿洞見
值此良機,醫脈通就胃癌精準診療相關話題對徐建明教授與應建明教授進行了專訪。
醫脈通:作為SPOTLIGHT研究的中國首席研究者,能否請您談談“中國式胃癌”的發病特征,以及佐妥昔單抗對于中國胃癌患者的臨床價值?
徐建明教授:中國胃癌患者中,遠端胃癌更多,且HER2陽性率略低于西方國家,在我的臨床經驗中不到10%。在此背景下,抗HER2之外的精準治療是臨床亟需的。而CLDN18.2靶向藥物覆蓋中國胃癌患者人群更廣(約近40%),臨床研究也證實亞洲患者生存獲益顯著,因此佐妥昔單抗在中國患者中大有可為。
醫脈通:您認為CLDN18.2檢測對病理科提出了怎樣的挑戰?應當如何推進CLDN18.2檢測的落地與普及?
應建明教授:CLDN18.2檢測是用藥伴隨診斷,需同時評估染色強度與陽性細胞比例,但胃癌異質性高,可能一個腫瘤病理樣本中會同時出現弱、中、強染色的情況,且正常細胞也可能出現強染色,這對于病理科醫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目前部分醫院的病理科沒有CLDN18.2檢測相關經驗,因此需加強病理醫生培訓、推動檢測試劑可及性。
會議總結
本次“無界對話2025”凝聚臨床、病理、藥企多方智慧,完成了從認知到行動,從實驗室到臨床、從診斷到治療、從現狀到未來的思維碰撞,為胃癌防治繪制了一篇全新藍圖。從早篩早診的全民普及,到CLDN18.2靶向藥物佐妥昔單抗的突破性研發,到再到人工智能與臨床實踐的融合,中國腫瘤防治正邁向“精準化、全程化、社會化”的新階段,力爭為“健康中國2030”宏偉目標交出滿意答卷。
本文僅供醫療衛生專業人士參考
審批號:MAT-CN-VYL-2025-00105
編輯:Amaia
審校:Robert
排版:Squid
執行:Squid
本平臺旨在為醫療衛生專業人士傳遞更多醫學信息。本平臺發布的內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專業的醫療指導,也不應被視為診療建議。如該等信息被用于了解醫學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臺不承擔相關責任。本平臺對發布的內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觀點。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權利人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