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版權歸新華社及相關記者所有,著作權歸今日頭條作者“集影閣”所有。原圖文具有一定歷史價值,略有刪減。媒體類平臺需本人同意后方可轉載!編輯不易,君若喜歡打個賞!
1958年 何若攝
沈陽市郊長白蔬菜一社的社員們和駐地部隊一起趕排春節軍民聯歡晚會的節目。
高國權攝
蘇家屯機務段青年包車組1958年3月7日達到日產238萬6千噸公里,創造了一臺機車日產量全國最高紀錄。
許貞淑團長把勛章授予有功人員 牛畏予攝
看望在我國撫育的朝鮮戰災孤兒
1958年5月11日,朝鮮人民訪華代表團在沈陽市舉行的授勛儀式上,把二級、三級國旗勛章和功勞章授予遼寧省在保護和撫育朝鮮戰災孤兒和愛國烈士子女工作中有功的人員。
鄧歷耕攝
中國人民解放軍全軍手球錦標賽,1958年8月1日起連日在沈陽舉行第一階段的比賽。
肖野攝
9月下旬,小平同志視察了沈陽市北關區紅旗人民公社。
服務隊工人到古城鄉東方紅農業社搶修損壞的農具 1958年 高國權攝
服務隊工人正給社員們講解使用雙輪雙鏵犁的基本要領
沈陽市第一工業局所屬地方國營、公私合營六個農業機械廠,組織了一個服務隊,下鄉幫助農民檢修新式農具和安裝排灌機械,同時還進行糧谷、食料加工等。十幾天來,已為沈陽市郊好幾個農業社檢修了54臺農具,磨了500多斤米。
沈陽公私合營東和水泵廠工人在萬里農業社 1958年 于肇攝
沈陽市地方國營第一局所屬工廠在1957年中有82個單位同79個農業生產合作社建立了關系,廠廠支援農業、人人支援農業,為農業培養技術人員,修理農具,并利用假日幫助春耕和秋收。
1958年 孫丕永攝
沈陽第二機床廠青年銑工李裕民,根據蘇聯資料設計并成功制造“KCB”棒銑刀。這種銑刀的切削效率比我國當時用的標準銑刀要高5-10倍!比在我國當時推廣的蘇聯列昂諾夫棒銑刀效率還高一倍多。
張甲祿(左)和小組工人在研究 1958年 孫丕永攝
車間工會召開了現場會議,學習張甲祿等工人的大膽革新技術
沈陽電纜廠木工車間設備維護組的工人張甲祿,近年來,和其他工友一起連續創造和改裝了8臺機器,使簡陋的木工車間大大的機械化,對全廠生產的增長,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1958年 姜鳴攝
沈陽第三機床廠職工經過整風運動,,全廠展開了“計件工資好不好”的大辯論后,提出要政治掛帥,不要“鈔票掛帥”的口號,紛紛提出取消計件工資制。
1958年 姜鳴攝
沈陽市鐵西區艷粉街的三名家庭婦女—程蕊新、陳露潔、楊素清,為本街創辦了第一所民辦小學。經過三個月的苦戰,得到了四十多個單位的大力支援,沒向國家要一文錢,新建了一所包括九間教室一間辦公室的小學,已有一百余名適齡兒童在這里上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