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視點】
作者:陳能軍(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南方科技大學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中心研究員)
城市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動力源和增長極作用,是各類要素高效流通的關鍵樞紐,也是文化傳承創新的活態土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從城市發展角度看,文化如同城市的呼吸,使城市在傳統與現代的律動中煥發新生。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蘊和文化氛圍,直接影響著城市的吸引力、創造力和競爭力。要推動歷史文化遺產傳承創新,構建全域覆蓋、精準觸達的現代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將優秀的文化觀念深度融入城市治理,將文化勢能轉化為城市發展動能,打造更具韌性、溫度與創新活力的現代化城市高質量發展范例。
以文化賦能城市高質量發展,要加快數字技術與文化的深度融合。在數字時代,文化與科技融合創新極大拓展了文化的邊界與范疇,能夠助力文化產業升級,為城市文化的業態創新、產品供給和消費升級提供強勁動能。《黑神話·悟空》《哪吒之魔童鬧海》等文化產品就是以文化新質生產力為重要支點,憑借數字文化精品強勢突圍的典型,這些文化產品在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時,也帶動高價值IP及周邊授權、衍生、開發等系列產業鏈的延伸增值,更為部分城市的文旅發展帶來高熱度的市場表現。
以文化賦能城市高質量發展,要善用城市自身歷史文化遺產。歷史文化遺產是鑄就城市品牌的重要依托,更是城市文化印象和精神品質的顯性標識。通過深入挖掘傳承、活化創新文化符號與文化遺產,城市得以把深厚的歷史積淀轉化為當代標識。在北京,中軸線以“物理軸”串聯鐘鼓樓、故宮等歷史地標,通過數字化展演與空間活化重塑“文化軸”,成為城市文脈傳承典范。在浙江杭州,借力三大世界文化遺產打造“數字詩路”“宋韻文化傳世工程”等鮮明IP,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消費共振。在江蘇蘇州,平江路歷史文化街區完整保留了“水陸并行,河街相鄰”的總體格局,讓老街區展現新魅力,成為“夢里水鄉”“溫婉江南”的現代詮釋。
以文化賦能城市高質量發展,要提升城市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公共文化服務是城市宜居宜業的“潤色筆”,普惠、均等、可持續的公共文化供給體系建設,能夠有效提升城市居民幸福指數與城市發展活力。各地不斷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提升城市宜居性和吸引力。在重慶,2025年民生實事打造的“15分鐘高品質生活服務圈”項目備受矚目,為市民帶來“生活設施更完善、生活服務更多元、生活環境更宜居”的良好體驗。在云南昆明,通過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將工業遺產、鄉村田園、城市街巷轉化為“詩意棲居地”,探索文旅深度融合的新模式。
以文化賦能城市高質量發展,要促進文化價值觀引領城市治理。文化能夠為現代城市治理注入更多的柔性力量,使復雜的系統治理從“硬管理”向“軟治理”轉變,帶來包容、創新和可持續的發展氛圍。在廣東深圳,志愿服務建設已被納入城市發展戰略,有400萬“紅馬甲”最大限度地鏈接各方資源,為基層治理的毛細血管輸送養分,引領文明實踐風尚。在上海,倡導社區治理引入“海派文化”元素,通過舉辦各類文化活動,增強社區居民的凝聚力和歸屬感。以文化人、以文潤城的創新經驗,增強了市民的文化歸屬感,也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持久活力。
從經濟轉型到治理升級,從品牌塑造到民生改善,文化始終以其浸潤、創造和包容的特性,成為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基本依托。經營城市就要經營文化,要將文化根脈深植于城市發展肌理,以“源頭活水”滋養創新創造,以“歷史基因”建構當代價值,以“人文溫度”提升治理水平,以文化勢能激活發展動能。
原標題:《將文化勢能轉化為城市發展動能》
欄目主編:秦紅 文字編輯:沈佳靈
來源:作者:光明網-《光明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