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
老舊小區改造一頭連著民生福祉,一頭連著城市發展,既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內容,也承載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近日,記者走進河北街道南二路社區新安巷大院,清脆悅耳的鳥鳴聲此起彼伏,青灰色的瀝青路面在樓宇間舒展延伸,粉飾一新的樓體與錯落有致的綠化帶相映成趣,目之所及皆流淌著煥新生活的生機。
“以前我們小區的環境可差了,道路稀爛、車子亂停、垃圾亂丟,還經常進小偷,一點安全感都沒有……”在新安巷居住了幾十年的曾婆婆站在新粉刷的文化墻前,回憶起過去幾年間這里的點滴變化,“現在不一樣咯,路修好了、門衛也有了、監控也安了,晚上睡覺都安心多了!”
這座始建于20世紀90年代的老小區,曾是雨城區出了名的“問題大院”,房屋年久失修、基礎設施破舊,住戶來源復雜、身份多樣,且大院沒有物業管理,安全、衛生、環境狀況極差,居民歸屬感、幸福感極度缺乏。2024年,隨著雨城區老舊小區改造工程的全面推進,新安巷大院也終于被納入改造范圍。
破繭:“筋骨重塑”溫暖民心
“施工隊進場那天,我們大家都在院子里看來著。”曾婆婆還記得2024年大院啟動改造的那一天,挖掘機推開危墻時揚起漫天塵土,卻沒人抱怨——這場改造,居民們已盼了多年。
在雨城,每一個老舊小區改造方案制定的背后,都匯聚了民情民意,回應了民需民盼,新安巷大院同樣如此。“在改造之初,我們便聯合河北街道進行了多次現場實際踏勘,廣泛征求居民的意見和建議,充分了解居民的需求和期望,并與施工方進行協調,最終確定了改造方案。”區住建局相關負責人楊佳靈介紹,此次改造內容主要包括居民關注度高的地下雨污水管網改造、通信改造、新建非機動車棚、圍墻翻新、房屋主體墻裙改造、綠化整理、路燈監控安裝等,解決了直接影響居住安全和居民生活的突出問題,全面提升了居民居住的舒適度。
“在改造的過程中,我們還大力實施品質提升、美化靚化等工程,對小區內部約1500㎡的閑置空地進行路面硬化、約200米圍墻進行修補和彩繪,繪制了一面辨識度高且富有特色的文化墻。”楊佳靈說,如今,煥然一新的文化墻已成為一道獨特的人文景觀,在提升小區“顏值”的同時,也為城市文明增添了新的“底色”。
蝶變:激活治理“一池春水”
新安巷大院的改造,不僅是一場硬件設施的升級,更是一場居民自治意識的覺醒。
走進大院黨群服務中心,“銀輝驛站”里傳來陣陣談笑聲——這里活躍著一支平均年齡60歲+的“銀發先鋒隊”。
2019年,在街道和派出所的積極動員下,新安巷大院組建了自治管理委員會,成員大多是大院里已經退休的老住戶,他們雖然年事已高,卻始終有一顆熾熱的奉獻之心。
“我們希望把矛盾化解在院落內。”“社區和政府給予我們這么多支持,我們也應該發揮余熱,共同建設美好家園。”……在大院黨群服務中心,自管委成員們暢所欲言,字里行間流露著對這片生活家園的深厚情感,以及他們加入自管委的初心。
新安巷大院居民以老人居多,子女大多不在身邊,萬一出點事可怎么辦?2022年冬夜,大院里一位獨居老人不幸家中摔倒,自管委成員破門施救的事跡,至今仍讓人記憶猶新。政策宣傳、信息采集、矛盾調解、協助送醫……在新安巷大院的社區治理畫卷中,自管委成員們的身影如同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他們憑借豐富的基層工作經驗,扮演著“資歷深、閱歷廣、經驗足”的先鋒角色,為社區治理注入溫暖力量,也讓雨城探索出了一條社區基層治理的新路子。
“改造的是環境,凝聚的是人心。”如今,新安巷已從“臟亂差”的典型蛻變為省級基層治理示范小區,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加強。伴隨著雨城區“十四五”老舊小區改造計劃最后20個老舊小區改造工程和“十五五”老舊小改造謀劃的啟動,更多的“新安巷故事”將被續寫。
民之向往,安居為先。當改造工程從“政府主導”轉為“居民共治”,當民生實事從“大拆大建”轉向“細水長流”,老舊小區便不再是城市的“隱秘角落”,而成為承載幸福生活的溫暖容器。
雨城區的實踐告訴我們:真正的城市更新,永遠以群眾的笑容為驗收標準。
▌記者:楊欣雨( 部分內容來源于區住建局)
▌編輯:楊欣雨
▌審核:徐召紅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 ,了解更多有關雨城的信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