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想象一下:一個嬰兒,僅通過母親嘴角的細微上揚,便感受到無言的愛與安全;一對戀人,在相視的一瞬間,便無需言語,卻能心領神會對方的情感;一場緊張的談判中,雙方通過微妙的眼神和肢體語言,暗自揣摩彼此的底線。那些看似普通的瞬間,背后都隱藏著人類最復雜、最迷人的能力之一:社會認知。
從童年時期我們通過父母的情緒變化理解世界,到成年后在復雜的職場和人際交往中靈活應對,我們始終在不斷解讀他人的思想、情感與意圖。這種看似天賦的能力,卻也常常帶來困擾。誤解與偏見,常常在無形中影響著我們對他人的判斷:一句無心的玩笑,可能引發不必要的沖突;一個微小的表情,可能被過度解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因為認知差異,甚至可能在溝通中產生不可忽視的隔閡。
在探索社會認知的背后,隱藏著許多未解的謎題。這不僅是一個關于我們如何感知、理解與預測他人行為的問題,更關乎我們對人類心智本質的理解。社會認知的本質是什么?它是與生俱來的能力,還是后天培養的技巧?它如何被各種因素塑造?而科學與哲學,如何攜手揭示這一切的奧秘?
一場探尋內心世界的旅程正在展開,帶你穿越哲學的深思與科學的證據,從經典理論到前沿發現,讓你重新審視看似理所當然的社會互動,洞察人類行為背后的深層驅動。你是否準備好,跟隨我們一起,踏上這條充滿挑戰與魅力的認知之路?
研究領域:社會認知哲學
托比亞斯·施里希 | 作者
劉燊 | 譯者
一個古老的哲學難題正被現代科學重新詮釋
“他心問題”——這個困擾哲學界數百年的難題,依然以深邃的目光凝視著我們。你如何能確信,除了你自己的意識外,其他人也擁有真實的內心世界?他們是否有情感、思想和感受,還是僅僅是精密的自動化裝置,按程序行事?數個世紀以來,哲學家們如同西西弗斯般,無休止地推演與辯論,始終未能揭開這一謎團的面紗。
然而,隨著時代的推進,科學的曙光開始照亮這一片晦暗的領域。今天,我們正見證一場激動人心的變革:認知神經科學家們憑借先進的腦成像技術,深入探索大腦的每一個褶皺,揭示著共情、同情等社會認知過程背后的神經機制。他們觀察大腦在理解他人痛苦時的反應模式,尋找著那些與情感共鳴密切相關的神經元群體,力圖為“他心問題”提供生物學上的答案。
與此同時,心理學家們開辟了另一條道路。他們設計了巧妙的“錯誤信念任務”,觀察兒童如何逐漸發展出理解他人信念的能力。這些實驗讓我們得以窺見心理理論的發展軌跡,看到孩子們如何從自我中心的世界觀,逐漸過渡到能夠理解他人與自己不同的視角。
而更為激動人心的是,生成主義者們正在嘗試通過動態系統理論,建立社會互動的數學模型。他們認為,社會認知不僅僅是靜態的表征,而是一個充滿活力、不斷演化的過程。通過模擬個體之間的互動,他們努力揭示社會行為涌現的規律,提供了對“他心問題”的全新視角。
在這場跨學科的探索中,哲學與科學不再是對立的兩極,而是攜手同行,互相啟發。科學不僅為哲學的深邃問題提供了新的答案,也使得哲學思考在現代科學的框架下煥發了新的生命。這一切,都在為我們揭示人類心智的本質,掀開了認識自我與他人的嶄新篇章。
當“理論論”遇見“預測加工”:
社會認知的兩種革命性視角
理解他人,究竟是一場精密的科學推理,還是一種直覺的預測游戲?在社會認知的領域,截然不同的理論正在激烈碰撞,它們像兩盞明燈,試圖照亮人類心智的幽暗角落。一方堅信,我們每個人天生就是心理學家,憑借內在的心理法則,像科學家一樣嚴謹推斷他人的行為動機與意圖;另一方則認為,大腦更像一臺高效的“預測機器”,不斷構建關于世界的模型,并通過修正預測誤差,猜測他人的思想與感受。
支持理論論的人認為,我們擁有一套內在的心理理論,這使得我們能夠解讀他人的信念、欲望和意圖。每當我們觀察到他人的行為時,便會自動調用這套理論,進行推理和判斷。就如同物理學家根據定律預測物體運動一樣,我們運用“心理法則”預測他人行為。
而預測加工理論的支持者則認為,大腦并不是被動地接收信息,它主動構建關于世界的模型,持續預測即將發生的事。當與他人互動時,大腦會根據已有的模型預測他人的行為,如果實際情況與預測不符,大腦就會調整模型,從而更好地理解他人。
這場辯論并不簡單。它涉及我們如何感知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系,也深刻影響我們對行為、意圖和情感的理解。支持理論論的觀點,強調了我們對心理狀態的內在“推理”能力,而預測加工理論則更注重大腦的動態預測與調整。不同的理解方式背后,隱藏著我們認知框架的根本差異。
但這并非只是學術的爭論,它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著深遠的影響。為什么自閉癥患者常在理解隱喻、諷刺等需要“心智解讀”的語言時遇到困難?這是否意味著他們缺乏理解他人心理狀態的內在理論?為什么我們常常對親密的人產生“你根本不懂我”的抱怨?難道是我們對親近之人的預測模型過于僵化,無法適應他們日新月異的情感和需求?
