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樂視賈躍亭下周回國,現有哪吒張勇四處奔波。
最近,哪吒汽車原CEO張勇的去向引發外界關注。有傳聞稱張勇已于離職前辦理英國簽證,目前身在英國。對此,張勇本人通過朋友圈予以回應,表示自己“至今仍擔任哪吒汽車顧問,為公司四處奔波融資”。
就在張勇“四處奔波”之時,國內經銷商正聚集哪吒汽車桐鄉工廠維權,高喊“打款幾百上千萬,車一輛都沒發出”。一位經銷商代表在視頻中表示:“我們不是要讓哪吒倒下,我們只要一個交代!”
4月17日,張勇將其微博賬號內容全部隱藏。
這一回應,似曾相識。
2017年7月5日,樂視創始人賈躍亭去美國“開例會”。次日,他在微博發表聲明,稱“會承擔全部責任,盡責到底”。當日樂視網公告,賈躍亭辭去一切職務。此后,“下周回國賈躍亭”成為網上盛傳的段子。
2023年9月10日,威馬汽車創始人、董事長沈暉,甩下上百億債務遠走海外。他通過微博發文稱,“這周出差去了慕尼黑,然后紐約。好事多磨,靜待花開。”但事實上,沈暉已是外籍身份,早就沒有回來的打算。
在哪吒張勇遠赴海外之后,外界突然把聚光燈打到了另一位新勢力CEO的身上——極越CEO夏一平。
在極越暴雷之時,夏一平就一直被員工圍在辦公室,甚至被要求留下護照。彼時不少人擔心,夏一平會效仿賈躍亭等人遁走海外。不過,夏一平近期接受媒體采訪,仍然身在國內。
有意思的是,最近有網友發現極石汽車的創始人昌敬清空了社交媒體。雖然今年3月,極石還有一千多臺的銷量,但放在今天這個行業競爭形勢下,這一數字已是杯水車薪。
話說回來,如果張勇真的已經跑了,那千萬別再讓下一個張勇跑了。
A
誰能料到,哪吒在2022年曾是新勢力銷量冠軍。
在2022年,新勢力車企都過得不好。那年,小鵬因為G9上市失利而跌入谷底,蔚來勉強維持著銷量基盤。理想的L9和L8熱銷,但銷量只做到了13.32萬輛。
而哪吒汽車在2022年一舉拿下了15.21萬輛的成績,成為新勢力年銷量第一名。但從那一刻開始,哪吒開始走下坡路。
銷量冠軍的稱號,沖昏了哪吒的雙眼。
哪吒V在2022年全年銷量中占比超過70%,是品牌絕對的銷量主力。哪吒V定位為小型純電SUV,售價6.59萬-12.38萬元,主打低端市場,直接對標五菱宏光MINI EV等車型。
銷量排名,并不能為哪吒換來下一階段的入場券。但哪吒卻開始了瘋狂擴張模式,在2022年-2023年那段時期,哪吒汽車的員工數量擴張至8000人,其中研發團隊規模達2000人,分布在四大研發中心上海、嘉興、北京、香港。
從頂峰到谷底,哪吒只用了不到兩年時間。2025年1月交付量僅110輛,同比暴跌97.76%,渠道崩潰、售后停擺等問題加劇了投資者的不信任。
核心問題,還是處在管理層。與蔚小理不同的是,哪吒汽車是幾位傳統車企背景的高管在掌托。其對于技術、行業趨勢的判斷以及執行效率,并不如互聯網背景的新勢力。
哪吒汽車的創始人是方運舟,原奇瑞汽車高管。2014年,意氣風發的方運舟,決然告別自己一手創辦的奇瑞新能源業務,懷揣著 10 億元注冊資金,開啟創業征程。后來,方運舟拉來了之前奇瑞的“老戰友們”,比如錢得柱、彭慶豐、林偉義等人,組成了早期創始團隊。
實際上,張勇是在2018年的時候,被方運舟邀請來哪吒汽車擔任CEO。而張勇的職業生涯,又與北汽新能源深度綁定。2018年他加盟哪吒汽車(原合眾新能源)后,將北汽“主攻B端、低價高配”的策略全盤復制。
圖注:張勇 圖源:哪吒汽車官網
但成為銷冠之后,哪吒一路攀高,最后導致了跌落谷底。2023年,哪吒S、哪吒GT兩款20萬+車型高調上市,但銷量卻不盡人意。更致命的是,研發資源向高端車型傾斜,導致主力車型升級停滯,被比亞迪的眾多競品趁機蠶食市場。
B
哪吒的問題,跟威馬和極越倒下的原因有相似性——對于眼下盲目自信,對于未來放松警惕。
在2023年哪吒X發布會現場,哪吒汽車給出了未來4年的一個長期規劃目標,即在2026年實現年銷量達到100萬。
而發布會后的采訪中,哪吒汽車前CEO張勇表示,哪吒不差錢,去年融了100多億,今年也在跑投資,融了幾十個億,賬上有100個億,所以哪吒現在沒有那么多的沖動去上市。
從“蔚小理”的經驗來看,越早IPO越有續命的籌碼。2018年9月,蔚來在紐交所上市,成為第一家上市的中國新勢力車企。2020年7月和8月,理想汽車和小鵬汽車相繼赴美上市。接著2021年和2022年,“蔚小理”三家又完成了港股二次上市,提供了雙保險。
