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陜西佳縣,有一位扎根黃土高原56載的北京姑娘——路生梅。從青春年華到白發蒼蒼,她許下“為佳縣人民服務50年”的諾言,用一生詮釋醫者仁心。 如今,這份精神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蘇陜醫療協作之路。自2016年起,連一醫援陜醫療隊以路生梅醫生為榜樣,接力奔赴佳縣人民醫院,通過技術攻堅、人才培養、多學科協作,助力當地醫療水平跨越式提升,書寫新時代對口幫扶的動人篇章。
援陜醫療隊宣在帶教講解病例
援陜醫療隊員在對當地患者進行術前麻醉
援陜醫療隊員在為當地患者手術
精神傳承 從“一棵松”到“一片林”的醫者擔當
“這里需要我,我就留下?!?968年,24歲的路生梅從北京醫學院畢業,只身來到佳縣,面對黃沙漫天、缺醫少藥的困境,她立下誓言,用半個世紀守護百姓健康。如今,她的故事成為援陜醫療隊的行動指南。 2016年,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院與佳縣人民醫院建立對口幫扶機制。9年來,17批66人次醫療專家跨越2000公里,以路生梅“扎根基層、無私奉獻”的精神為指引,將微創手術、精準麻醉、消化內鏡等42項新技術引入黃土高原。援陜醫療隊員、麻醉科副主任醫師朱品在日記中寫道:“路醫生用一生點亮一盞燈,我們要讓這星光匯成星河?!?/p>
路生梅醫生在出診路上
技術攻堅 路生梅精神激發創新突破
3月初,今年第一批援陜醫療隊抵達佳縣人民醫院,迅速且有條不紊地投入到醫療工作當中。他們憑借多學科的技術創新與突破,在填補區域醫療空白、提升當地醫療水平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為佳縣患者的健康保駕護航。
緊急救治彰顯腹腔鏡微創技術優勢
不久前,一名消化道穿孔伴感染性休克的危重患者被120緊急送來。在這緊急時刻,援陜醫療隊員、肝膽外科醫生孫磊熟練運用微創腹腔鏡技術,對患者進行快速探查并成功修復穿孔,贏得患者的感激。
援陜醫療隊員在為當地患者手術
超聲引導神經阻滯技術開啟麻醉新篇章
援陜醫療隊員、麻醉科醫生朱品率先開展超聲引導神經阻滯技術,實現了麻醉操作的全程可視化,如同給麻醉醫生增添了一雙“透視眼”。它突破了該院傳統盲穿的局限,使得穿刺精準度得到顯著提升,極大地提高了區域麻醉在佳縣實施的安全性與有效性。
實戰化教學推動消化內鏡技術發展
援陜醫療隊員、消化內科醫生李守英在援助佳縣開展上消化道早癌篩查和腸鏡檢查工作時,采用“一對一帶教”模式,從腸鏡檢查的基本操作,如規范進退鏡、解袢,到細致的黏膜觀察等核心操作,都進行了耐心細致的指導。這一舉措成功突破了當地醫生不能單獨做腸鏡檢查的技術盲區,使當地醫生在腸鏡檢查技術方面實現了質的飛躍。
精準幫扶助力佳縣老年醫學發展
佳縣人民醫院的老年醫學科作為新成立的科室,面臨著諸多挑戰。援陜醫療隊員、老年醫學科張雪蓮醫生聚焦于規范疑難危重癥診治流程,以此提升科室的診療水平。同時,積極開展老年綜合評估技術(CGA),通過全面而細致的評估,能夠更好地優化患者管理,為當地老年患者提供更加優質、全面的醫療服務。
超聲引導疼痛治療填補當地空白
捐贈醫療設備
援陜醫療隊員在進行帶教
援陜醫療隊員、疼痛科醫生陸磊針對當地醫院在超聲介入疼痛治療方面的空白,通過現場教學的方式,指導當地醫生使用超聲引導輔助治療“網球肘”。這一精準醫療服務的引入,不僅為當地患者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治療手段,也幫助當地醫院在超聲介入疼痛治療領域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造血賦能 讓“路生梅精神”扎根黃土
九年來,援陜醫療隊以“師帶徒”模式培養34名骨干;累計開展新技術42項,微創手術、無痛胃腸鏡等實現常態化;累計接診患者超3200人次,完成手術千余例,疑難病例討論200余次,參與義診24場。2019年獲陜西省衛健委“醫療衛生對口幫扶貢獻獎”、榆林市“優秀獎”,多支醫療隊及個人獲評“優秀支醫團隊”與“優秀支醫工作者”。 從黃海之濱到黃土高原,援陜醫療隊以技術為紐帶,以仁心為橋梁,將“精準幫扶”落到實處。未來,兩院將深化基層急腹癥診療培訓,推動佳縣醫療從“提質”邁向“引領”,為當地百姓筑牢健康基石。
通訊員 唐晗涵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凌飛
校對 石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