這些看似簡單的日常現象,背后卻隱藏著復雜的認知架構差異。這場關于理論論與預測加工理論的辯論,可能比我們想象的更加深刻,也關乎我們如何認識自己與他人,如何理解人類心智的本質。或許,答案并不簡單,甚至比我們想象的更加微妙。
共情:天賦、幻覺,還是腦內的虛擬現實?
“感同身受”——這個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詞語,背后卻隱藏著一個令人著迷的謎團:我們真的能完全理解他人的感受嗎?當我們說“我理解你”時,我們究竟在做什么?是像擁有魔法一樣進入了對方的內心世界,還是僅僅在自己的腦海中構建了一個關于對方的虛擬現實?
關于共情的本質,科學界和哲學界一直爭論不休。模塊論者認為,共情并非一種普遍的能力,而是依賴于大腦中專門的神經模塊——尤其是廣受關注的鏡像神經元系統。按照這種觀點,當我們觀察到他人的行為時,這些神經元會自動激活,讓我們在自己的大腦中“鏡像”對方的動作和感受,從而實現共情。
然而,模擬論者提出了另一種觀點,他們認為共情并不依賴特定的神經模塊,而是通過內心的“復刻”來實現。當我們試圖理解他人的感受時,我們會設想自己置身于同樣的境地,模擬對方可能經歷的情緒,進而達到“感同身受”的效果。
但生成主義者則挑戰了這兩種觀點,他們甚至質疑“讀心”的存在,認為理解他人并非一種認知活動,而本質上是身體互動的產物。他們主張,我們通過與他人之間的身體接觸、語言交流等方式,建立起一種動態、相互影響的關系,進而在互動中逐漸理解對方。
這場關于共情的辯論,揭示了它遠比我們想象的更復雜。當我們深入探討時,鏡像神經元并非萬能的“共情開關”,嬰兒的模仿行為也并非完全出于理解,而現象學哲學則提醒我們,共情不僅僅是認知活動,它是一種存在方式,是人與人之間微妙的聯系。
共情可能既不是浪漫的“心靈融合”,也不是冷酷的算法推演。它更像是一種復雜的、多層次的認知與社會過程,既包含了我們先天的神經機制,也與后天的學習與經驗密不可分,更離不開我們與他人的互動和交流。或許,真正的共情并非完全理解他人,而是帶著理解的意愿,去傾聽、去感受、去尊重他人的獨特性。
為什么我們需要社會認知哲學?
我們正身處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算法推薦如同無形的手,悄無聲息地塑造著我們的社交圈,讓我們陷入信息的繭房;人工智能開始模仿人類的情感,試圖通過虛擬的關懷填補我們內心的空虛。在這個技術日益滲透我們生活的時代,理解社會認知的本質,顯得尤為緊迫。
隨著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們的認知世界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如果預測加工理論正確,那么社交媒體或許正在巧妙地利用我們的認知弱點。通過不斷提供迎合我們預期的信息,它們是否在悄悄強化我們的偏見,使我們更難接受不同的觀點?如果模擬論成立,那么虛擬現實技術又將如何改變人類的共情能力?我們是否會沉迷于虛擬世界中的“感同身受”,而漸漸喪失與真實的人建立深層聯結的能力?
這些問題不僅僅是學術上的討論,它們直接觸及到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在這個技術異化的世界中,我們該如何保持清醒的頭腦,避免被算法操控?如何守護我們寶貴的共情能力,避免被虛擬現實所替代?在一個越來越原子化的社會里,我們又該如何重建真正的人類聯結?