哪吒曾經兩次沖擊IPO。最早是在2020年7月,哪吒汽車宣布啟動科創板上市申報,計劃2021年完成上市。但當時政策變化,哪吒因研發投入不足(三年累計僅30億元)、核心技術缺乏差異化,未通過審核。
而且,哪吒汽車的財務數據也不達標。2021年哪吒凈虧損48.4億元,營收僅50.87億元,盈利能力與研發能力均未達到科創板要求。
后來,哪吒汽車又轉戰港交所上市。2024年6月,哪吒母公司合眾新能源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但截至2025年4月,IPO聆訊已失效,上市進程停滯。
這個時候,哪吒已經出現嚴重的現金流危機。2021-2023年累計虧損超183億元,2023年毛利率為-14.9%,現金流凈額連續三年為負(2023年-43.54億元),賬上現金僅28.36億元,短期債務高達54.76億元。
哪吒的下坡路,幾乎就是威馬的翻版。
威馬汽車在2020年啟動科創板上市申報,但因財務數據不達標被拒:2019-2021年累計虧損174億元,營收規模不足,研發投入占比偏低(三年合計28.66億元,僅為同期蔚小理的1/3),且核心技術依賴外包(如百度Apollo自動駕駛系統)。
2022年6月,威馬汽車遞交港股招股書,但因市場信心不足和銷量暴跌未能通過聆訊。隨后爆發了資金鏈斷裂。截至2022年3月,賬上現金僅36.78億元,短期債務壓力巨大,投資者擔憂其持續經營能力。
但比哪吒更強的一點是,威馬還曾垂死掙扎過一次。2023年1月,威馬曾嘗試借殼Apollo出行公司完成上市。但因Apollo自身財務惡化(2023年上半年虧損8243萬港元)及全球資本市場動蕩,最終協議終止。
相比之下,極越的倒下,可以說是“暴斃”。
2024年10月,百度在盡職調查中發現極越存在高達70億元的財務窟窿,疑似供應鏈腐敗和管理層資金挪用,隨即終止原計劃的30億元融資。吉利更多扮演供應商角色,未將極越視為核心品牌。而極越幾乎沒有任何準備,從“富二代”一夜之間成為“負二代”。
C
小鵬汽車曾經一度住進ICU,但2024年何小鵬果斷引入王鳳英,這位前長城汽車總裁帶來的不僅是供應鏈管理經驗,更是"成本控制+產品聚焦"的務實打法。小鵬迅速砍掉低效產品線(如G3i),集中資源打造SEPA 2.0架構下的X9、G6系列,2025年Q1毛利率轉正(8.2%)。
這印證了一個真理:中國造車新勢力的競爭,本質是創始人戰略定力的較量。
而那些倒下的新勢力,無外乎都是一樣的原因:管理混亂、戰略短視與行業競爭失位。其教訓表明,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競爭不僅是資本游戲,更是技術積累、用戶洞察與戰略定力的長期博弈。若無法解決上述問題,即便獲得短期融資,也難以避免被市場淘汰的命運。
縱觀汽車行業,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環境下,大集團都需要抱團,更何況體量尚小的新勢力。今年初,一汽、東風、長安宣布合并組建“中國汽車集團”。合并后,新集團年銷量超700萬輛(含合資品牌),資產規模逾萬億元,成為全球前三的汽車巨頭。
此外,吉利控股集團旗下的極氪與領克合并成立“極氪科技集團”。解決極氪(豪華純電)與領克(高端潮流混動)的市場定位重疊與研發資源重復問題,減少內耗并放大協同效應。
從小米汽車之后,汽車行業很難會再有新的入局者了。
一是新入局的門檻過高,技術和產品已經卷到新高度,新玩家不可能適應這樣的節奏。比如像現在的新車交付就是高階智駕,但新品牌沒有數據積累,縱使跟供應商合作,也需要在軟件和數據上形成研發閉環,才能把智駕功能做好。
二是資金需求過高,頭部企業的盈利能力都在縮減,融資模式造車路已經走不通了。據統計,2024年共有14家新能源車企宣布了共18起融資的消息,累計披露融資總額超660億元,據蓋世汽車統計,2023年新能源品牌融資筆數為24筆,累計披露融資總額超過700億元。在去年,新能源整車廠的融資筆數明顯下滑。
歸根結底,還是當初汽車行業進入門檻被放低的同時,失敗的成本也越來越低。入場的時候,靠代工、合作就把車賣出來,然后融資。失敗了就扔下巨額債務,遠赴海外。這對汽車行業來說是極大的不利,對消費者、供應鏈上下游企業來說也是巨大的傷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