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 “曉敏青春說 ” → 點擊右角“...” → 點選“設為星標 ★ ”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是在愛孩子,而孩子感受到的卻是控制和恐懼。
學霸為何突然墜樓?
前幾天看到一則“天才學霸墜樓”的新聞,讓人錯愕惋惜。
16歲的信息學奧賽學霸于行健,從小就是老師和家長眼中的“競賽天才”。
上初中后,其學霸天賦更是顯露無疑。
初三時,首次參加遼寧省信息學奧賽,獲得季軍。而同臺競爭的對手大都是高中生。
接著,在全國青少年科技教學成果展示大賽中,他拿下497分的高分(滿分500分),位列全國第一,斬獲金獎。
高一,在全國信奧競賽中,他又一次拿下第一名,順利進入遼寧省隊,被列為A類選手。
最后,又在國賽拿到銀牌。
而這枚國賽銀牌,可以幫助他在清華、北大等頂級名校的自主招生中擁有一定的“豁免權”。
比如在某些環節,不需要和其他人競爭“高考成績”,還擁有降分錄取的機會。
毫不夸張地說,清華北大,對他已近在咫尺,讓同齡人望塵莫及。
然而,在今年3月份的信息學奧賽中,他拿到第10的名次,省隊只選拔前7名,他意外地落選了。
其實第10名的成績,并不能抹殺他的天賦和優秀。
但讓人意外的是,就在成績公布的幾天后,于行健竟然從高層墜樓了,經搶救無效后去世。
他的墜樓也在網上引發熱議:
“競賽生的壓力很大,但也不至于自殺。”
“這背后的父母一定有問題。”
“我推測他患上了雙相情感障礙……”
直到爸爸的“悼念信”在網上公布后,更多的真相浮出水面。
被忽視的孩子
原來光鮮亮麗的履歷背后,他壓抑的生活早就千瘡百孔。
爸爸傲慢而冰冷的信中,讓我們看到處處讓人窒息的絕望。
1、“叛逆是不允許的”
爸爸在悼文中形容,兒子是“靈童與魔丸的交織”。
當兒子變得叛逆,爸爸稱他為“魔丸”。
“你的世界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這個世界容不下你。”
只有當兒子成績優秀時,爸爸才稱他為“靈童”。
“時而靈童,你就如最聰慧,最乖巧、最善良的孩子。你的學習成績名列前茅,別人動筆,你只用眼睛看,你就能得出正確的答案。”
當孩子生活在有前提條件的愛中時,他不得不為了贏得父母的愛和關注,壓抑自我需求。
長此以往,內心不堪重負,極易走向扭曲。
2、“走我們替你規劃的路”
爸爸還在信中說:
“你一切都是為了爸爸媽媽在做。實際上,你每天都在煎熬,多次暗示爸爸媽媽……”
既然已經看到了孩子的異樣,父母還是沒有給到自由和選擇的權利。
為什么呢?
或許是因為父母站在“都是為了你好”的制高點,覺得自己為孩子規劃好的道路,才是最優解。
但再美好的生活,如果只是活在別人的操控之下,孩子的內心也充滿了矛盾和內耗。
在一種“習得性無助”中,日漸麻木、枯萎。
3、“你必須成功”
想起作家三毛寫給父親的一句話:“我一生的悲哀,不是沒有賺得全世界,而是請你欣賞我。”
于行健也深深地意識到,只有我成功和優秀,爸爸才會愛我。
現在比賽輸了,爸爸的愛也沒了。
競賽失利后,他的天徹底塌了。因為他的路被堵死了。
最諷刺的是,當孩子墜樓離世后,爸爸才說出了那句,“爸爸媽媽決定放手,讓你去尋找你的世界”。
對于孩子,這又有什么意義?
不被看見的空心人
一位哲學家曾說,人痛苦的根源,是無法做真實的自己。
孩子的心理問題,其實從“他不能做自己”那一刻就開始了。
在一本心理學著作中,看到這樣一個故事:
女孩小羅,長相姣好,擁有一份不錯的工作,生活優渥,和朋友交往也非常幽默、開朗。
但這個孩子在某一天突然自殺了。
她的同事、朋友都非常震驚,完全沒法理解。
是不是她小時候遭遇過什么挫折呢?
作者追究到她的童年,發現她什么都不缺,有很多玩伴,非常幸福。
到底還發生了什么呢?
再深入調查后發現,女孩的父母很少爭吵,家里的氛圍一直很快樂。
但原因并不是一家人其樂融融,而是她的父母有一條“零容忍”的家規:
“家里不許出現任何的負面情緒”。
所以身在這個家庭的孩子,早早地學會把所有消極情緒隱藏起來,一直保持著積極樂觀的態度。
但這樣真的好嗎?
人生不可能沒有想哭、憤怒和焦躁的時候,但她必須隨時趕走它們,然后假裝快樂起來。
以至于隱藏、排斥掉這些情緒,耗費了她巨大的能量。默默忍受痛苦的感覺,空虛、麻木,一直籠罩著她的生活。
最后,任何一點小小的刺激,都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顯然,在一個不能做自己,不被理解的環境中長大,她不可能真正感受到愛。
在一個不能悲傷的環境中,孩子不可能體驗到真正的快樂。
所以回到開頭學霸墜樓的事件,
一個害怕失敗的家庭,培養不出一個堅韌的孩子。一個不被允許失敗的孩子,也沒法擁有一個健全的人格。
愛的缺失、情緒體驗的失衡,以及對失敗的恐懼中,導致孩子內心的生機被消磨殆盡,逐漸變成了空心人。
幫孩子找回意義
有句話說,
“父母都要意識到,孩子首先是一個鮮活獨特的生命,是一個應該被尊重的獨立個體,其次他才是你的孩子。”
只有幫孩子找回鮮活的自己,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感,他們才可能找回生活、學習的動力。
怎么做呢?
積極心理學提到,“人生的意義感來自與世界的連接”。
1、情感的連接
對于孩子而言,無論我成功,還是失敗,都能被父母愛著,就是最好的情感滋養。
有時觸發我們焦慮的,不是孩子的“壞行為”,而是我們自己沒有被解決的壞情緒。
所以不妨先問問自己,我到底在擔心什么?
2、價值的連接
讓孩子有價值感,他就會不會陷入虛無。
實現這一點,不需要追逐多么宏大的目標。
只要從身邊的小事開始,讓孩子自己做決定。讓他們在家里有“我說了算”的權利和自由,價值感和歸屬感也會逐漸萌生。
3、與他人的連接
給孩子創造和家人、朋友閑聊、說話的機會,哪怕全是廢話也要珍惜這樣的時刻。
哪怕你只是應和著,“后來呢”,“真的啊”,孩子和他人之間的聯結也建立起來了。
因為對于孩子而言,被看見,被聽見,就是治愈的開始。
如果孩子厭學、抑郁、沉迷手機價值觀偏差、親子關系緊張…可以添加老師, 我們會第一時間為您答疑解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