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版權屬于新華社以及相關記者,著作權歸今日頭條作者“集影齋”所有。備注引用于新華社,略有刪減。媒體類平臺轉載需經本人同意方可!
1959年 羊光攝
湖北省委書記處書記王延春(左前)、趙辛初(右前一人)帶領省委、省人委的機關干部去積肥。
1959年 王華俊攝
麻城白果人民公社機器廠生產了大批農具支援春耕。
1959年 心寧攝
為了及時做好夏收工作,襄陽通用機械廠職工因地制宜地創制出操作簡便的割麥機、脫粒機等。大批仿制的“五六”型脫粒機將由機械廠運往公社去支援麥收。
1959年 心寧攝
襄陽縣在麥收前,辦了一個機械農具訓練班。培訓300多名聯合收割機手和馬拉搖臂收割機手等。這些學員都是公社的社員,經過短期的訓練。
1959年 肖楓攝
應城縣紅旗人民公社成立的綜合商店,采取各種辦法做好日用品的銷售工作。
1959年 張其軍攝
全國著名的苧麻產區之一—陽新縣的頭季苧麻已經成熟開始收割。
1959年
為便利社員送糧,云夢縣金店公社臨時設立了很多流動收購組。
1959年 黃池軒攝
漢川縣國營養殖場采取輪捕輪放的辦法,大力發展養魚。
全國養蠶模范、場長林淑英(左二)1959年 夏正寅攝
中國農業科學院蠶桑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在羅田縣東沖畈桑場為春蠶秤體重。平均每條春蠶體重5.6克。
孝感縣朋興公社利用機械抽水抗旱 1959年 劉鑒攝
紅安縣七里坪公社農具廠職工晝夜趕制水車 李九齡攝
浠水縣,在棉田里澆水后,用麥殼把棉根蓋起來,減少水分蒸發 李九齡攝
1959年,是解放以來我國農業受災最重的一年,旱災和水、風、蟲等自然災害都十分嚴重。湖北遭到了幾十年來所沒有的大旱,所有受旱地區蟲災都很嚴重。
湖北省代表團入場 喻惠如攝
9月17日,擊劍表演賽男子輕劍決賽,湖北隊劉凌基獲冠軍
湖北擊劍代表隊獲得團體總分第一名
9月24日上午,湖北男子手球隊以23:16大勝強敵北京隊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運動會于1959年9月13日下午在北京工人體育場舉行盛大的開幕式。
1959年 夏正寅攝
棗陽縣曲劇團的全體演員分別組成兩個隊,輪流下鄉演出。利用群眾在田間休息的時間,為群眾演出節目。每天還勞動3小時,和農民們建立起感情,向他們征求對演出的意見。
1959年 華軍攝
著名的全國植棉能手、湖北省農業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林世猛(中),從1957年就開始搞棉花試驗田,試驗的棉田面積由1957年的1.96畝擴大到1959年的100畝,領導的研究小組已由1957年的3人發展到30人。
建蘇公社老農秦必權(左)正和農業技術推廣站技術員王世金(右)在試驗田里精選晚稻良種 1959年 李九齡攝
在全國首創種試驗田這一先進領導經驗的紅安縣種試驗田已經成為群眾性的運動,成為推動農業生產大躍進的動力。
1959年 于澄建攝
棗陽縣梁集公社社員惠守清老媽媽的一家,全家11口人,除兩個不滿5歲的孩子外,個個都是模范?;菔厍逡回炃趦€持家,教育子女好,被選為湖北省“五好”模范。老伴孫長保是公社的模范飼養員,長子發仁是個復員軍人,多次被評為生產和工作模范。大媳婦惠秀英,是婦女隊長、社的生產模范。老二、老三在興修水利和農業生產中,也都多次獲得模范稱號。二媳婦是個割麥能手,今年麥收中被評為“搶四快”模范。第四個兒子和小女兒在學校里被評為學習和勤工儉學模范。
利川民歌“龍船調” 1959年 吳化學攝
湖北省群眾藝術輔導團由工農業余演員和專業文化藝術工作者組成。自1958年8月以來,準備了40多個以湖北省民間形式為主的短小精悍的節目,到工地、公社演出,并舉辦了九個短期訓練班,輔導了群眾文藝骨干1800多人。
1959年 劉心寧攝
在高速度發展養豬事業的高潮中,湖北省農業廳在華中農學院的協助下,開辦了一個短期的畜牧獸醫訓練班,為各縣培訓養豬人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