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黔江區沙壩鎮木良村的山間地頭,總能看到一個忙碌的身影,他叫周子杰,是中信集團選派到木良村的駐村第一書記,一個從繁華都市的營銷總監變身為扎根鄉土的“新村民”,他始終秉持“講奉獻不講利益”的初心,在鄉村振興的工作中,以“慢”與“緩”的耐心、“借”與“謀”的智慧,書寫著符合鄉土規律的發展篇章。
身份裂變從金融白領到“新村民”
2023年6月,一通來自組織的電話打破了周子杰平靜的生活,“要不要去黔江駐村?”周子杰幾乎沒有猶豫,立馬給出肯定的答復。3秒答復的背后,既有11年金融從業者對政策號召的敏銳,也藏著一份隱秘的情懷。小時候在農村度過的暑假,讓他對土地有著天然的親近感。他笑言,那個養豬致富的童年夢想,竟在而立之年照進現實。
2023年7月,初到木良村,崎嶇山路和留守老幼的現狀,顛覆了他對鄉村的想象。但真正觸動他內心的一刻是,在一位老人家里走訪時,他發現家里竟沒有廁所,他們平時如廁和洗澡的問題怎么解決呢?那一刻,他意識到,鄉村振興不是簡單的數字游戲,而是關乎尊嚴的民生工程。
他迅速調整狀態,要把這里當成第二個家,成為“新村民”。他開始挨家挨戶走訪,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滿村民訴求:張家的豬仔生病了,李家的蜂蜜滯銷了,兩家鬧矛盾互砍農作物……兩個月的時間,他也漸漸地摸清全村產業家底:養蠶、養豬、養蜂有一定規模,中信集團幫扶的光伏發電項目為村集體主要收入。
亮出“三板斧”實現產業突圍
周子杰深知,鄉村發展不能急功近利,必須尊重客觀規律,因地制宜。他發現村民對產業發展缺乏信心,便挨家挨戶宣講政策、分析市場。通過落地“多養一頭豬”“五倍子蜂蜜”“土雞出山”三個產業幫扶項目,累計帶動200余戶農戶參與,實現年增收超過200萬元。
2023年7月,周子杰通過入戶走訪、與村民交流發現,該村一直有種紅薯、玉米的習慣,也有部分豬舍閑置,結合其在證券機構10多年的經驗分析,當時生豬價格處在極低的價格區間,且散養模式相對于集中養殖模式,更有利于穿越生豬價格波動周期,是村里養豬的大好時機。
和鎮村干部商量后,說干就干,他一邊聯系養殖大戶適當讓利調動農戶積極性,一邊同時向中信建投期貨和黔江區總工會爭取專項幫扶資金,“多養一頭豬”項目得以順利實施。木良村1組村民侯章才說,“200元就能買到一只30多斤的豬仔,一開始大家都不相信,后來駐村工作隊和村干部一家一戶地分析生豬價格、解決生產難題,最后大家紛紛參與進來,豬仔都供不應求了。”
木良村漫山遍野的五倍子花,曾是養蜂人的天然蜜庫,養蜂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周子杰三顧茅廬請出有著40年養蜂經驗的養蜂能人楊澤高助力發展蜂蜜產業,并向中信建投期貨申請產業幫扶資金,新栽五倍子樹500余棵并購買蜂箱等必要設施,帶動農戶新增養蜂超過300桶,每年增加農戶收入30萬元以上。通過中信大昌行和黔江本地電商平臺,推出聯名產品“巢小蜜”,木良村五倍子蜂蜜不僅進入了北京、遼寧、山東、廣東等地市場,還努力打開香港、澳門等地市場。值得一提的是,特級蜂蜜更是賣到150元/斤。
立足當地生態環境,周子杰還牽頭在村里實施“土雞出山”促產業振興計劃。木良村聯合黔江本土電商企業,從養殖、銷售、屠宰、包裝、物流、冷鏈,打造了一條完整的“土雞出山”產業鏈,讓木良土雞“飛”出大山,逐步形成木良村的又一個主要產業,力爭實現產值超過50萬元,成為農戶長期穩定增收的來源。
周子杰駐村的這兩年間,木良村產業發展態勢良好,帶動村子各方面工作推進,村民們的日子也越過越甜,群眾滿意度持續攀升。在沙壩鎮年度綜合考核中,木良村連續兩年位居榜首,聽村干部講這是村子從未獲得過的好名次。
借外力強內生動力
在推動鄉村振興過程中,周子杰心里清楚,外部支持只是助力,培育村民的自主發展能力才是關鍵。因此,在他的日程表里,產業發展只占一半,另一半留給看不見的工程。
一方面,以黨建共建作為切入點,周子杰借助原工作單位的資源,推動木良村黨支部與中信集團黨群工作部黨支部、中信建投證券重慶分公司黨總支等10個系統內外黨組織簽署黨建共建協議,并開展院落微黨課、電商培訓、技術講座等活動,他引導村民掌握新技能,推動“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讓村民成為產業發展的主體。在處理村民矛盾、謀劃發展規劃時,他充分聽取民意,讓村民參與決策,激發內生動力。
另一方面,周子杰還積極組織策劃木良村首屆重陽節敬老活動、首屆村晚活動及木良村鄉情館建設等。在他眼里,鄉情館里陳列的老照片,是鄉愁更是鄉情,能讓年輕人記住家鄉的變化。他說至今都清晰記得,2023年首屆村晚上,300多位村民自編自演,秧歌隊、廣場舞輪番上陣,非常熱鬧。用文化活動凝聚人心,村里的矛盾糾紛也就隨之少了很多。
對話時刻:當金融思維遇見鄉土中國
記者:從金融精英到駐村第一書記,最大的挑戰是什么?
周子杰:最大的挑戰是思維轉換。以前做金融,講究精準測算風險收益;現在做農業,得學會和土地、氣候甚至牲畜打交道。記得有一次和蜂農交流,我說了個邊際效益遞減,養蜂的大叔直接問,啥邊際?他這箱蜂今年多產了5斤蜜算不算?
記者:聽說您曾為調解村民糾紛半夜12點出門?
周子杰:那是調解兩家因下雨導致泥土下陷,進而引起土地糾紛吵架的農戶。當時我穿著拖鞋就往地里跑,用手機電筒照著邊界線。后來想明白了,鄉村振興不僅是經濟賬,更是人心賬。現在村民叫我周書記,這份信任比金子還珍貴。
記者:兩年任期結束后,最想帶走什么?留下什么?
周子杰:想帶走那些村民們讓我感動的許多瞬間,我與鎮村干部們一起奮斗的難忘回憶,還有兩年駐村工作經歷帶給我的成長和自信。想留下的,是可持續的產業模式——當電商強村公司能自主運轉,當年輕人愿意返鄉創業,鄉村振興就有了內生動力。
尾聲:我們要尊重鄉土社會的規律
暮色中的木良村,新修的水泥路蜿蜒向前,周子杰的本子上又多了幾行字:今天幫張大爺賣掉最后一批蜂蜜,他笑著說日子有盼頭了。周子杰說,“鄉村振興是一場持久戰,必須有耐心,一件事往往要一年后才能看到效果,看似節奏緩慢,卻為木良村奠定了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我始終覺得,鄉土社會的發展需要時間沉淀,我們不能照搬城市模式,必須找到適合自己的路。”
上游新聞記者 牟峰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