在這一切變革的浪潮中,我們需要深刻思考社會認知的真正意義。它不僅僅是一種認知能力,更是一種與我們的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的能力。理解社會認知的本質,不僅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他人,更幫助我們深入理解自己,理解這個日益復雜的時代。
隨著科技飛速發展,我們面臨的不僅是知識的拓展,更是對人性深度的反思。在技術的誘惑面前,我們需要警惕它對我們認知方式的潛在影響,努力保持我們的人性,在這個日益復雜的世界中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這不僅關乎學術,更關乎我們如何在這個變革的時代,保持真正的人類聯結,并最終定義我們作為人類的意義。
社會認知哲學
上述內容均源自譯著《社會認知哲學》,這是國內第一本以“社會認知哲學”為名的書籍,入選2024年度中國心理學十大好書。
從古老的哲學難題到前沿的科學探索,《社會認知哲學》帶領我們踏上了一場關于人類心智的深刻旅程。這不僅僅是一段學術的探討,更是一次對人類自身深刻反思的啟迪。書中探討的每一個層面,從社會認知的基本機制,到如何理解他人的情感和行為,都迫使我們重新審視人與人之間的復雜互動。它揭示了人類內在的認知結構,展示了我們是如何在無形中解讀他人世界的,同時也引發了我們對自身認知能力的深刻反思。
更為重要的是,這本書并未停留在理論的探討上,它向我們展示了如何從哲學的角度去理解社會認知的多維度問題,并將這些問題與當今科學的研究成果相結合。通過對心理學、神經科學和人工智能等領域的跨學科融合,書中讓我們看到了古老哲學問題在現代科學技術面前煥發出的新生機。
尤其在當前這個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方式正在發生劇變。社交媒體、人工智能和虛擬現實等技術,正在重塑我們的情感聯結與社會認知模式。我們常常在數字世界中與他人互動,卻發現自己越來越難以建立深層次的情感共鳴。在這樣的背景下,《社會認知哲學》不僅帶領我們回顧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心靈對話,也提醒我們,盡管科技不斷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但我們依然需要保持對他人情感和思想的敏感,守護我們與他人深層次聯結的能力。
書中的每一章都在引導我們思考:在科技日益滲透的今天,我們是否還能保持人類特有的共情與理解能力?在人工智能模擬人類情感的時代,真實的情感聯結又該如何定義?這些問題的答案并非簡單的對與錯,而是需要我們在理性與情感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一種既能與科技共存,又不失人性溫暖的共生之道。
《社會認知哲學》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它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作為個體在現代社會中的身份與定位。它讓我們意識到,在一個充滿信息與虛擬互動的世界里,我們依舊可以通過深刻的自我認知和他人理解,保持那份人與人之間最本質、最溫暖的聯結。它提醒我們,雖然時代變遷,科技進步,但真正的人性光輝永遠不會消逝——它始終在我們心中,等待我們去守護,去傳遞,去珍惜。
在這個技術不斷重塑我們生活和人際關系的時代,《社會認知哲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讓我們不僅看清社會認知的深刻本質,也為我們如何在這個日益復雜的世界中保持真實的人類聯結提供了智慧。愿我們從這本書中汲取力量,保持清醒的頭腦,去理解、去共情,去守護人與人之間那份珍貴的心靈聯結。
原書作者簡介:
托比亞斯·施里希特,德國波鴻魯爾大學第二哲學研究所教授,研究興趣集中于意識、認知、心智等。出版專著3部,在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Phenomenology and the Cognitive Sciences、Philosophical Studies等國際知名期刊上發表論文20余篇。
作者簡介:
劉燊,安徽農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心理學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心理學會時間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認知科學學會社會認知科學分會理事。研究興趣集中于社會認知神經科學、量子認知等。入選“江淮文化名家”培育工程青年英才、安徽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青年;出版圖書4部。在《心理學報》、《自然辯證法研究》、Protein & Cell、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等國內外知名期刊上發表第一或通訊作者論文80余篇。在《中國社會科學報》發表理論文章4篇。主持包括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項目在內的省部級及以上項目10余項。
掃碼購書
自由能原理與強化學習讀書會
自由能原理被認為是“自達爾文自然選擇理論后最包羅萬象的思想”,它試圖從物理、生物和心智的角度提供智能體感知和行動的統一性規律,從第一性原理出發解釋智能體更新認知、探索和改變世界的機制,從而對人工智能,特別是強化學習世界模型、通用人工智能研究具有重要啟發意義。
集智俱樂部聯合北京師范大學系統科學學院博士生牟牧云,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教授何真,以及驥智智能科技算法工程師、公眾號 CreateAMind 主編張德祥,共同發起「」,希望探討自由能原理、強化學習世界模型,以及腦與意識問題中的預測加工理論等前沿交叉問題,探索這些不同領域背后蘊含的感知和行動的統一原理。讀書會已完結,現在報名可加入社群并解鎖回放視頻權限。
詳情請見:
整合信息論讀書會
為什么我們在清醒時有意識,而在無夢的睡眠中意識水平大大降低?為什么我們的意識由大腦的某些部分產生,而非其他部分?為什么大腦的特定部分與視覺和聽覺等意識體驗密切相關?這些具體的問題本質上涉及到,理解決定一個系統產生意識體驗的條件,以及理解決定一個系統具有何種意識的條件。整合信息論(IIT)試圖用幾何學一般的公理體系來解釋意識是什么,意識如何測量。根據該理論,意識對應于一個系統整合信息的能力。
為了深入探索意識奧秘,系統梳理整合信息論的理論體系,北京師范大學系統科學學院教授、集智俱樂部創始人張江領銜發起,組織對本話題感興趣的朋友,深入研讀相關文獻,激發科研靈感。讀書會分為以下幾個部分:整合信息論綜述,基礎理論框架,近似計算方法,在神經科學中的應用,在復雜系統中的拓展應用,Φ與系統臨界態,以及機器意識。2024年9月28日開始,每周六上午9:00-11:00進行,持續時間預計 10 周,歡迎感興趣的朋友報名參與!
詳情請見:
1.
2.
3.
4.
5.
6.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