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高語陽
4月16日,全國博物館館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培訓班開展座談交流,國家民委黨組書記、主任潘岳出席座談會并講話。這次培訓是近年來首次從國家層面舉辦的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的博物館館長培訓班。
“要批駁各種錯誤史觀,對制造中原與邊疆、漢與非漢、漢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二元對立的企圖,要用大量文物文獻等實證進行有力批駁。”潘岳指出,以考古文博講清楚我國各民族共塑中華文明的歷史真相。
近年來,“博物館熱”讓曾經“冷門”的博物館成為“頂流”,還出現了“為了一個館奔赴一座城”的熱潮。這背后,是人們對于歷史文化、文明傳統的認同和追求。
中華文明是我國歷史文化的瑰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
講好中華各民族交融匯聚的故事、講好中華文明的故事是博物館的職責與使命。
第一,各民族文化互鑒融通、兼收并蓄,形成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
幾千年來,中華大地上的各族人民在交往互動中構建起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
中國是由各民族共同締造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文明則是各民族優秀文化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相互競爭、碰撞、交流、融合、升華而形成的多元一體的、互相關聯的文化有機整體。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從來不用單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匯聚成共同文化,化解沖突,凝聚共識。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是先人們留給我們的豐厚遺產,也是我國發展的巨大優勢。
做好民族工作,要遵循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鮮明提出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作為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
唯有如此,才能鞏固各民族發展繁榮的良好局面,解決實際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讓各族人民共享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偉大榮光,全面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
第二,博物館要對外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當好“立體教科書”。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民族工作是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的工作,涉民族宣傳做得好不好,關系人心向背,關系黨和國家形象。
要講好中華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其中,要積極主動加強宣傳引導,大力宣傳中華民族的歷史;要創新涉民族宣傳的傳播方式,豐富傳播內容,拓寬傳播渠道。
對于博物館而言,講好中華民族文化故事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博物館是“文化使者”,展覽以物載文,以文傳承,是民族文化傳播的窗口,也是鑄牢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陣地。潘岳在16日的座談會上指出,博物館要對外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將每一件文物、每一段歷史敘事,置于中華民族整體發展的坐標系。
講什么?
在16日的座談會上,潘岳明確談到了5個“講清楚”:
要講清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講清楚我國各民族共塑中華文明的歷史真相;講清楚“共塑中華”的中華民族形成發展基本規律;講清楚“文明浸潤”的中華民族內在品格;講清楚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
第三,乘著“博物館熱”的東風,打造中華民族共同體文化宣傳“頂流”。
當前,博物館成為熱門打卡地深受公眾喜愛,折射出人們對優秀傳統文化需求的迫切。
中華民族共同體文化內涵豐富、歷史悠久,有著獨特的魅力。在“文博熱”的機遇中,如何打造中華民族共同體文化IP,如何挖掘和運用歷史事實、考古實物、文化遺存,讓璀璨文化明珠發光發熱,是博物館需要“破題”之處。
此前,已經有多個博物館探索“破圈”之路。例如,三星堆博物館建成新館,通過出土文物修復、研究,古蜀文明陳列、闡釋等方式,做好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宣傳工作,并打造了《從三星堆看中華文明》精品課程;再例如,近日,《融在楚天·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物展》將在湖北省博物館開展,150件(套)珍貴文物展出,其中一級文物近30件(套),有6件(套)展品為2024年的考古新發現。
潘岳在16日的座談會上表示,要以獨特的文化IP為“以文興業”夯實基礎,以獨特的館藏文物為數字博物館提供堅實支撐,協同發力,打造更多“頂流”博物館,推出更多“精彩”展覽。
歡迎下載“北京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